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机关幼儿园
何谓“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幼儿正处于生命成长的初始阶段,他们在生理、心理发展上的不完全性也体现出幼儿生命教育的可塑造性。教师从生命价值的角度出发,引导幼儿在观察、分享动植物生老病死的过程中,萌发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从而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使孩子懂得感恩、关爱和分享,实现幼儿与他人及其他自然界生命之间的和谐共处。
初遇小蜗牛——对生命的把握与感受
在我们班门口有一片花坛,里面种了黄瓜和西红柿。每年夏天,都会有小蜗牛、小瓢虫来作客,这里便成为幼儿亲近自然的好地方。有一天,几名幼儿蹲着花坛边围成一个圈,进行着一场讨论。淘淘说:“小蜗牛怎么了?”欣欣皱皱眉:“它现在一定很痛!怎么办呢?”豆豆眼睛里转着泪花说:“小蜗牛还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吗?”我走上前去,只见小蜗牛躺在草地上,躯干部分完全脱离了外壳,他的外壳已经严重破损,内壁也受到波及。我的大脑开始飞速运转,想要找出一个能与幼儿一起救助小蜗牛的办法。
面对一条受伤的生命,首先,我需要和幼儿一起判断小蜗牛现在的状态,根据状态来判断下一步应该如何施救。其次,我开始思考该如何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幼儿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和讨论这个问题?
救助小蜗牛——对生命的思考与交流
要想真正帮助到小蜗牛,我们就需要了解它的身体构造。于是,我们兵分两路——一队立刻回到班级,借助教室内平板的语音功能了解学习蜗牛的生理常识,搜索小蜗牛脱离了外壳之后应该怎么办;另一队前往保安室,向对动物、植物了解颇多的保安李叔叔求助。面对暴晒的太阳,孩子们和我都意识到要迅速做出反应,因为小蜗牛现在一定正承受着极大的不适。
在进行一番查阅询问过后,我们了解到,是否能救活小蜗牛取决于外壳的破损情况以及内壁的程度。显然,支离破碎的外壳已经无法再次成为小蜗牛温暖的家,破损的内壁也注定了小蜗牛的生命进入倒计时。我将所有的信息为幼儿做了总结,从大家开始直面现实,正视这个结论的一刻起,幼儿伤心遗憾而无能为力的情绪达到了顶峰。悦悦说:“好难过,我们没有办法帮助它了。”优优说:“或许我们以后成为医生的话,就会有本领能改变这些。”……纵使有万般不舍,幼儿最终接受了小蜗牛无法生存下去的现实。
我继续向幼儿问道:“那么,在生命的最后,我们能帮它做些什么呢?”依依和甜甜很快就反应过来,扬起头异口同声地大声说道:“可以让他舒服一点。”还有幼儿轻轻地说:“我们可以替小蜗牛好好地继续生活。”于是,我们小心翼翼地用树叶 送小蜗牛回到了它喜爱的潮湿避光的土地中。
小蜗牛予我——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
这是一次对幼儿的生命教育,更是人类对动物的临终关怀行动。所有个体都是独特的,即便一条生命即将消逝,最后的时刻也值得我们用心对待。热爱生活、敬畏生命、与自然共生,这就是我想通过这次的关怀行动向幼儿传递的态度。教师不必过于美化生命的客观规律,而是要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幼儿面对生命的无常与生活的困境,从而以正确的心态直面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育的目的应当是传递生命的气息、活力与价值,这不仅包含强健体魄的培养锻炼、知识储备的传道解惑,更蕴含积极端正生命观的培养。在自然环境中获得丰富体验的幼儿,更倾向于将自己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更容易对动植物和伙伴产生关爱、同理心和责任感。因此,教师要把握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坚持以幼儿主导、教师引导的方式解放幼儿的主体精神、发展幼儿的完整人格、帮助幼儿构建生命意义。
本文来源于《新班主任》(当代学前教育)2023年第26期(9月出版)。
点击下方图片征订《新班主任》(当代学前教育)杂志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