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为不断更新教师环境创设理念与做法,教师间形成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我园于2023年4月初举办了围绕“班级环境亮点和对楼梯间幼儿园作品展示环境、各楼层餐后走廊环境的设计与思考”三方面的环境交流分享活动。
一、现场观摩,彰显特色
本次活动以“走现场、听讲解、齐交流”的方式进行,由各班教师担任讲解员,她们将自己的创设思路及本班/级组特色,结合幼儿经验、幼儿参与性、作品表征、环境与幼儿的互动性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如:
?在语言区粘贴图文表征的儿歌学习内容,按照学习进程调整布局。
?走廊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布局,最大化让幼儿流动起来,避免幼儿在餐后久坐操作材料影响幼儿消化吸收能力。创设编织区、种植区、欣赏区、猜谜区等;根据绘本《我的连衣裙》设计“兔子连衣裙镂空材料”让幼儿寻找“自然的图案”。
?根据幼儿午睡时爱玩橡皮筋的现状,将核酸牌放置袋改造为“皮筋休息站”。
?以白、蓝、灰这三种色彩创设墙面板块来提亮教室,使空间视野变大。
?语言区的幼儿对话记录版面使用玻璃贴,既便于擦拭,又可循环使用。
?设立区域小组标题小板和涂鸦区每周设定一个主题,便于师幼了解本周活动名称。
?走廊作品展示边框由幼儿设计,并且粘贴设计者的照片,利于幼儿自信、自豪之情的建立。
……
有的班级会自豪地介绍自己与幼儿商讨、创设班级环境的过程,如何缩短加班时间,以及如何利用家长资源助推幼儿的学习,真正做到以“儿童视角”进行环境创设。有的班级会创设“试听角”,提高幼儿的专注力,做好幼小衔接准备。也有的班级会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海洋”、“春天的秘密”、“熊猫”、“我要上小学”、“有趣的汉字”等主题活动,通过学习轨迹的展现,让环境会说话,充分发挥环境为课程服务,支持幼儿深度学习。
老师们边看边思考,或是轻声交流,或是直接上手操作,大家在相互观摩中拓宽思路,取长补短。
二、且思且行,互学互评
教师们在观摩中互相学习,进行思考,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智慧提出建议。
如:
?折纸板块的设计可以调低一点,给幼儿操作。
?班级整体色彩可以减少一些,凸显幼儿作品,避免杂乱混淆视线。
?增加幼儿记录板块,并且每个作品附上幼儿作品解读,写上日期。
?“提醒板”值得借鉴,易擦拭,直观提醒班级三位教师对需关注幼儿的照顾。
?“能干的小手”的板块拍摄了班级幼儿垫汗巾、叠衣服等活动的步骤图,有利于幼儿的模仿学习和同伴交往。
……
三、总结提升,提高质量
中途遇见我们的乔园长被我们的分享活动吸引了,在活动结束的尾声对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和进步给予了肯定与表扬,同时对环境创设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如:
?每次活动开展前要明确活动的意图,在教学上也是一样,材料设计、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每个环节的组织等目的是什么要明确把握好。
?对学习轨迹进行问题梳理,及时与幼儿一起更新内容,而不是教师去加班加点想着如何变得更精美,并且在每个主题结束后,要有全园性的展示分享活动,做个主题小结。
?美育是渗透在生活中的,因此我们的环境要做到美观、不粗糙。
?教师要始终贯彻以幼儿为本的理念,思考如何在一日生活中与幼儿一起完成高质量的环境创设,不提倡加班加点,也不希望环创工作变成幼儿教师的负担。
最后,执行园长白凌总结了本次环境交流分享活动,表扬教师们做到把自己学习来的好做法、好经验实施出来,希望老师们再接再厉,以幼儿为本,看见儿童,增强幼儿的参与性,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创设出更适宜幼儿、更具特色的幼儿园环境。
本次环境交流分享活动,既是一次观摩的过程,一次学习的过程,又是一次展现教师们智慧的过程。教师们纷纷表示收获良多,她们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继续倾听儿童的声音,追随儿童的脚步,在朴素、适宜的环境中彰显儿童的学习和发现,发挥环境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索出一条呼应幼儿的环境创设之路。
编者注:以上图片未经同意,一律禁止他用。
图文|黄紫姗
编辑|梁海妍
审核|凌晓楠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市宝安区兴华幼儿园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