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同伴之间的交往,最早可以在6个月的儿童身上看到,这时的婴儿可以相互触摸和观望,甚至以哭泣来对其他婴儿的哭泣做出反应。6个月以后,婴儿之间交往的社会性逐渐加强。有报告表明,家庭之外,12个月的孩子就开始对曾见过2?3次面的其他孩子表现出见多的触摸。12?24个月的孩子开始在一起相互游戏,表现出初步的相互交往能力。有人研究了不同年龄孩子交往的特点认为,3岁以下的小孩的同伴关系建立在交换游戏物品的基础上,3?4岁的儿童的同伴关系更多建立在口头上,而再大一点的孩子则 出现更为复杂的和互惠的游戏。有人对2岁以内儿童的同伴交往进行研究,并分成了三个发展阶段。
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
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做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例如,一个孩子坐在地上,另一个孩子转过来看他,并挥挥手说了声“哒”,并继续看那个孩子。这样重复了三次,直到那个孩子笑了。以后,每说一声“哒”,那个婴儿就笑一次,一直重复了12次。这个孩子的重复动作就是一种指向其他儿童的社会性交往行为。
出现了一些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更为常见,出现了互动的或互补的角色关系,如“追赶者”和“逃跑者”“躲藏者”和“寻找者”“给予者”和“接受者”。这一阶段,当积极性的社会交往发生时,常伴有微笑、出声或其他恰当的积极性表情。
婴儿早期的社会性交往通常是积极的,到了1岁左右则有近半数的同伴交往是攻击性、冲突性行为,如打架,揪头发、推人等行为。
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性交往是在游戏情境中发生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是从3岁左右开始的,而3岁前的儿童独自游戏比较多,进入3岁以前儿童在游戏中的互借玩具、彼此的语言交流及共同合作逐渐增多。
3岁后,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
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
在游戏中,幼儿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说笑,互借玩具,但这种联系是偶然的,没有组织的,彼此间的交往也不密切,这是幼儿游戏中社会性交往发展的初级阶段。
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
幼儿游戏中社会性交往水平最高的就是合作性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分工合作,有共同的目的、计划。在游戏中,幼儿必须服从一定的指挥,遵守共同的规则,要互相协作、尊重、关心与帮助,大家一起为玩好游戏而努力,如角色游戏、规则游戏等。
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与同性别的儿童交往,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女孩更明显地表现出交往的选择性,其偏好更加固定。女孩游戏中的交往水平高于男孩,表现在女孩的合作游戏明显多于男孩。男孩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
文字来自《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片来自网络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