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间传统游戏彰显着特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并成为文化认同、文化共识和文化创生的基础,从而体现出强大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要求等,进一步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植入儿童心田。由此可见,从小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那么,当传统文化走进幼儿教育中,又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
1.有助于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事当今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家更注重“礼尚往来”,礼仪教育是幼儿时期重要的教育内容。中国的成语故事中有许多这样的典故的成语,家长给孩子读成语,讲故事,既让孩子记住了成语,也明白了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礼义廉耻,尊师重道等方面的礼仪文化,个人修养的内容。教师或家长教给幼儿这些知识的时候要告诉孩子礼貌礼仪的重要性。让孩子从小就多接触这方面的传统文化,让他们从小就有牢固的礼仪基础,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大有助益。
2.有利于培养幼儿家庭规范意识
目前中国家庭的教育状态基本为六个大人一个孩子的教育,把孩子捧在了掌心,一个孩子得到六个大人的疼爱。这样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娇生惯养,溺爱的现象。这样的环境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规范意识,使孩子养成不健康的习惯,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的性格,他们对父母长辈不能怀有感恩的心,无论在哪里都不能进行自我约束。使他们的心智不能健康的发展,对于幼儿将来的的人格发展非常不利。
而让幼儿学习传统文化,例如礼仪方面,道德品质方面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内容,叙述简单,使孩子更容易听懂。这些内容会清晰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告诉孩子要认真聆听父母长辈的教诲,与同伴之间,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对待亲人的正确方式,对于父母长辈的过失该如何面对,在生活中如何关心父母等各种细致的道德规范。
3.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我国从古代开始就被誉为礼仪之邦。可见从古人开始就。注重传统美德的教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既有人与人之间互相谦让的成语典故,也有孝顺父母的历史故事,在各大名著中也有感恩与知恩图报的部分。家长或者教师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的过程,就是孩子受到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熏陶的过程。因此,要让幼儿认识到什么是人间的真善美。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幼儿,使他们认识到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为他们将来的传承做好充足的准备。
4.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
传统文化对于责任感培养的资源也非常多,几乎所有的艺术文化形式,都涉及这个方面。可以见古人对于责任感是也非常重视。这种品质的教育如果从小就重视培养,那么经过这样长期的日积月累之后,孩子就会形成一个好的意识习惯,使他们有担当。让幼儿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幼儿的内在修养,不与人攀比,对于任何事都敢于承担责任,为孩子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幼儿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得到熏陶,使经典的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流传和发扬,培养孩子们的文明修养,让孩子们形成文化积淀!做新时代带中国人!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由小编进行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