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先生认为:“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听好话的,也没有一个人喜欢人家骂他的,这种心理是每个人都有的。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来引导儿童怎样做人,怎样求学……”消极的制裁不会产生很好的效果,有时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我们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儿童的行为、督促儿童的学习。
l 叶桉祺家长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引导更多采用的是否定性的、命令式的话语,如“你不能”、“不要”、“不可以”……但孩子可能并不会表现得像我们预期的那样。例如有一个实验:嘴里说“闭上眼睛,脑子里不要想孔雀”,结果90%以上的实验者脑子里浮现的恰恰是孔雀的画面。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大多数人接收到的都是“不要”后面的信息,更何况才几岁的孩子呢?鼓励式教育能更好地彰显教育的价值。
l 戴箐萳家长
我的女儿在沉浸玩耍或者“捣乱”的时候,如果大人突然拿走她手上正在玩的东西,或者当大人发现她“捣乱”后突然制止了她的行为,她就会哭闹,并且觉得很委屈,因为从她的内心出发,她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无法理解大人为什么突然有这些行为;可是,如果我选择提前说“我们马上要停下来了好不好?因为要去吃饭了……”等类似商量的话语,则更容易让她接受。对于教育孩子,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命令好得多,我的女儿就比较喜欢我用鼓励夸赞的语言引导她,她会感觉非常棒。我们家长应该尽量用正面的词汇鼓励孩子,而不是消极否定的词语。
l 吴昱辰家长
因为工作原因我和小孩基本是周末才能相见,以前她是不会自己穿袜子、鞋子的,家中老人也一直包办代替。后来妈妈就用称赞的方式鼓励她自己穿:“你如果能自己穿,下次爸爸回来就会把他吓一跳,他会给你点赞的。”小孩子是渴望成功的,有一次周末,我们准备出去玩,她就自己坐在小凳子上,穿起了袜子和鞋子,穿好了立刻跑到我面前问:“爸爸我是不是吓你一跳了?我自己会穿了!”我立刻抱起她亲了一下,然后说:“你太棒了吧,真的‘吓爸爸一跳’。”后面家人都鼓励她,每次她就自己穿了。包括吃饭、洗澡、刷牙等都是运用一些游戏的方式,孩子就会很配合。原来在书中,陈鹤琴先生早早就指明了道理,由此可见,研究孩子的心理、顺应孩子的特点而教才能够真正打开与孩子相处的大门。
l 康正雨家长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经常会陪他玩积木玩具,可是他总是没有耐心,拼一会或者拼不起来时就会急躁地打乱玩具,在孩子急乱暴躁时我就会否定他,甚至说他笨。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开始尝试改变,首先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去注重完成拼图的这个结果,而是努力发现在这过程中他的学习,并在每完成一小部分后称赞他,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和他一起分析解决,并且不断地鼓励他,相信他最终一定能把所有的拼图做完,等他真的拼完后就为他鼓掌欢呼,孩子也慢慢获得了成就感。
积极的暗示并不仅仅是鼓励夸赞孩子,我们更希望通过暗示来激发孩子内在的、主动的动机,让孩子从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意识到“我应该做什么事情”。
图文:小班及混龄班家长
编辑:王琴及小班老师
审核: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