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要挟带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如果你不……,我就不给你……/不带你……”。如果说孩子不愿意干的事情是坏苹果,愿意干的事情是好苹果,家长把这两样事情捆绑在一起,以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要挟孩子干不愿意干的事情,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孩子可能对“好苹果”也不感兴趣了。
原因就是当孩子感受到家长的要挟,心里就会产生一种不满的抵触情绪,这种负性情绪体验通过家长人为缔造的好苹果和坏苹果之间的心理链接,侵蚀感染到孩子原来感兴趣的事情上。
久而久之,长期处于这样的“坏苹果效应”下的孩子会意志消沉,缺乏自主追求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的内在动力,表面顺从,但其实对家长有抵触和不满。
有些家长嘴上会说自己是非常民主和尊重孩子的意志和想法的,绝对不会做出要挟孩子的事情。但其实在不经意之间也会出现隐形要挟的现象。
比如,学校最近组织的活动多了,消耗了孩子的大部分精力,于是孩子向妈妈提出想在周末休息一天的时候,妈妈爽快地答应了,但是紧接着又说:“那我们在家的话,练练钢琴好了,就当换个方式休息啦。”。
妈妈会为自己的“奸计又得逞”了而感到开心,但孩子不会这么认为。先是满口答应,让孩子欣喜若狂,又用附加条件,让孩子心灰意冷。一个甜枣一个拳头,这种做法会让孩子觉得家长给予的关怀是有条件的,本就紧绷的神经会崩溃,而且,“坏苹果”附加条件,会消耗孩子对钢琴的兴趣。
挫折感泛化
带来“坏苹果效应”
有些父母是这样的,看不得孩子身上出现一丁点的失败、错误或者不足,否则就很容易紧张和焦虑,认为是很严重的问题。这背后的真实原因是家长本身很容易出现挫折感泛化的心理模式。
也就是说,一件孩子身上的事情引发了家长自己的挫折感,家长就会把这种挫折感泛化到很多其他的事情上,从而用与这件事情本身完全不匹配的重视程度来对待这件情,“坏苹果效应”就产生了。
有一些这样的孩子,稍有差池就会崩溃式地大哭,可想而知,这种教育下的孩子是经不起一丁点的挫折的,因为哪怕一丁点的挫折,就被他们的家长扩大了N倍。
久而久之,孩子很有可能变得怯于尝试,过分自我否定。更遗憾的是,他们以后也有可能会成为自己父母那样的家长。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