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是规则意识萌生并初步建立的重要时期,从小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有利于培养其意志力、控制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天生活泼好动、自我约束力差,采取体育游戏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让他们在快乐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游戏规则,形成规则意识。
一、巧用提示,让幼儿遵守规则
幼儿年龄较小或幼儿对规则理解较弱时,教师需要通过提示让幼儿理解规则,并能遵守简单的规则。
1. 情境语言提示
在体育游戏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将活动规则融入游戏情境,使规则成为游戏的一部分。
这样不仅能让幼儿体验游戏的趣味性,还能够有目的地进行自我调控,从而遵守游戏规则,提高活动效果。
2. 动作示范提示
当幼儿不能理解较复杂的规则时,老师可用直接的动作示范让幼儿理解游戏规则,知道自己该怎样做,哪种行为是不可以的。
3. 环境标识提示
教师可利用环境的隐形提示,如各种地面标示、图片标示等,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4. 规则儿歌提示
幼儿对规则的理解有一定差异性。教师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的儿歌,帮助能力弱的幼儿理解游戏规则,便于养成规则意识。
游戏常规儿歌
在户外,做游戏;与老师,不远离。
集合时,站整齐;守规则,讲秩序。
户外活动要切记;要把安全放第一。
队形队列儿歌
小朋友们来集合,一二三四五六七。
一个挨着一个站,甩起胳膊抬起腿;
抬头向前起步走,一二一,一二一;
队列整齐成一线,听到哨声喊立定。
游戏进行儿歌
玩游戏要讲秩序,老师说话要牢记;
你不推来我不挤,排好队伍安静等;
你让我来我让你,大家玩得真有趣。
二、根据需要,让幼儿制订规则
教师让幼儿遵守各种规则的同时,可尝试让幼儿自己制订规则。参与制订规则不但更有利于幼儿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而且提高了幼儿独立自主能力,增强了主人翁的意识,有助于幼儿的遵守与执行。
1. 当游戏开展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时
如遇到场地、人数等客观因素影响无法正常开展游戏时,可引导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和要求的合理性。
如,小朋友玩跳房子游戏时,但是“房子”只有一个,孩子们都想玩。怎样才能让每个孩子都玩到,又不争不抢玩得开心呢?针对此情况,老师在活动后组织幼儿讨论……
幼儿通过讨论,决定几个人分成一组,一组一组轮流玩,每一组玩五分钟。如果有人不遵守规则,就暂停三分钟。由于幼儿是规则的制订人,因此他们非常乐意去遵守和维护,由此产生的积极作用会非常明显。
2. 当游戏发展遇到困难时
游戏在进行与发展的过程中,当老师发现他们遇到问题无法顺利进行时,可鼓励幼儿结合现有规则,创造新的补充性规则。
如,“围棋大战”开始啦,幼儿分成黑、白棋子两队,听音乐围着泡沫垫绕圈走,音乐停止时,“棋子”马上找到场地内对应的黑白圆点站好,如有一个“棋子”颜色被另一种颜色“棋子”包围,则该棋子被“吃掉”淘汰。
由于“棋子”在减少,而“点”不变,导致游戏无法结束。随后,大家一起讨论规则,决定每淘汰一颗“棋子”,就将场地内对应的黑、白贴取下一个,让游戏顺利开展。
三、发现问题,让幼儿优化规则
随着幼儿规则意识和认知水平的发展,幼儿能明白“规则可变”,知道规则有不合理的地方是可以改变和优化的。教师可适时引导幼儿发现规则中的不合理处,然后优化规则。
1. 教师引导优化规则
在开展体育游戏时,教师可时刻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引导幼儿灵活调整和运用规则,促使幼儿能持续遵守规则。
如,在玩游戏时,有些幼儿由于过度兴奋,常出现违反游戏规则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可组织幼儿讨论“如果小朋友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应该怎么办?”幼儿一致决定,如果谁在游戏时违规了,那就停止游戏3次。规则制订后,幼儿违反游戏规则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2. 幼儿发展优化规则
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有些游戏会显现原本规则的一些不合理处,教师可以借机让幼儿自己发现,并讨论优化规则。对较难理解或幼儿容易出现问题的规则,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亲身体验,对规则进行优化。
遵守规则,才能享受更多的自由。老师只有充分理解幼儿对规则的认知特点,运用适宜的方式帮助幼儿认识规则、理解规则,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规则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从体育游戏延伸到生活之中,感受自由、规则和平等之间的关联。
点击下方图片征订《新班主任》(当代学前教育)杂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