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团二幼(机关幼儿园)小三班,主班老师发现,围绕幼儿园里的人,从园长妈妈、保洁阿姨、厨房师傅,到保安叔叔,小朋友们都有问不完的问题。与此同时,班级幼儿虽然每天都会见到这群可爱的人,但却没有一个坐下来交谈的机会。虞永平教授在《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一书中提到:“幼儿园课程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文本,而是一系列源源不断的、引人入胜的活动”。每一个人学习展现的结果都不同,而对于教师而言,学习的内容也总是鲜活的、变化的。小三班的主班老师从个体经验中最朴素的一些好奇开始,决定开展为期一周的主题《认识园长妈妈》,所以也就有了接下来园长妈妈进班的故事。
星期一的早晨,针对“为什么叫园长妈妈”这一话题,还没等杜园长开始“自我解读”,小三班的小朋友们就已经给园长妈妈想好了答案,因为“你长得像妈妈”,“你是老师的妈妈”,“你是幼儿园的妈妈,所以叫园长妈妈”;问到新建的游乐场何时开放,当听到足足有三层,最高层还可以直通种植园时,所有小朋友都按捺不住洋溢的幸福;当杜园长声情并茂分享小猴子的故事时,小朋友们瞪大了双眼,认真倾听可爱的小猴子如何在犯了错误后又勇于改正的榜样故事。
杜园长为孩子们
分享故事
星期二的早晨,王园长以一日生活中常见的“洗手”环节作为开场,通过“猜一猜我在做什么”、《洗洗小手》儿歌演唱、动作示范、幼儿抢答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回顾“天气转冷,如何正确洗手”的基本生活技能。晨谈进度快慢有致,节奏时而舒缓、时而紧凑,在场的各位幼儿仿佛在转瞬之间,就完成了和王园长的“会晤”。
王园长:“天气转冷,如何正确洗手?”
星期三的早晨,黄园长进班。园长妈妈如拉家常一般,和孩子们说到各自的愿望。原来,在小三班,孩子们都非常想念小严和婷婷两位老师。在刚入学的那段分离焦虑期,两位老师和其他同事一起,在他们最无助的时候,时刻陪伴在他们身边。作为机动和实习老师,两位同事现已转岗到其他级组,小三班的孩子们希望他们快快回来。黄园长也许诺,会请两位老师看望孩子们。每一次交谈结束,园长妈妈还会拿出准备好的小礼物一一送给每位孩子。待园长妈妈准备离开,去忙其他公务时,孩子们都不忘再加一句 “下次再来哦”。
“黄园长,下次再来哦!”
幼儿园的课程如果只是以技术理性的思维来关注幼儿知识和经验的发展,而不关注他们精神和思想的培育,那么培养出的儿童也难以过健全有意义的生活。收到园长妈妈的礼物后,小三班的小朋友主动要求给三位园长妈妈制作一幅好看的作品。希望三位园长妈妈如小朋友说的那样,抽空“下次再来”。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园长胡华说过,“感受是灵魂的语言,情感是学习的开端。一旦儿童开始表达自我感受,学习的广度、深度都会扩展,对自己、对世界也有了更深的觉知。”“课程本质是在幼儿园生活的儿童及同伴与教师共同经验的总和”,这也使教师拥有了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接下来,小三班的小朋友会和保洁阿姨、厨房师傅、保安叔叔擦出何种知识、经验、思想和精神的火花,令我们期待。我们也相信,从非结构化的日常生活中衍生出来的课程必将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意义深远的积极影响。
– End –
编者注:本文所有图片未经同意,一律禁止他用。
文|唐海燕
图|温锦芳
编辑|陈静珊
审核|凌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