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都是鲜活灵动而独特的,教育要遵从幼儿的成长规律,就应从幼儿的生活出发,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着手,让幼儿在充分的感知、体验与互动中感受生命的意义与美好。
幼儿园的红彤彤的果子深深的吸引着孩子的视线!
夏天时,承泽说:“其实我就想摘下来尝尝了!”铭熙说:“我吃了,可酸了!”
“为什么酸酸的呢?”熙熙抢着说:“真不好吃!”承泽说:”老师它是不是还没熟啊?”……
孩子们就在每天对果子的关注中,终于来到了金秋十月,丰收啦!
在分散活动中,孩子自觉的摘果子,有的小朋友摘下来直接吃了!问题就一个一个的来了!
“老师他没有洗,不能吃!”
“我知道了,这个是山楂,我吃过山楂的糖葫芦。”
“我也吃过,我也吃过,我还吃过橘子,我吃过梨……”
结合幼儿兴趣与发现,我们进行了“果子熟了”的主题活动。
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主要是通过对物体的看、听、摸、闻、尝等感知操作活动来进行,它与幼儿的“玩“往往是同一过程。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直觉行动思维,我们通过摘果子、观察认识不同果子、晒果干、吃果子、喝果汁、分享果子,和果子在游戏区里玩游戏等等,结合我园“生命 自然 成长”的理念,通过丰富自然而然的生活活动、多元的游戏活动、生动趣味的生命教育活动,让儿童在亲身参与体验中感受生命不断的拔节生长,从而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建构积极、独立、具有生命活力的自我。
主题框架:
问题:摘果子喽!果子长得这么高,我们怎么摘呢?
我们想出各种办法来摘果子!
然然说“王老师个子高,能够得着!”
后来我们请老师抱着我就能够到果子了!
于是有的小朋友想到了旁边的玩具用软棍、布面圈等敲打树枝,还有的小朋友捡起地上小树枝也来敲打,但是敲打不下来!还是我们一起拉着树杈还能摘到几个呀!虽然摘得不多重要的是我们尝试了!
还有的小朋友找到一棵低一点的树,尝试体验了一把上树摘果子!肉肉说:“这是我第一次爬树,真好玩!”
离园时我们一人拿了几个果子,尝了尝我们自己努力够到的幼儿园的海棠果和山楂,虽然不多,还真是酸甜可口呀!
这也打开了我们本月主题活动的序幕!
问题:摘完的果子可以做什么呢?
我们一起讨论后,了解到山楂有好几名字,就像我们也有大名和小名一样,大名叫山楂,又叫山里红,还有人叫她红果!而海棠果就叫海棠没有小名!妍妍说:“它们可以变成糖葫芦!“嘉义说:”可以变成山楂糖!可好吃了!“我们一起还了解到可以做成山楂糕、山楂干,海棠果干,山楂果汁,水果罐头,还可以做拼盘等等!还了解了山楂还有助消化等等的药用价值呢!
我们用这些果子可以做成什么呢?老师咱们也做个果干吧!怎么做呢?兮兮说:“老师,咱们也能切开呀!”怎么切呢!?宇辰说:“娃娃家里有刀,就能切!”说动就动,娃娃家的刀能切开,就是不好看,我拿来了我的工具刀,洗消后,小朋友都说老师的刀切得好,宸宸说我也想切,于是接二连三的小朋友说都想切,“好的,那你们来切,我来保护你们!”于是在老师保护下自己尝试做了山楂干、海棠果干!淼淼在切开山楂后惊喜的发现,“山楂里面藏着一朵漂亮的种子小花”,诺诺说:“里面藏个小眼眼!”放在竹筛子上味道可真香!好期待变成山楂干呀!
闻一闻好香呀!酸酸的!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天天去植物角看它们的变化,终于承泽说:“魏老师,你快看看!已经干了,可硬了!”
我们继续和水果做朋友,我们坐着水果列车去旅行,说好听的水果儿歌,唱好听的歌曲摘果子,了解关于水果的好玩故事,好饿好饿的小蛇,还尝试自制美味的山楂汁,这可是我们自己晒的果干,加入冰糖洗净果干,做的山楂汁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自制山楂汁过程中,观察后兮兮说,“快看快看,它变成红颜色了!”,我问“为什么会变红色了?”,孩子们说,“因为那个果儿是红色的,所以就把水给染红了!”孩子发现开始山楂干很漂亮,红色的!后来又煮了煮,颜色不在漂亮了,但是山楂汁的味道浓郁了,孩子们在家还进行了尝试,在亲身实践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科学的变化,相信一定会利于其长远发展。
“水果熟了”主题下的又一次实践活动,小朋友们摸一摸,猜出我们和哪些水果宝宝做游戏,这个长长的是香蕉,我摸起来是圆圆的,是苹果啊,打开一看,原来是橘子!
小朋友利用幼儿园给准备的三餐两点的酸奶和水果,亲手端水,洗水果,剥水果皮,选择自己喜欢的果粒放在酸奶里,搅一搅,拌一拌,感受自制水果沙拉的快乐!让我们一起看看大家的精彩瞬间吧!
我们还给水果宝宝通过不同形式制作水果娃娃、撕纸粘贴、团球粘贴、绘画等方式穿了漂亮的外衣,水果丰收了,秋收除了水果还有干果等等,孩子们还丰富了对各种丰收作物的认识哦!
我要带回家分给妈妈吃
妈妈都不会做好喝的山楂水,我教教我妈妈去。这是我们在家一起做的海棠山楂水,我很厉害吧!
我们来当个小记者,采访下亲爱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都爱吃什么水果!
现在天气冷冷的,小朋友担心草莓秧会被冻死,我们移植到屋里一些,孩子们说这样就暖和了冻不到了!有的小朋友说:“上面还有草莓呢!““老师它还会接草莓么?”我们采访了班级的另几位老师,“我们好好照顾它们,咱们自己养养看吧!也许还真的能长出来呢!”
反思:
优势:
1.兴趣在前,以问题带动故事发展,如:怎么摘到果子呢?怎么变成果干呢?从幼儿身边的,熟悉的,本园的有效资源出发,探索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果子的各种秘密!
2.实践性的各种活动在总体课程占比大,摘果子、晒果干、洗果子、做果汁、做水果沙拉等等操作性,参与性更强。
3.充分利用各种感官,看听摸闻尝等,动手动脑,结合年龄特点,和水果宝宝玩游戏并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不足:
1.区域融合过程中,真实的果子材料使用较少,顾虑多!例如娃娃家可以制作果干,自制果汁等等。
2.家长资源利用少,孩子们想自己试着做糖葫芦可以请家长来帮忙,家长只做了水果拼盘和果汁,参与性不高。
大自然大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要充分利用自然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活动空间,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结合小班年龄特点,在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尝一尝等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将各领域内容有机融合,我们的问题一直还再继续,我们的教育没有停歇,让“润”无声的教育浸透心灵,让我们一起自然的长大吧!
撰稿:魏飞
编辑:赵越 朱冠南
审核:刘彩云 贾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