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圆: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爱民路幼儿园
面点是幼儿餐桌上常见的美食,作为其原料的面粉也是常见的幼儿联结生活、联结家人、教师和伙伴的重要学习材料。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美食是一种充满乐趣、了解新知识、获取新经验和发挥创造想象力的生活游戏。幼儿在与面粉的互动中视、听、味、嗅、触等多感官积极参与,在揉、搅、撒、搓、压等动作中手眼相互协调,在烹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简单的生活劳动技能,在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共同分享中享受劳动后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自豪感。
一、小小面点师
“起床、起床、起床床……”伴着歌声,小朋友们起床啦!是什么味道这么香呀?小馋猫涵涵第一个穿好衣服,挪开锅盖瞧了瞧。“哇,今天吃包子!”“什么包子?”还在床上套着裤腿、叠着被子的小朋友们纷纷伸长脑袋问道。“是豆沙包?”“肉包子吧?”“是青菜包子吧?”涵涵听到同伴的猜测,说:“我来闻啊!好像是豆沙的!”还真被他猜中了呢!
自主点心时,幼儿谈论的话题是:你最喜欢吃哪种包子?有的说,当然是肉包啦!因为肉包里面有香香的肉。有的说,我吃过汤包,我很喜欢吃。“老师,你喜欢吃什么口味的包子呢?”早早问道。教师笑着回应:“我也喜欢吃肉包。”看到幼儿对传统美食包子很感兴趣,教师接着询问:“你们知道这个包子是谁做的吗?”“幼儿园的厨师叔叔吧!”“那些专门做包子的人,我们怎么称呼呢?”“叫做包子的人。”“厨师。”“老板。”答案五花八门,到底是什么职业,还是让幼儿去寻找答案吧!
二、小小调查员
回家后,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了“专门做包子的人”这一职业。“面点师”三个字不约而同出现在幼儿带回来的调查表上。“面点师就是做包子的吗?他们还有哪些本领?”幼儿带着自己收集的图片、视频,纷纷要求来讲解。“面点师在工作时,还会穿上白白的工作服,看上去就特别干净。我们吃的包子,就是面点师做出来的,面点师会做包子,还会做面条、面包、年糕等。他们工作的地方,有白白的面粉、有筛面粉的筛子、烤箱、蒸笼,有好多我们没看见过的东西,我还知道包子是诸葛亮发明的……”果果的专业讲解让人刮目相看,平时默默无闻的她在这一次的调查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也正是这样一次表现的机会让她走进了教师和小伙伴的视线里。
三、记者小分队
小小的调查引起了幼儿的兴趣。“我长大了也要做面点师,这样天天有好吃的!”“老师,我做肉包给你吃!”幼儿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着。教师看着幼儿这么感兴趣,决定支持他们:“你们有兴趣,老师可以帮助你们实现愿望,不用等到长大。”“可是,我们不会做呀?”幼儿对于怎样制作面点感到很困惑。那么,带幼儿了解制作过程和方法成了迫在眉睫的事。
为了帮助幼儿达成愿望,教师借助家长资源寻找“做包子的人”。在崟崟妈妈的帮助下,教师带着馒头和崟崟两位幼儿代表,来到崟崟妈妈的工作单位,采访面点师,学习包子的制作过程。
在崟崟妈妈的带领下,教师与幼儿来到后厨。只见面点师先在桌子上撒上一层面粉,然后从发酵好的面团里切下一坨面团开始揉搓,再将面团揪成一块一块的。小小的面团在面点师的手中搓一搓、压一压,中间呈现凹槽状。接着,面点师用一根木板挑出一勺肉馅按在凹槽里面压了压,便顺着面团边缘开始捏,很快一个圆圆的肉包就做好了。在肉包放到笼屉之前,面点师还要在笼屉上刷一层油,这是为了防止面团粘在笼屉上。
四、小试身手
教师与两位幼儿代表带上这段珍贵的视频回到教室与大家一同分享。全体幼儿认真地观看着视频,不约而同地发出感叹:“面点师好厉害,做的肉包一定很好吃!”亲自尝过的崟崟最有发言权,说道:“这个哥哥做的包子可好吃了,里面全是肉,特别香。”馒头笑着说:“是的,我也吃过。”
看完视频后,教师鼓励幼儿也来动手制作包子,幼儿发表了不同的观点,他们有的说没有面粉,做不了;有的说自己不会做;有的很想试试。大家各抒己见。垚垚提议先用黏土代替面粉试试。在尝试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因为自己不会做而产生了畏难情绪,但在教师的鼓励和同伴的帮助下,很快动起手来。不久,每组纸盘里都出现了各式各样彩色的“包子”。
这是幼儿第一次做包子,教师提议大家来做评委,为自己最喜欢的那一组包子投票。经过一番讨论、投票,第五组幼儿做的包子得票数最多。可只能看不能吃根本满足不了幼儿对美味的渴望,如果一直停留在模仿游戏中,幼儿的活动兴趣会渐渐转移或消失。因此,一场“寻找舌尖上的美味包子”在周末快乐展开了。
五、舌尖上的美味——包子
周末,幼儿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来到各个美味的包子铺,开始品尝不同种类的包子。当面点师端出包子,幼儿还提醒爸爸妈妈:“要一看、二摸、三闻、四尝。”他们可是研究过哟!
回到班级后,幼儿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吃包子的感悟。
垚垚说:“包子是圆形的,里面有蟹黄和肉的味道,吃出了春天一样的感觉,吃了还想吃。”
牛牛说:“我最喜欢吃的还是霉干菜包子,超级好吃。”
淘淘说:“肉包子很好吃,香香的,还有很多油。”
豆豆说:“我喜欢吃的是豆沙包和奶黄包,今天的奶黄包是小猪造型的,馅儿香香甜甜的。”
湲湲说:“我喜欢吃汤包,再沾点味极鲜和麻油,我要爸爸再买点回家,明天在家蒸着吃。”
幼儿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自己喜爱的包子,让人好似已经品尝到了美味一般。
六、我给面粉施魔法
时间很快来到幼儿园劳动节的第四天——“我是工作小达人”职业体验活动。一大早,“小小面点师”开始忙碌起来。做包子的第一步是发酵,干干的面粉需要加入酵母和30℃的温水进行揉搓并发酵。你来放酵母、他来倒温水,干干的面粉,在搓一搓、揉一揉的过程中变成了一个湿面团。天气比较寒冷,如何让面团发酵成功呢?有幼儿提议:“打开空调要暖和一点。”说干就干,幼儿将装面粉的锅子端到空调下面。淘淘提议:“盖上棉被吧,面团更暖和一些。”于是,幼儿又在锅子上铺了三层棉被。面团会发酵成功吗?
很快,半个小时过去了。有幼儿忍不住悄悄掀开被子透过玻璃盖看里面,疑惑地说:“锅盖上面有小水珠呢!”教师解释道:“这就是面团在发酵。”小朋友们一会儿你来看一看,一会儿他来摸一摸,期待着面团快点发酵好。等待的时间过得特别慢,好不容易一个小时到了,幼儿赶紧掀开被子。“哇”“好大呀!”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大声感叹。小小的面团把盖子都顶了起来。端出发酵好的面团,“小小面点师”们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
七、亲手制作包子
搬桌椅,铺桌布,穿上“工作服”,调好豆沙馅。幼儿先在桌上撒上一层面粉,胖嘟嘟的小手摸了摸面粉,开心地笑着说:“我手上白乎乎的了。”教师问道:“为什么要撒上一层面粉?”牛牛很快解释说:“是因为干面粉可以让面团不沾手,我们可以更好地做包子。”接下来,大家揪下一块面团,开始用手掌搓起来。搓一搓,压一压,再添上一点豆沙,再搓一搓。教师看到有的幼儿不敢动手、有的不会制作,便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很快,幼儿就表示自己学会了,不用教师再帮忙了。
做包子逐渐走上正轨,幼儿开始畅想包子做好后要带给辛劳的爸爸妈妈、带给每次把好吃的留给自己的哥哥、带给爱护自己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那就多做一些吧!小小的面团在大家的手心里变换出各种各样的样子,有的像元宝,有的像小花……
正当大家做得起劲时,垚垚向教师告状:“小帅把我们组里的豆沙吃下去了。”果然,小帅的嘴角有紫色的豆沙,教师笑着对他说:“小帅,豆沙包裹在面团里,变成豆沙包,味道会更香呢!”小帅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继续加入“做包子大军”。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满满当当的几盘包子做好了。幼儿与教师一起将包子送到厨房蒸箱里,请厨师伯伯帮忙蒸熟。
午睡快结束时,大家在扑鼻而来的包子香味中醒来。今天,幼儿起床的速度都比平时快很多,他们都想看看、尝尝自己亲手做的包子。很快,一大盘包子被端了上来。“这好像是我做的,又好像不是我做的,我做的烧卖馒头在这里。”幼儿拿上一个包子放在自己的碟子里,美滋滋地咬上一口,真香啊!教师笑着问大家:“包子店里的包子好吃,还是今天的包子好吃呢?”大家不约而同地说道:“当然是今天的包子好吃啦!”因为这些包子是幼儿自己做的,所以特别的香。大家边吃边交谈着,包子制作特别成功,大家都体验到了享受自己劳作成果的快乐。
八、美味分享
美味的食物当然需要与大家分享呀!幼儿一致决定送一些给园长妈妈尝一尝,还要带回家一些给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尝一尝。吃到幼儿亲手制作的包子,爸爸妈妈也纷纷感叹:“不错,孩子们真的太棒了,比包子店的包子还要香。”“比妈妈厉害,我还不会做包子。”“觉得太开心了,孩子们可以带上一门手艺,走上社会!”“我觉得孩子长大了,喜欢和家人一起分享美好的事物,也愿意尝试很多新鲜事物,真是越来越棒了。”“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吃着孩子在幼儿园做的包子,就是一个字——‘香’。”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家人,大家共同享受美味、感受幸福。
九、课程反思
(一)做生活的观察者,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
幼儿的生活活动隐含着独特的价值,点心时间自由讨论的一个话题也能转化成课程资源。教师只有敏锐地观察幼儿最感兴趣的话题,才能生成可实践的课程。也正是因为课程活动来自日常生活,幼儿的探索与学习才变得越来越充满着温情,正所谓“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二)做活动的支持者,创设丰富的实践机会
从调查到实地体验,从用黏土尝试做包子到实际操作,幼儿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教师结合并延续幼儿的兴趣点,适时提供机会与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发酵、和面、整理场地、制作、送至食堂蒸熟等全过程。实际操作与亲身体验,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直至获得成功。虽然幼儿的包子作品造型各不一样,但是味道是一样,是幸福的味道,也是努力的味道。正如幼儿所说:“我们做的包子,比包子店里的还要好吃。”
(三)做实践的反思者,不断提高课程实施实效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的反思是贯穿始终的,也是不断深入的。教师反思的内容延伸至幼儿发展的多个领域以及多领域之间的融合。比如在语言领域,包含对面点师的调查与解读;在科学领域,有对面粉发酵的探究;在社会领域,有幼儿与教师、同伴的合作与分享等;在艺术领域,涉及包子造型的塑造;在健康领域,有关美食与营养等。
在课程中,教师应尽可能让自己成为环境的组成部分,成为孩子与环境的链接者,这样的教育体系才是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命力的。
本文来源于《新班主任》(当代学前教育)2023年第26期(9月出版)。
点击下方图片征订《新班主任》(当代学前教育)杂志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