可继续给予母乳喂养直到2岁(24月龄),或每日给予幼儿配方食品80g?100g,但仍不宜直接喂给普通液态奶、成人奶粉或大豆蛋白粉等, 因条件所限,不能采用幼儿配方奶粉时,可将液态奶稀释,或与淀粉、蔗糖类食物调制喂给幼儿,如果幼儿不能摄入适量的奶制品时,需要通过其他途径补充优质的蛋白质和钙质,如用100g左右的鸡蛋(约两个)经适当加工来代替,如蒸蛋羹等,或用经过适当加工的豆制代乳品替代。
当幼儿满2岁时,可逐渐停止母乳喂养,但是每日应继续提供幼儿配方奶粉或其他的乳制品。同时,应根据幼儿的牙齿发育情况,适时增加细、软、碎、烂的膳食,种类不断丰富,数量不断增加,逐渐向食物多样过渡。
幼儿食物的选择应遵循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原则。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以保证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增加铁质的供应,预防铁缺乏合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增加维生素A的摄入量,可每月选用猪肝75g,或鸡肝50g,或羊肝25g,做成肝泥,分次食用;适当多选用鱼虾类食物(尤其是海鱼类),有利于儿童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对于1?3岁幼儿,建议每日膳食安排蛋类、鱼虾类、瘦畜禽肉等100g,米和面粉等粮谷类食物100g?150g,用20g?25g植物油烹制上述食物,选用新鲜绿色、红色、黄色蔬菜和水果各150g~200g,以果菜泥、果菜汁或者果菜末的形式喂给幼儿,不宜给幼儿直接食用坚硬的食物、易误吸入气管的硬壳果类(如花生)、腌腊食品和油炸类食品。
幼儿膳食应专门单独加工、烹制,并选用适合的烹调方式和加工方法。应将食物切碎煮烂,易于幼儿咀嚼、吞咽和消化,特别注意要完全去除皮、骨、刺、核等;大豆、花生等硬果类食物,应先磨碎,制成泥糊浆等状态进食。烹调方式上,宜采用蒸、煮、炖、煨等,不宜采用油炸、烤、烙式。口味以清淡为好,不应过咸。更不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含味精或鸡精、色素、糖精的调味品。
要创造良好的进餐环境,进餐场所要安静愉悦。餐桌椅、餐具可适当儿童化,鼓励、引导和教育儿童使用匙、筷等自主进餐。要重视幼儿饮食习惯的培养,饮食安排上要逐渐做到定时、适量,有规律地进餐,不随意改变幼儿的进餐时间和进餐量;引导孩子集中精力进食,暂停其他活动;家长应以身作则,用良好的饮食习惯影响幼儿,避免幼儿出现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应每日安排幼儿1?2小时的户外游戏与活动,既可接受日光照射,促进皮肤中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质吸收,又可以通过体力活动实现对幼儿体能的锻炼、智能的培养和维持能量平衡,避免儿童瘦弱或肥胖。
幼儿饮食应做到一日5?6餐,即一天进主餐三次,可在两主餐之间安排以奶类、水果和其他稀软面食为主的零食,晚饭后除水果外逐渐做到不再进食,特别是睡前忌食甜食,以预防龋齿。给予零食的数量和时机以不影响幼儿主餐食欲为宜。应控制高热量类零食的摄入量,如糖果、甜饮料等含糖高的食物。
幼儿新陈代谢旺盛,对水的需要量较高;活泼好动,出汗较多;又因肾脏功能还不是非常完善,容易出现缺水。因此,幼儿应每天足量饮水。1?3 岁幼儿每日每千克体重约需水125ml,全日总需水量约为1250ml?2000ml。幼儿需要的水除了来自营养素在体内代谢生成的水和膳食食物所食的水分(特别是奶类、汤汁类食物含水较多)外,大约有一半的水需要通过直接饮水来满足,约600ml?1000ml。幼儿的最好饮料是白开水,不应选用含糖饮料和碳酸饮料。
身长和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反应幼儿的营养状况,父母可以在家里对幼儿进行定期的测量。1?3岁幼儿应每2?3个月测量一次身高、体重、胸围等生长发育指标。
选择清洁不变质的食物原料,不食隔夜饭菜和不洁变质的食物,在选用半成品或者熟食时,应彻底加热后方可食用。幼儿餐具应彻底清洗和加热消毒。因幼儿胃肠道抵抗感染能力极为有限,需格外强调幼儿饮食卫生,减少儿童肠道细菌和病毒感染以及寄生虫感染的机会。切忌养护人员用口给幼儿喂食。
文字来自《学前卫生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图片来自网络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