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现状
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成长中十分重要的阶段,关系到他们今后的长远发展。因此,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家长与小学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幼小衔接阶段对幼儿步入小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当下,幼小衔接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常常出现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小衔接片面化、表面化的情况,还有幼儿园将幼小衔接工作等同于参观小学。
为什么要参观小学
幼小衔接中的不当现象是由于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断层所造成的。断层体现在两个阶段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课程模式,教学内容和方式,生活作息、行为规范均有重大差别。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在树立正确衔接观、多方衔接、培养儿童社会适应等方面着手组织参观小学的活动。
儿童可以通过参观小学这种体验性的活动,从而获得更多实际的、积极的、直观的印象。成功的幼小衔接工作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实现儿童对小学良好的学校适应。
当下,幼儿园在参观小学活动时主要分为两个大环节——主题宣讲与参观校园。虽然也向幼儿展示了许多在幼儿园时没有的环节,但是仍然有一些幼儿想要了解的地方被忽视。最主要的是,幼儿并没有真实感受到小学的课堂。这也导致儿童初入小学时,对小学上课方式的种种不适。
因此,在参观小学之前,幼儿园可以做一些实际的调研,了解幼儿最关心小学学习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就这些方面做细致的可行性分析,与小学进行有效沟通,从儿童视角出发,组织切合实际需要的“游学活动”,为幼儿提供需要的信息。并就“游学活动”进行相应的后期总结工作,为幼儿的小学学习生活答惑解疑,使幼儿能更加科学、全面的认识小学,从认知、情感等方面做好准备,尽早适应小学生活。
幼小衔接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罗戈夫也在其社会文化视角中提到,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应将凡是儿童参与的、对适应学校有意义的活动,列入其影响因素。除了参观小学,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01 /
合理规划幼小衔接课程体系
幼小衔接期课程具有双向性,一方面要考虑幼儿园阶段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游戏生活经验,在课程设置中充分尊重个体儿童的发展差异,为小学做全方位的准备;另一方面要考虑在小学阶段部分延续幼儿园时期的教育模式,不断有梯度地调整课程难度,使之完成顺畅衔接。
02 /
大力加强幼小双向交流
★ 不同阶段教师的双向交流
在幼小衔接的众多策略中,被证明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两个阶段的教师共同讨论孩子发展的连贯性。各教育阶段的教师应加强沟通与交流,拓展更加多样化的合作途径,以提高衔接的效率。
★ 幼儿与小学生的交流
加大幼儿与小学生的联系、合作力度,加强学前幼儿与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习交流,通过定期举办活动、组织幼儿和小学生相互参观、组织幼小联谊活动等方式,让小学生帮助幼儿了解学校,使幼儿从心理上达到平稳过渡;
例如:邀请幼儿到小学,与小学一、二年级老师开展座谈会,让幼儿了解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特点,并通过调整作息时间、组织活动等方式,引导幼儿去了解未来所要面对的学习环境,为将来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03 /
为幼儿进行多方面准备
★ 发现幼儿合理需求,解决幼儿的疑虑
由于幼儿入学后生活节奏会发生明显变化,将要“初为小学生”的他们有着或多或少不同方面的疑问。有人担心着自己的午饭问题如何解决、老师会不会很严格、如何上课、怎么去学校、路程远近等等。当孩子心中有这些疑虑便说明他在关心、在期待自己的小学生活,成人若能够多与幼儿交流,尽可能给予其肯定的解答或与其商讨解决方案,便能消除幼儿一直以来的疑惑,使幼儿怀着轻松的心态憧憬小学生活。
★ 丰富幼儿生活经验,缓解幼儿的焦虑
即将步入小学的幼儿常常会表达对入学相关活动经验的向往,如有条件,园校可建立定期相互观摩交流,使幼儿感受不同的校园文化,学习氛围。园校的交互合作还可深入到课堂文化、校园活动中来,使幼儿渐进式深入感受小学的魅力,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形式来展现,帮助幼儿真正实现减缓坡度、自然过渡,提高入学的适应性。
★ 锻炼幼儿多种技能,增强幼儿的自信
研究中发现,幼儿希望获得某种技能,使其成为自己入学时自信的理由。我们可以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使其不会成为同学、老师眼中的异类,练就“一身本领”勇敢地踏进校园,成为自我认可的小学生。除此之外,大部分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认为自己听课能力不足,不能抓住教师说出的有效信息,成人可以在入学前注重训练孩子的有意注意。在运动能力方面,同伴会更易接纳身体上有吸引力的儿童,孩子本性就是活泼好动,成人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项技能训练且持之以恒。
04 /
多方协作整合资源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理论体系,我们认识到家庭和社区是构成幼儿社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幼小衔接只有多方配合才能事半功倍。
图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理论体系
★ 来自家庭的支持资源
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取得家庭的支持。由于错误观念的误导、家长知识不足等一些原因,我国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常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游离于幼儿园教学之外。深化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理解,促进教师和家长在幼小衔接时期的问题和教育经验交流必不可少。
★ 来自社区的支持资源
幼儿园首先需要对社区的教育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与梳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结合幼儿园实际的情况与可操作性,整理出可供利用的备选资源。最后组织教学科研人员,从教育专业的角度,合理策划教育活动,并逐渐尝试形成园本课程。
★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
教育立法既是政府制定教育政策的有力依据,也是国家调控和管理教育实践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相应的教育立法可以提高幼小衔接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可以加强幼小衔接政策的执行力度。
结语
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来看“参观小学”这一活动,其效果对于儿童来说,并不能构建对于小学全面、正确的认知与情感态度。在短短一天、甚至半天的时间,走马观花的去参观小学,并从这些粗浅的观察中,获得零碎的信息,再来拼凑对小学的整体认识,这无疑是使得儿童获得对小学最粗浅的理解。
应把幼小衔接工作看作生态系统,儿童、家庭、学校、教师、社会等各个主体都应参与和互动,才能更高效地完成幼小衔接。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非易.“我”眼中的小学——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D].四川师范大学,2017年.
[2] 蔡军.从幼小衔接到入学准备: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J].教育学刊,2010(6).
[3] 曹书楷.日本幼小衔接的策略及其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4] 沈南.儿童视角下幼儿入学准备观及成因研究——基于马赛克研究方法[D].沈阳师范大学,2019年.
[5] 关旗琳.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课程衔接研究 [D].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2014年.
文|孙妤
审核|凌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