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弹簧故事书》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学习将纸正反四等分,并用画连环画的方式表现自己最喜爱的故事,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有关图书的基本知识,激起幼儿动手制作的兴趣,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分享同班的故事,感受成功的喜悦,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弹簧故事书》含反思吧。
活动目标:
1、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有关图书的基本知识,激起幼儿动手制作的兴趣。
2、学习将纸正反四等分,并用画连环画的方式表现自己最喜爱的故事。
3、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分享同班的故事,感受成功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供幼儿欣赏的图书(幼儿自制的弹簧故事书一本,大开本图画书一本)
2、一盒录音带(课前录制好的幼儿讲述自己的弹簧故事录音)
3、稍厚且有韧性的长条形白纸,油画棒,勾线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欣赏小朋友制作的弹簧故事书,激发幼儿动手的兴趣。
1、出示幼儿自制的弹簧故事书。
教师:这是一本小朋友自己制作的故事书,想不想听听书中的故事?(想听)
2、教师播放故事录音,幼儿安静倾听。
3、教师:故事好听吗?(好听)刚刚有没有听清那位小朋友叫它什么书?(弹簧故事书)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本?(想)
二、欣赏图画书,了解图画书的基本知识。
1、教师:我们先来了解下图画书。这是什么?(图画书)这是图画书的什么?(封面)封面上有什么?(书名、作者、图画)最后是什么?(封底)封底上有什么?(条形码,小图标等等)
2、中间是什么?(内容)用什么来表示?(图画)右下角有什么?( 页码)
三、讨论弹簧故事书制作的方法。
1、教师:小朋友觉得它像弹簧一样会弹起来,所以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弹簧故事书。
2、教师:制作一本弹簧书看看需要准备些什么?(一张长条形纸)
3、怎样把这张长条纸折成这样?(正反四等分)教师讲解:
a、将长方形的两条长边对折再对折成相等的四等分。
b、将四等分的纸翻转放在桌面上。
c、提起最上面一等分沿痕迹反折,完全重合在其他三等分纸上压平,成W形状。
4、教师:什么地方可以做封面?封面上有些什么?(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书名、作者,老师可拿出甘心雯小朋友的做范例。)什么地方做封底?封底需要画什么?(条形码、标价等。)
5、教师:里面还有几页?(4页)怎样把一个故事分成4页来画?(以小朋友的弹簧故事为例)每页需要画些什么?(开始、发展
一、发展二、结束)
四、幼儿制作“弹簧故事书”
1、老师:你想画什么故事?需要先做什么?(设计封面、封底)后做什么?(将故事分成四个部分来表现,不会写故事名字的可叫老师帮忙写上。)
2、指导幼儿进行弹簧故事书的绘画和制作活动。
五、展示和评价
教师:说一说你的书上画了什么?你最满意的地方在哪里?你最喜欢哪一本书,哪一个故事?为什么?
反思
以下这些是我个人在教学活动“爱的故事书”课后的反思、顿悟,以及改编的原因和细节。在教学的不断实践和总结中,我明白,教学是个常思常完善创新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完善、改进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爱的故事书”到“弹簧故事书”
3月4日上午第二个活动是美术“爱的故事书’.因为最近有点私事没来得及提前备课,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粗略地看了一下教材。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知道小朋友会喜欢上这个手工兼绘画的活动。
活动按书上的教材一步一步地进行着,小朋友也的确如我所料的一样——趣味盎然。但在第四步“幼儿制作爱的故事书”这一环节出现了问题。教材书上只是说将纸正反折成四层,并没有怎样具体教幼儿的操作方法。因为正在上课,来不及细想,拿起纸来,就教小朋友正一下反一下地对折。结果最后一层明显比前三层少了许多。再看看小朋友的,机灵一点的正反折成了四层,最后一层多出了或少了部分的马上嚷嚷开了“老师,多出了怎么办?我这里少了许多……”;反应迟缓一些的小孩如卷席子般将纸朝一个方向卷成了四层。看到这些,直骂自己的马虎,课前应该认真备课。没办法,暂时我只能告诉幼儿这是我们的第一本书,试验品。抽时间老师再重新教他们做过一本,这会儿就这样折好就成。
这一环节过来,幼儿在进行爱心故事的绘制上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幼儿因年龄差异,理解能力有所不同。大一点的孩子知道帮助、关心别人或别人关心帮助自己都是爱。可有的小朋友却认为爱就是自己想画什么就是什么(即便是课前我们曾讨论过有关爱心故事的话题)。幼儿这样,我加以指正,他面露难色:“老师,我不会。”就无兴趣再画下去,另一个被指正的孩子也跟着如此。(其实想想,“爱的故事书”的绘画内容对于孩子来说,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局限性,孩子遇到困难就退缩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怎样才能让他们有兴致的绘画完作品呢?
我想前提必须是幼儿自己感兴趣,愿意主动去绘画。平时小朋友课间休息时间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拿笔画画,那会儿从没听谁说过不会。于是,当即我就把绘画内容拓宽了:幼儿可以画自己亲身经历的爱的故事,也可以画自己想象的故事。“哦,知道了!”小家伙们活跃起来,刚刚几个说不会的小家伙这会儿也忙乎。
一段时间后,小家伙“爱的故事书”问世了,有作者、有内容、有页码……象模象样的。有几个会写字的还给自己的书写上了书名。像熊佳祺的“会飞的鞋子”,谌佳馨的“我会飞”…..
嘿嘿,小朋友们并没有因时间过长感到到疲倦和厌烦,反而个个笑开了花,争着给老师看。瞧他们那份自豪感!看着他们这样,内心的那份愧疚更加重了。从今往后决不能以任何事情为借口马虎的对待工作,同时也许诺小朋友下周教他们制作过一本故事书的。
活动结束后,我再一遍认真地翻阅了。觉得他们编辑的也有不足之处,需要完善。
稍后一星期,单位出通知:县教育局举行送课进私立幼儿园的活动。突然想到这个活动,如果按自己的思路把教学过程重新设计一下或许不错,同时也想看看私立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存在哪些区别。于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离送课的活动还有些时间,于是我开始按自己的想法着手设计了,因为涉及到幼儿最后绘画的表现,“爱的故事书”范畴较窄,不利于孩子想象力的发挥,我把活动目的2改为:学习用连环画的方式表现自己最喜爱的故事,这一改动就丰富幼儿的绘画创作内容。
有了这一更改,标题“爱的故事书”就显得过于硬梆,必须有一个既有童趣又让幼儿印象深刻的题目。那天,我把玩着手中一本幼儿的“爱的故事书”,甘心雯小朋友走过来问:
“刘老师,你在干什么?”
“甘心雯小朋友,你说这像什么?”我提按着故事书。
“像弹簧,妈妈睡的床就是这样压下去,又弹起来的。”
思绪豁然开朗,“弹簧故事书”多有趣味!我抱起甘心雯小朋友响亮的亲了一下,
“谢谢你,宝贝!你帮老师解决了一个难题。”
“弹簧故事书”这一活动名称便孕育而生。
接下来活动过程也需要重新编排一下。原教材第一步骤是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讲述关于爱的故事。幼儿大部分只会人云亦云:爷爷早上开车送我来幼儿园,妈妈给我买新衣服了,奶奶给我盖被子了……有些小朋友等不及你请他说,便自顾自地和身边的伙伴聊开了。老师为了课程需要又必须硬性地让幼儿回到活动内容上来,幼儿情绪上不免有些起伏。而且这部分内容现在也不适合我的活动标题,所以我决定舍去这部分,改为我增设的一个活动内容。
出示我班幼儿的成品“弹簧故事书”,让小朋友欣赏并倾听他的“弹簧”故事(课前我录制好故事录音)。我想小朋友听完后,肯定会露出羡慕的表情,并发自内心的想自己动手制作故事书,这也是我增设这一内容的目的。
幼儿有了自己想动手的念头,尔后我就直接用了书中的第二步欣赏图画书,了解图画的基本知识。幼儿迫切地想制作故事书,这一环节他们会很认真地倾听,想知道图书里故事外,还有哪些他们不知道的知识。
随后很自然地过渡到原教材的第三步:讨论爱的故事书(弹簧故事书)的制作方法。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已有感观经验基础上(刚欣赏过我班幼儿的弹簧故事书),进一步把图书的基本知识进行了一番梳理,又明白制作所必须的材料和制作步骤。同时也加深了印象,制作就不会落下哪一个环节。
活动的第四步就是幼儿制作弹簧故事书。在这一步,原教材只有将纸折成四层,并没有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欠一个将纸等分的说明。已上了的活动经历让我明白必须自己琢磨出一个折纸的方法,且要组织好语言,通俗易懂,让幼儿一听就明了。怎样将纸折成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四层呢?
这一环节,对于幼儿来说,掌握折成大小相等的四等分容易,但后者就不是件易事。说实话,我自己琢磨了许久才顿悟:
①、将长方形的两条长边对折再对折成相等的四等分。
②、将四等分的纸翻转放在桌面上。
③、提起最上面一等分沿痕迹反折,完全重合在其他三等分纸上压
为了验证折纸方法的可行性,我抽空在班上试验了一下。班上45名幼儿,其中只有2名幼儿不会,比起以前上的那节课,效果算不错的。
这一难度被攻克,幼儿最喜爱的故事绘制就不成问题了。大班幼儿具备一定的相像力,虽说幼儿个体的差异会影响到故事绘制内容的简易,人物的多少。但我觉得这一点大可不必深究,重在幼儿极大的发自己的主动性,从中获得了愉悦、成就感。
活动过程最后一步依旧采用了原教材的“展示和评价”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所有的小朋友都在期待着自己的作品会得到老师、伙伴的赞扬与肯定。但在这一环节,老师必须更好地照顾到那些相对弱势的幼儿,鼓励他们,让他们保有信心。
整个活动过程时间持续会比较长,但我想孩子的态度是积极的,明朗的,因为最大限度的挖掘并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已上的“爱的故事书”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坚信,并期待着这次活动的到来!
小百科:图画书是一种新兴而独特的儿童文学类型,它不同于我们平时所称的“图画读物”“图画故事”“连环画”“小人书”,同一般带插图的书也不相同。在图画书中,图画是主体,具有讲述故事的功能,它本身就承担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而一般故事书中的插图只是使故事更形象直观的辅助手段。日本图画书研究者松居直也曾用下列公式来说明带插图的书与图画书的区别。
【幼儿园大班教案《弹簧故事书》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