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2022年5月17日,在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深圳技术大学幼儿园作为坪山区第六教研片区牵头园,邀请了来自江苏省常州市的名教师王静老师,就主题《班级活动中的幼儿行为观察与教师行为支持》展开对话,当日上线学习人数达300+人。
立足背景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2022年2月,教育部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聚焦幼儿园保育教育过程及影响保育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围绕办园方向、保育与安全、教育过程、环境创设、教师队伍五个方面提出了15项关键指标和48个考查要点,旨在引导幼儿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坚持保育教育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不断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
文件中提出通过不少于半日的连续自然观察,了解教师与幼儿互动情况,准确判断教师对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所做的努力与支持,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幼儿园保育教育过程和质量。外部评估的班级观察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覆盖面不少于各年龄班级总数的三分之一。改变幼儿园在过去的评估过程中走马观花,将关注点集中在材料准备上,导致顾此失彼,左支右绌的做法。确保通过观察,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幼儿园保育教育过程和质量,提高评估的实效性。
了解现实
在《评估指南》的文件精神引领下,我们落实教育现场,发起了班级半日观摩活动,本次观摩活动采用随机观摩形式,在自然常态化的情况下进行观摩活动, 重点关注班级教师之间的分工与配合,发现班级亮点,梳理共性与个性问题,通过个别复盘+集中教研,帮助教师厘清各环节的教育价值,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一日生活各环节的组织与实施能力。同时,此次观摩活动的结果,是日常教研主题制订的来源,也将作为教师考核的组成部分。
只有聚焦过程性质量,看幼儿园教师和幼儿的互动、一日生活和保育的过程、教学组织和实施的现状,才能发现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帮助幼儿园解决问题,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有效提升。
与专家同行
为回应半日观摩中梳理的共性问题,最终我们将其与第六教研片区学习活动结合,确定主题讲座议题《班级活动中幼儿行为观察与教师支持》。
幼儿是主动学习者,有能力参与课程建构并从中获得发展,这其中彰显的是儿童观与教育观的转变,那么如何支持幼儿开发并使用课程,支持幼儿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支持幼儿设计并开展学习活动,支持幼儿学会反思和改进学习行为,支持师幼共同建构课程,这其中需要教师在观察幼儿中不断反思,并提供适宜的支持。王静老师主要围绕着四个问题一一为我们进行了详尽的解答和分享。
<与孩子共创园所环境>
重点回顾:
环境首先是安全整洁的、温馨和谐的,
有孩子们需要的东西的,是需要考虑成本的。
其次是有一定艺术感和规范力的,
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有事做、有话语权。
重点回顾:
主题,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游戏
又在孩子的生活、游戏中展开并发展,进而让身在其中的人们享受着、成长着。
主题,不能大
我们往往把季节或节日作为孩子的主题,其实,它们很多时候只是孩子生活与游戏的背景。
主题,不必全班统一进行
它们有时是一个孩子的,有时是小组的,当然有时也是全班、全年级甚至全园的。
///
重点回顾:
-
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竭尽全力扮演好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启发者,问题的设置者,幼儿探索的指导者。
-
以“科学观察-精准解读-有效支持”为基本路径,涵盖幼儿在园的各环节;反映幼儿真实自然的每一天;追随幼儿的兴趣与需求;见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
观察让我们不断反思,在观察中持续的学习如何做教师,支持让我们看见孩子、了解孩子、相信孩子。
01
分享第一次听王静老师的讲座时,感受到您的谦虚与扎实。今天再一次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思考,我们一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开展活动,例如垫汗、提被子,也可以用研究者的眼光去看待这些生活活动。这些生活“小事“,我常常习惯性直接给予答案,其实完全可以尝试去调查孩子的需求、能力,从而给予支持。提问:在节奏如此之快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向您一般做到用研究者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生活的点滴,从而提供幼儿支持呢?
——深圳技术大学幼儿园玉珊老师
教师观念是核心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如何看待幼儿的?从之前的教师包办、重视儿童的集体教学转变到重新认识儿童——教师做观察,记录,发现原来儿童是这样的,认识到生活中什么是具有有价值的,从而在思想上有所认同。
二、做法:大板块的作息
有个别班级做记录反馈,分享经验,在班级与班级之间进行普及。
前提:
-
教师愿不愿意静下心来了解孩子的小事;
-
管理者提是否能够信任老师能在大板块中对每个行动负责。
02
感谢王静老师带来满满的干货分享,每一次聆听都受益匪浅。观察无处不在,王静老师的分享中,我用以下三个关键词对我的感受和启发进行总结分享:
观察是了解孩子们内心需要和个别差异的基础。王静老师分享的周计划表中,里面的内容有对孩子支持性活动的关注点,有体现老师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等,无不体现点面结合,落到实处的前期观察准备,在教学中提高对孩子们的观察敏感性和方向性,进而协调环境以及采取相应的态度来配合孩子成长的准备。
孩子们的需求可能发生在每一瞬。在王静老师的分享中,我看到了老师们基于对孩子们需求的观察,转而到需求的分析了解,并感受到背后重要的意义。溜索上的故事里,老师及时捕捉到毛豆在溜索上外显表现与内隐状态,在活动的回顾与分享中,给予毛豆表达心理的机会,接纳心理的行为,并且在支持中给予差异资源互动和现场的体验学习。及时捕捉观察的契机,看懂观察后行为。
以观察为基,促发展之行。例如对于孩子们来园时间的关注,从个别到小组再到集体的讨论中,教师会在日常中渗透时间观念、不迟到等良好行为习惯;搭建长城案例中,对于孩子们的需求,教师通过绘本故事分享、提供平板查找视频和照片、结合孩子的经验进行提问等,最终10个孩子用3天时间搭建出一座不凡的长城作品。
——深圳技术大学幼儿园美凤老师
03
每一次聆听王静老师的分享,都有一股作为幼儿教师的幸福感流淌心中。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作为一名园所管理者,我从一日作息表和周计划两份表格的对比,看到了我们在观念上存在的变革和行动空间。转变观念落实高质量的师幼互动,除了教师的专业自觉和自我提升,园所制度上的支持也至关重要。
其次,透过您的叙事与分享,我感受到了幼儿园老师的专业性,以及这份职业内在的幸福感。这份专业和幸福需要教师充分的准备做支撑。就如您刚才的回应,您和园所经历了将近10年漫长的积累和沉淀,才形成了现今的样态——教师和孩子自然生长,自然发展。
深圳技术大学幼儿园开学不过两年,作为一所接近新生的幼儿园,我们正在经历这样的困境:年轻老师敏锐抓取教学契机和设计课程的能力薄弱,但我们也希望给老师足够的信任与空间开展班本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希望您作为“过来人”给我们一些建议。
——深圳技术大学幼儿园丽萍园长
园所支持和教师自觉相辅相成
一、常态化课程审议
二、管理层常态化诊断
三、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调研机制
四、常态化的读书机制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唯有在不断的学习中践行,在研习中前进,在思考中感悟,才能陪伴幼儿度过多姿多彩、意义非凡的春夏秋冬,促进自身在专业上精进不休、日臻完善。可见对儿童的研究是老师的第一专业,扎实的内涵必须在教科研的道路上思索。
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和自己的心去教育我们的孩子,愿我们也能收获从容,与孩子幸福地“过日子”,自在成长,自然发展!
Observe, listen to children, and turn the possibilities that arise in them into reality.
文稿 | 于 月
素材提供 | 于 月
编辑 | 信息部
审核 | 王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