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规则是为适应不同的行为需要而存在的,在活动中,必要的规则是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协调游戏者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也是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更大限度的自由。
一天中午,孩子们起床后说,“我要找园长,把老师挖走!”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想玩到什么时候就玩到什么时候。”
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说出的话或许不是最精准的,却是最纯粹、最真实的。给孩子多大的空间,他们就能迸发出多大的能量。正如胡华园长在《给童年留白》一书中这样写道:“幼儿园不只是一个知识输出的场所,还应该是一个不断形成思想的地方。我们对儿童的尊重越多,越是能够倾听他们的声音,越是重视呈现他们的思想及思想变化的过程,他们越是能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01
自由日的诞生
于是,老师支持孩子们选出代表去征求园长的同意,可不可以把老师都“挖走”?
园长:为什么要把老师“挖走”?
孩子1:老师挖走了,我们就可以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了。
园长:那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你们的安全怎么办?万一受伤了怎么办?
孩子2:我们可以自己去医务室,我也可以帮助受伤的小朋友啊!
······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此时他们觉得自己是幼儿园里“最厉害的人”,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他们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成人,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经过和园长的一番讨论后,孩子们仍旧坚持自己的想法,把老师调走!
老师继续追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自由吗?
明皓:自由就是没人管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承彦:尽情地玩儿呗!
铭铭:自由就是想去哪里玩就去哪里玩。
师畅:自由就是不用吃饭!
多多:我想去哪里都可以。
······
师:那有多少孩子是愿意自由的?有多少孩子是不愿意这种自由呢?
经过统计,发现愿意“自由”的有26人,不愿意“自由”的只有8人,另外2人请假了。
在幼儿园生活中,自由的呼声无处不在。因此,我们决定借此契机,放手让孩子去享受“自由”、感悟“自由”。
于是,老师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变成“隐形人”,孩子们开始为自己做主。刚开始孩子们还在收敛、试探,发现老师真的只是“隐形人”后,气氛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场景一:放飞自我的孩子
一阵嘻嘻哈哈的枕头大战
场景二:试探老师的孩子
孩子们脸上满是兴奋,还不忘看向班上的老师,发现老师依旧没有制止的意思,就试探性用脚踢了踢玩具,又拿玩具在老师面前晃了晃……
场景三:撒欢儿玩的孩子
|
|
|
在确定老师是真正的“隐形人”后,孩子们开始放飞地丢玩具、玩平板。
场景四:等待老师组织活动的孩子
原本的活动转换环节,孩子们等待老师组织下一个活动。
场景五:主动承担的孩子
在自主游戏的过程中,因为“疯玩”导致材料架松开了,孩子们主动维修破损的架子。
场景六:服务自己的孩子
活动中,不忘照顾好自己,玩累了,喝些水。
阿姨把餐车推到教室里,看到了午饭的孩子这才知道 “哦,原来午餐时间到了。”部分孩子自觉地洗了手,排好队站在餐车面前等老师把菜摆出来。有的孩子自己拿着碗先盛了饭,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看看餐车上的菜,再看看“隐形”的老师……
终于,有一个孩子说话了,并拿起碗、打菜铲说:“我会盛菜,我自己盛菜吧!”说完孩子们陆陆续续也加入了盛饭、盛菜的队伍中,伴随着阵阵说笑声,原本躁动的教室渐渐地变得平静起来。
场景七:崩溃大哭的孩子
整个幼儿园变得越来越安静,孩子们推断应该是午睡时间到了,只有我们班的部分孩子还在“狂欢”,有的孩子已经躺下准备午睡了,有的孩子却依旧依偎在沙发上玩,有的孩子还在收玩具······
突然,一阵哭声打断了所有沉浸在自己活动中的孩子们,看着昔日的同伴变得那样的躁动和疯狂,他很不安,流下了眼泪。老师走近骏骏身边问他为什么哭?骏骏说:“我想回家,我不要这种自由······”
场景八:不午睡的孩子
选择不午睡,却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的孩子;
依偎在沙发上畅聊的孩子;
立志坚持不午睡却疲惫到瘫在沙发上的孩子。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的孩子终于说话了:“老师,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停下来,我要睡觉了。”
场景九:失落无助的孩子
午睡起床后,大家都略显疲惫,仿佛所有的精力都在上午的疯狂中消耗殆尽。
女孩儿们抓着自己的头发说:“我不会扎辫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在没人帮助的情况下,只得自己随便理一理、捆一捆,顶着凌乱的头发继续下午的活动。
在“自由日”这一天,孩子们感受到了期盼的“放手”,感受到了想念的“自由”,但是“自由”的空气似乎不如他们想象般那样美好。绝对的自由导致了无序和混乱的发生,自我的放纵影响到别人的生活……
面对疯狂与混乱的自由日,孩子们这样说:
多多:老师,我明天还可以自由吗?
泽升:我不想要这样的自由。
珞齐:我也不想要这样的自由,他们太吵了!
瑄瑄:我们的教室都要变成垃圾堆了!
明皓:可是我还想要自由。
教室里,孩子们的讨论越来越激烈了…..
源哲:你这样是不对的,都吵得我们没办法学本领了。
皓睿:我想要老师陪我们,我们要学本领才会聪明。
佳妮: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要户外活动,老师要告诉我们时间的!
…..
伴随着孩子们的讨论声,放学时间到了,老师提议让他们将问题带回家中,和家长一起讨论。
向往自由是人类的天性。一直以来,我们认为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像鸟儿在空中的翱翔或鱼儿在海里的畅游,毫无边界。哲学家康德曾说过:“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因此,真正的自由是鸟儿在空中翱翔知晓边界,鱼儿在海里畅游深知方位。
02
自由日演变成独立日
孩子们为了能给自己“当家做主”的机会,努力在自由和安定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由此,下午的活动在教师适当的隐形情况下,孩子们的自由开始走向自律、自主,孩子们渐渐独立起来,自由日演变为独立日。
在遇到问题时,自发讨论解决,并主动记录结果
想办法将被子放入被柜
同伴之间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户外活动中,个别孩子主动担任小组长
帮忙解决问题
03
“小鬼”要当家啦!
1. 师幼共同梳理班级里需要的“职业”
通过讨论,孩子们表示班级里需要一些人员来维持秩序,于是班级里的职业出现了:“小警察”“小医生”“体温监测员”“安全员”“调解员”等等。班级似乎变成了一个微型社会,每一个“职业”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每个人都能在这过程中有所担当、发光发亮。
2.幼儿竞选职位
人们常说“自由的前提是自律”,自律的前提是自知,首先要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做事情不靠外人的督促,靠的是自身的“内驱力”。做自己喜欢的,认为正确的事情,时间久了就变成了别人口中的自律。
对于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孩子们在认真地思考。当他们站到集体面前,敢于为自己争取、为自己发声……这真是一群了不起的孩子,面对以后的成长之路,我想他们也会带着这份自信走下去。
3.幼儿自制工牌
为了能够明确分工,孩子们提议做一些工作牌,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他的职责了。
4.绘画标志
规则遵守,不仅仅靠言语来提示,还可以依靠环境暗示,有些规则通过图画的方式加以形象地表征,同样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管理自己和他人,孩子们提出制作标志,并张贴在教室大家容易看得到的地方。
在这一阶段,教师见证了孩子们的力量。
? 我们看到了会管理的孩子
皓睿:玩具和操作材料没摆放好,我们要负责收拾整理。
? 我们看到了有计划的孩子
康康:我要很早来幼儿园,提醒小朋友做事情。
? 看到了讲方法的孩子
明皓:我要当警察,小朋友犯错误了,第一次我会温柔地提醒他,第二次我还会提醒他,第三次我就跟他好好讲道理。
? 看到了负责任的孩子
尧尧:我是提醒小能手,我要提醒小朋友用七步洗手法洗手,还要多喝水。
? 看到了会反思的孩子
多多:我做得不对的时候,马上改正了,小朋友就会向我学习。
每个孩子都在“独立日”的旅程中,选择了自己想做的事,自己能做的事,激发了自身的“内驱力”,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自己的价值,同时也获得了内心的自由。
教师说:
给孩子充分认识自由的机会,他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事物的变化、摸清事物的规律,才能够去观察、发现、认识、探索、实践、总结,才能发展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有充分愉悦的体验。那么是否就应该漠视或否定规则意识的重要性,让孩子在无任何要求的情境中“自由”活动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给予孩子过多的自由,表面上是重视了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自由地发展,而事实上在混乱和充满危机的场景中活动的孩子,其内心体验并不一定是愉悦的,对孩子的发展也未必是积极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孩子秩序感的建立及对孩子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运用多重方法和教育策略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但规则的提出绝不是教师用于制约孩子的,而是由活动本身决定的,是保证活动顺利进行所必须遵守的,是孩子在活动中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因此,规则的制定应该由幼儿和教师共同完成。活动中,孩子们一开始认为“自由就是没有人管,想干嘛就干嘛”,在体验了“自由”造成的各种混乱后,发现“自由是自己做班级小主人,制定规则”,“自由日”向“独立日”的转变,可见,孩子们对“自由”有了更进一步的感受和思考。
– End –
编者注:本文所有图片未经同意,一律禁止他用。
文|梁朵朵(集团二幼)
图|丘露丹(集团二幼)
编辑|陈静珊
审核|凌晓楠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市宝安区兴华幼儿园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