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是好奇的科学家,他们喜欢探索周围的世界,喜欢用探索的方式感受未曾见过的物品,从而增加自身的成长经验。为了培养幼儿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使其在探究中形成“弹性思维”,中二班在科学区为孩子们投放了可供感知、操作、探索的新材料,孩子们探索的故事也由此展开……
陈老师
“孩子们,今天科学区新投放了一盒新材料。”
“我认识,这是秤,我家有。”
陈老师
“是的,它叫天平秤,这里有几种动物砝码,你们可以游戏的时候称一称谁比较重?”
“重的那边会‘压’下去。”
伴随着孩子们的热情讨论和跃跃欲试,关于秤的游戏新体验也拉开了帷幕,孩子们将材料盒里的秤组装好,并用不同的砝码探索“谁比较重”。
“老师,你看秤平衡了”
“秤这边低,那就是‘大象(砝码)’重。”
当秤来到孩子们的身边,在一个又一个惊喜出现的同时,孩子们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疑问,他们寻找答案的探秘之旅随之展开。
“我们家怎么没有这种秤呢?”
紧抓孩子的兴趣点,利用周末的时间,中二班的家长们带着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关于秤的调查——在家里和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秤呢?
一张简单的调查表使孩子们了解了秤的不同种类以及各自的用途,不仅提升了他们的认知经验,也使孩子们感受到秤的发展变化过程。
调查结束后,家长们不仅将真实的秤拿来班里,还有和孩子们共同制作的杆秤、弹簧秤,希望孩子们在感知、触摸、制作中更加深入地了解秤。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将秤进行了分类,中二班的“秤的博物馆”开张了。
孩子们看着各种各样的秤,兴趣浓厚,来回摆弄着。孩子们将杆秤拿起来观察着、摸索着。这一幕被陈老师看到后,“秤的小课堂”区域游戏也由此展开。
“这个叫杆秤,它由秤盘、秤砣和秤杆组成。以前农民伯伯卖菜的时候就会用到它。我们来回拨弄秤砣使秤杆保持平衡,秤砣上的刻度就是物品的重量。”
陈老师
陈老师鼓励孩子们尝试用杆秤,并在旁边协助,孩子们纷纷簇拥过来,都想试一试。
恰逢11月是“故事月”,孩子们听了王睿宸和妈妈带来的成语故事《曹冲称象》,又有了新的疑问。
“为什么不用秤直接称重量呢?”
“因为在古代的时候是没有秤的。”
“没有秤怎么买东西呢?”
“人们就用物品和物品进行交换,比方我的贝壳和你的粮食交换,慢慢人们发现不公平,就出现了秤,就出现了《曹冲称象》的故事。”
“曹冲真厉害。”
“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觉得这样的方式有点麻烦,慢慢就出现了杆秤、弹簧秤和电子秤”
“我家就有电子秤。”
“是的,可以让我们在称重的时候更加快捷、方便。”
通过故事《曹冲称象》,孩子们知道了在中国古代就有杆秤这种古老的计量工具,但是并不能很方便、快捷地称重很大的东西,随着社会的发展,秤也在慢慢变化着,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通过对不同类型“秤”的了解和使用,孩子们对数、量、平衡和轻重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理解,也了解到秤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感慨人类智慧的伟大。
在天平秤和杆秤的实践中,“平衡”两个字经常出现在孩子们的口中。随之在建构区、户外拼搭区、篮球游戏中都在寻找“平衡点”。
“老师,你看我们搭建的跷跷板。”
“老师,我们的坦克能走。”
“老师,你看我飞起来了。”
杠杆原理对于中班孩子们而言难以用语言解释,但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尝试体验将“平衡”的内涵内化于心,并在游戏中不自觉地展现出来,这便是“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去学习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真实写照。
观察孩子们的一日生活,捕捉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给予孩子们的支持和方法,使幼儿在调查、观察、尝试实践中满足内心好奇、提升自身经验,在探究操作中收获乐趣和成就感,便是“我来称一称”课程故事的价值所在。
文案|石彦芳
编辑|朱丽红
责编 | 段宁莎
监制 | 张伟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