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将“自主探究,回归生活”作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旨。科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陶行知先生就已倡导“生活教育思想”,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因此,幼儿园的《幼儿园科学研究活动生活化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开展了科学课题研讨活动,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的内容进行了回顾与解读,再通过对中班科学活动案例《勺子里的哈哈镜》的评析与思考,明确如何选取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的科学活动内容,如何把科学活动生活化,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在研讨开始前,教师们认真研读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重点掌握中班的发展目标以及核心经验的内容。
杨惠萍主任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进行了回顾与解读。
科学领域的目标:
目标一: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目标二: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目标三:在探究中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本次评析的案例是《勺子里的哈哈镜》,虽然案例只有短短的一页半纸,但却蕴含了非常多的教育价值和教学智慧。同时,案例中老师的引导方式和教学内容选取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老师们去思考、去发现、去深入研讨,去改进和完善,并从中反思案例中的错误实施方式,收获科学活动的组织实施策略。
杨惠萍主任根据课题研讨内容提出了三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1.分析本案例涉及的科学核心经验有哪些?
2.思考案例问题起源是什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还可以怎样解决问题?
3.老师应该怎样给孩子解释凹凸镜成像是正立和倒立现象?
老师们分为三个小组就三个问题进行了思考、讨论与记录。
经过一场脑力的激荡和和思维的碰撞,老师们积极发言,根据书本的知识和集体的力量,得出了问题的答案。
各小组选派代表对得出的结论进行详细的讲解分享,一言一语、一字一词中饱含老师们的认真与敬业,把课例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分析得透彻又深入。
黄敏园长对教师们的分享进行总结和提升。
? 善于发现,科学选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上,黄敏园长如是说:“科学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幼儿在生活中偶然的发现,也可以由老师创设情境,幼儿自主发现的现象或问题,让科学探究回归生活,以幼儿探索发现为主”。并且遵循以下原则:
1.贴近幼儿生活和兴趣。
2.指向科学领域核心经验。
3.具有可操作性,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
4.聚焦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 科学教育如何生活化?
杨惠萍主任提出的第三个问题“老师应该怎样给孩子解释凹凸镜成像是正立和倒立现象?”有的老师就此绕进了科学的怪圈中,纠结于如何给孩子讲解成像原理,注重于给孩子传授凹凸镜成像的原理,而忽视了孩子的发展水平、探索兴趣和探索过程。而有的老师则质疑:“凹凸镜成像是初中的物理知识,远超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并脱离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目标,而应引导幼儿去发现和体验生活中各种奇妙的成像现象,如哈哈镜、倒车镜、万花筒等,体验科学的神奇力量,在幼儿的心中种下好奇的种子。”
在思考和讨论中,教师们也逐渐明白生活化是幼儿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不必刻意去寻找科学的足迹,科学带来的生活体验足以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在偶发性的幼儿科学探究中,不宜直截了当地灌输知识,我们可以顺应幼儿的思路,为幼儿提供环境和物质支持,顺应幼儿童真童趣的思维模式,推动幼儿走上自主探究的舞台,让科学探究变得妙趣横生,轻松解决幼儿的疑问,并引导幼儿将科学知识迁移到生活中。
? 五要素搞定幼儿园科学活动
同时,黄敏园长还对开展科学活动的五要素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帮助教师形成科学的课程实施策略。
1.活动起源:聚焦有价值、可操作的问题观点。
2.活动期望:指向科学领域,拟定解決问题后可获得的核心经验。
3.活动准备:环境支持、物质和经验准备。
4.活动过程:记录反映如何支持幼儿解决问题、幼儿的具体操作过程。
5.活动评析:对过程分析反思、意义和价值、揭示原因和规律、运用的策略。
编者注:本文所有图片未经同意,一律禁止他用。
图|杨惠萍、钟丹丹(集团十幼)
文|钟丹丹(集团十幼)
编辑|陈静珊
审核|赵媛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市宝安区兴华幼儿园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