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封
老 / 师 / 来 / 信
Letter From Teacher
老师来信:
前几天看到有家长问 孩子迷上奥特曼怎么办?我也遇到了一个这样的小朋友,他是一个四岁的小男孩,经常模仿电视里铠甲勇士或者武打片,在幼儿园里打其他小朋友,跟他说了,被打的小朋友会很疼,但是他还是不在乎,让他和老师呆一起安静会,然后他就又跑了,遇到这种情况这么处理?
云 / 飞
博苑总优化师、CPE家长学校校长
在幼儿园阶段,大部分打人的孩子,是因为还没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与人相处。
2.5-6岁是社会性能力发展的敏感期。也就是说,在上幼儿园之前,孩子尚不具备与他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在幼儿园期间逐渐形成的。因此,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问题,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包括争抢、不知轻重、不顾他人感受,甚至打人/咬人等行为,都是非常常见的。
具体的引导方式,要根据行为的成因,不同情况,不同处理。
有的孩子是语言表达能力弱,或者不知道怎样沟通,那就要从示范正确的沟通方式开始。而来信中的孩子,明显是因为模仿,因为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实后果。
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会从各个渠道模仿他人行为,父母、老师、电视、同伴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
比如孩子很容易模仿家长的暴力行为。另外,还有一些“隐形的暴力”孩子同样会模仿,比如孩子正玩得开心,爸爸一把抱过来说:宝贝,吃饭啰,就抱到饭桌上。久而久之孩子得出的结论是,力气大就可以直接照自己的想法行动,我不需要和你商量,我想让你怎样就可以怎样。
于是,当时他跟别的小朋友玩耍时,也会参考这个模式:这个火车不错呀,直接就去拿过来,人家肯定不干,就会发生冲突——这个孩子的行为方式就是模仿他爸爸——不关注他人感受,我想怎样就怎样。所以解决问题必须要找源头。
来信中的小朋友,则明显受到电视和动画片的影响。
家长必要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儿童的行为才会改变。一方面,暴力类的影片,不可以给儿童看,他们没有分辨能力,但却会模仿其中的动作。另一方面,儿童的模仿与学习能力,同样可以正面利用——比如买一些讲解沟通、人际交往的绘本,以给讲故事的方式,把好的影响渗透给孩子。
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不可以用指责评判的方式
如果不断强调你这孩子怎么老打人,说了多少遍都不听,其实都是在强化这个“打人行为”——你说我是坏孩子,你说我是打人的孩子,你说我是咬人的孩子,那我就是了。但说多了以后,他就真的是了。
第二,重要的是要教会他正确的方式
教会他怎么和人商量,我喜欢那个玩具,应该怎么表达,怎么向老师求助,怎么用东西去和别人交换,等待或者软磨硬泡等等。不管他用什么样的方式,一旦他用另外一个方式达到了目的,那就会逐渐放弃打人的方式。
原因很明显,打人并不能使他达到目的,打完了,鸡飞狗跳,玩具也没玩上,自己哭闹,对方也哭闹,老师过来批评一顿,没有人会更喜欢这个结果,只是他因为没有别的方式才会这样。
当这个孩子学会了别的方式,他内心就会对比这两个方式,结果有何不同?——是取得了玩具,还是没取得?心情愉快,还是大家都不高兴?这样的对比,孩子就会逐渐学会更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第三,对改变的过程有合理的预期
如前分析,要少批评指责,要正面鼓励,要告诉孩子正确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去强调不良行为。但这种提醒不会一次两次就OK,十次八次也不一定有效,一个月也不一定有结果。因此,我们必须抱有正确的预期才行。
对比以下两种预期:(1)我就不信了,三天我还扳不过来你这个坏毛病?!(2)看我能不能用半年时间慢慢引导,让孩子学会正确的方式?
以着急的心态去设立目标,整个实施过程,孩子得到的一定是负评,被批评、被否定,最后陷入自我否定。老师得到的结果也是负面的,焦虑、沮丧,或者采取强制行为。这就坏了,因为强制手段无助于儿童行为的真正改变,仅仅能得到孩子的“屈从”。
而如果我们用半年时间跨度去看孩子的行为变化,世界就好像完全不一样了——就会发现孩子一直都在进步。以前他每周打十个小朋友,打十次,现在每周只打7次,这不就是进步?孩子也会觉得你是看得见我的,就会越来越信任你,有了信任,他就会更愿意听你的。后面改变的速度就会加快。当然,过程中会出现反复,这特别正常。
这就是放长周期看待教育,对孩子有合理的预期的神奇作用。因为这样做能看到孩子身上的正面力量,孩子也会受到正面鼓励。
第四,发现孩子所擅长的事物
让他成为他擅长的事情的带领者。无论他喜欢和擅长什么,都可以专门增加一个工作区域,让他来带别的小朋友,来示范,来当老师。这样的过程,能让这个孩子体验到从未体验过的自豪、被肯定、被关注和理解。你理解他,你没有给他贴标签,也没有认为他是一个坏孩子。
第五,正面利用孩子对英雄人物的模仿
案例中的这个孩子其实是知道自己打人不对,因为他不断给小朋友道歉。但是他太想做那个英雄了,所以就去模仿。如果我们想改变这种情况,也要去看这个片子,了解那个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不然我们怎么知道对错呢?看了才能跟孩子对话,跟他做平等沟通。
也许孩子模仿的是个侠义人士,见到坏蛋欺负弱小,见义勇为,这其实很好啊。那你就跟他讲,小飞侠打的是什么人?是欺负别人的坏人吧。那我们是打什么人,是打好人还是打坏人?打无辜的小朋友,还是要保护小朋友?孩子自己就可以分析对比,得出结论。
第六,真实感受别人的感受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并不能很准确地知道别人的感受。打人的这个孩子很可能不知道这样一个力量打在身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如果我是老师,我可能会想个方法,让他感受一下。我会征求他本人同意:你刚才打人的力量是这样的,你想不想知道打在人身上是什么感觉?你想不想老师模仿,你来感受一下?如果他同意的话,我会试着让他去感受,但要慎重。
育儿问题来信邮箱:
boyuanyuer2021@163.com
育 / 儿 / 问 / 题 / 合 / 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