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教育专家,教育学硕士,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并且自己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著作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本文选自尹建莉教育新著《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媒体上看到千万富豪搞大型征婚活动,有5万女子应征。想象那场面也许热闹,但征婚者和应征者的财富高度及精神高度都已经大约标出来了。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品位,什么是自尊。这些值得每个人想一下,也值得家长和孩子探讨。
严重的拜金是一种不幸,一个人的内心给了金钱太多的位置,就没有容纳幸福和高贵的余地了。拜金可能让一个人拥有更多的钱,但不会让他幸福感更多,也不会让他走得更远。
事实上没有一位家长会故意教自己的孩子拜金,但在具体的教育中,却并非人人都有这样的警惕。
我听到一位有钱的家长这样教训他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能跟你比吗?他们有钱出国旅游,有钱买这么多书吗?你爸你妈有能力让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却不珍惜!”他表面上在教育孩子,语气中却充满了对财富的崇拜和沾沾自喜。这样的思想工作,不可能让孩子学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能让孩子学会用钱去摆平一切。
许多教育上的失误,常常来源于家长的无心之过。拜金教育并非全发生在“富家长”身上,也同样会发生在“穷家长”身上。在后一种家长身上,最容易发生的情况,就是过分强调节俭。
浪费从古至今都不是个好习惯,任何时候都应该教育孩子懂得节俭。但凡事过犹不及,家长如果用节俭消解一切开销的价值和意义,无意中也是把钱奉为圣物,这也会导致孩子形成另一种拜金心理——吝啬鬼心理。
有一位妈妈,出生在农村,从小知道生活的艰辛,自己平时很节俭,从不买华而不实的东西。她有一个9岁的儿子,在妈妈过生日这天,孩子想到妈妈从来没有收到过别人送的花,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就花几元自己的零花钱,给妈妈买了三朵康乃馨。当孩子把花送到妈妈面前时,没想到妈妈的第一反应不是高兴。她对孩子说:你给妈妈买礼物我很高兴,可是我们以前说过的,你花钱需要提前跟爸爸妈妈说,而今天你却没有告诉我们。再说,妈妈觉得买花不太实惠,它很快就会枯萎,你要是送些其他的给我,我也一样会喜欢的。
孩子一下子哭了,他说:“妈妈,我是想给你一个惊喜,所以不能提前跟你商量。虽然花会枯萎,可是心里会记下这个快乐的。”这位家长事后感到很不安,她隐约觉得自己做得不对,不该有那样一种反应。但她还是担心如果自己纵容孩子买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孩子会不会慢慢学会乱花钱,以后是不是会形成一种攀比心理?
我的答案是:不会的,只要家长不乱花钱,没有攀比心,孩子就不会形成这样的心理。这一点前面已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言。我更想对这位家长说的是,这世上有比钱更值钱的东西。孩子说得多好,“虽然花会枯萎,可是心里会记下这个快乐的”。一味地节俭,培养一个毫无情趣的守财奴,这是你希望的结果吗?
获得经济上的安全感后,贫穷与富有就是一种心态了。那些因贪污送命的官员、抢劫者、炒股跳楼的等,所有栽倒在金钱上的人,骨子里都是极端的拜金者,所以在金钱面前特别容易糊涂,不知钱是什么,可以用来干什么。他们把钱当成终极目的,钱也就终结了他们。这些悲剧,和他们从小受到的有关财富的教育一定是有关系的。
家长想要给孩子灌输正确的财富观,就要先整理好自己的财富逻辑。从古到今,爱情和金钱是最令人纠结的两样东西,是天使也是魔鬼,是至爱也是最恨。所以围绕这两件事产生了许多逻辑困境。
比如有的人在外面聊天时大骂有钱人,回家进门第一件事,是给案上供奉的财神烧一炷香,求神仙让自己发财。
有一次我在商场一个卖运动鞋的地方坐下来歇脚,遇到一位妈妈和孩子也来这里买鞋。孩子大约十三四岁,他看好一双名牌运动鞋,很想买的样子。妈妈口气有些不悦地问孩子:“这么贵,你想买吗?”肯定是妈妈的口气把孩子吓住了,孩子犹疑一下,说太贵了,不买了,把鞋放回去。妈妈立即表现出满意的神情,对孩子说:“你知道贵,我就给你买!”
我还知道有位妈妈,她经常带孩子去买东西,孩子想要什么,妈妈一般都会同意。只是,有时孩子想学妈妈的样子,亲自拿钱去结账,这个事妈妈却绝不同意,不让孩子的手碰到钱。她解释说这是要防止小孩子学会花钱,担心他以后养成爱钱、爱花钱的习惯。
类似种种,都是人们在潜意识中既过分高估钱的地位和影响,又视其为卑劣之物。矛盾心理产生矛盾言行,孩子的意识就被搞乱了。如果家长自己在钱的问题上想明白了,言行自然就会到位,也自然会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
写这篇文章时,恰巧在网上看到几句话,感觉说得很有意思,“口袋没钱,心里没钱,轻松一辈子;口袋有钱,心里有钱,劳累一辈子;口袋没钱,心里有钱,痛苦一辈子;口袋有钱,心里没钱,快乐一辈子。”
看来,钱这个事,实在是个小事,又实在是个大事。
最后,有一种特别的情况提醒家长注意。如果你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平时在花钱方面很正常,某个阶段突然不停地找各种理由向家长要钱,甚至偷钱,而他的钱花到哪里又十分可疑,这种情况,很可能是他结交了坏朋友或遭到勒索。这种情况在那些性格懦弱的孩子身上更容易发生。家长要细心观察,不要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以免孩子遇到困难不敢跟父母说,独自承受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