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提高幼儿审美意识,还有助于拓宽幼儿的视野,培养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体验生活的美好。那么,如何做到让艺术教育回归儿童的真实的生活场景,激发其无限的创作可能,使艺术真正点亮幼儿成长?一起跟随静安区华山美术幼儿园的刘易老师,去到这场别开生面的“菜菜狂欢节”一探究竟。
*以下内容来自《基于儿童经验发展的自然生活艺术教育探索——以华山美术幼儿园创意节‘菜菜狂欢节’为例》。
本着“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的理念,艺术教育带有的是释放儿童天性、凸显儿童主体地位的育儿价值。然而,就目前的现实来看,艺术教育本身的争议性或许还在于,诸如艺术技能的教或者不教、被动表现既定目标或是看似杂乱的表现自我,等等。随着《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的颁布,在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逐渐树立起了以“让教育回归多彩的儿童生活世界”为理念的艺术教育课程,彰显“用艺术点亮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的办园理念,以实现幼儿成为亲艺术、乐创造、爱生活的儿童发展目标。
在围绕艺术课程的实践研究和探索中,以“华山创意节”为特色活动,以探索沉浸式美术欣赏活动的开展,使幼儿在以视觉艺术为载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观赏世界视觉艺术精品,在与相关主题的游戏和创作中,释放天性,获得审美体验和经验。我们强调基于儿童精神生发的幼儿主动表达表现,是艺术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强调艺术素养的熏陶,而非艺术元素的技能教授。正如华爱华老师所述的那样“艺术行为是否表达了个体自我的情绪和情感,是否表现了自我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与思考”,这才是检验艺术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
2022年对整个上海市来说,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孩子们因疫情离开了熟悉的幼儿园,开启了居家生活。以“创意节”为载体的美术特色活动,也承载着对儿童现实经验的延伸和拓展的价值,因此,如何在疫情背景下,进一步彰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将有限的实践空间,拓展为无限的创作可能,也成为了我园在实践特色课程中的一个新挑战。
一
实践背景:
课程实施无法摒弃的儿童生活背景
受突发的疫情影响,幼儿虽然离开了校园,但通过视频,老师们总能看到孩子们和家长们生发的各种有趣的活动和创意。
封控时期,各级各地都为上海人民保障一日生活所需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其中,每家每户获得的“蔬菜大礼包”便是一个最具人情味的一份特殊时期的礼物。当幼儿看到这些礼包时,产生了许多的遐想与问题,诸如:“是谁送来的?”“送来的蔬菜和烧好以后的颜色形状都不一样。”“这么多蔬菜,怎么保鲜?”宅家期间,幼儿对蔬菜认知的逐渐丰富,通过参与摘菜、种菜、洗菜,甚至烧菜、品菜的过程,参与到一日生活的劳动中,多种感官的途径丰富了对生活中食材美的感受,激发了幼儿表达美的愿望,丰富了创造美的经验基础。
家长与幼儿有了更多彼此陪伴的时光,有了共同参与家务劳作的经验和基础。在获取蔬菜大礼包后,许多家庭自发地产生了以食材为主题的创造活动,其中蕴含着成人在面对特殊时期的乐观、豁达,以及对精致生活的向往,而就地取材的表达,也能从另一个方面对相对封闭生活中心理压力的缓解。这些情绪管理的方式与经验,也以示范的方式,传递给幼儿,使幼儿潜移默化地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心理抗压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因此,创意节,或是艺术创意活动,都不能与幼儿当下的生活情景脱节。“菜菜狂欢节”,就是来自于这个特殊时期中,孩子们对蔬菜大礼包的种种问题和联想。家园共同引导孩子们借助蔬菜的形、色展开创意表达表现,利用孩子身边可取的材料进行创意美术,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在观察、比较中丰富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二
实践过程:
基于儿童生活经验的生活艺术活动实践
为了追随和支持孩子们萌发的创意,创意节也分以下三个阶段:
(一)经验积累阶段
幼儿的创意表达表现,绝对不是凭空或是单纯技能的给予,作品的呈现是基于情感和经验“双向奔赴”下水到渠成的结果。换句话说,只有在基于多样化的、开放性的艺术材料和经验时,开启幼儿探索的同时激发其表达欲望,最终才生发了以艺术材料来再现认知与体验的过程。因此,在实践之初,我们从家务劳动入手,结合教师的连线互动等形式,丰富幼儿对蔬菜的具体特征的认识与识别。
以小班幼儿为例。当发起了家务劳动的家园互动提示后,孩子们开始参与洗菜、摘菜、种植等各种家庭常见的劳动,并运用感官或是有了新的发现,或是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些都是幼儿在探索“蔬菜”这一材料时的经验。例如,摸到了毛豆壳是毛毛的,识别粗糙与光滑;剥蚕豆时发现蚕豆的大小不同,是“爸爸妈妈和宝宝啊”,有观察、有联想;自己动手刨皮的时候会发现,萝卜皮是滑滑的,黄瓜皮是有小刺的……同时,教师充分利用每次的线上连线互动,有目的地与幼儿交流,帮助幼儿交流和回顾自己在前期的认知过程。例如,以“蔬菜大礼包”接龙游戏,和幼儿一起找一找不同形、色特征的蔬菜,让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有交流、互学的机会。这些儿童在动手劳作中的主动观察、形成比较、表达发现,也正是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材料感知的学习。
而只有这些具有感知觉特点的“活动”,才能让幼儿将艺术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也正是真正的艺术表达和创造的源泉。例如,小班的幼儿开展了一场蔬菜秀,从自己最喜欢的蔬菜开始加入自己的想象,做出简单的审美选择。有的将西蓝花加上一层包装纸,变成了手捧花;有的穿上奥特曼服,拿上喜欢的黄瓜,变成了宇宙超级英雄;有的提起“南瓜灯笼”,穿上唐装,和同伴们一起赏月看灯……在自然生活的艺术教育过程中,幼儿通过身边寻常物的审美感知,促发了孩子的选择,个性化的经验和爱好促发关于材料的使用和联想。
我们认为,艺术在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自我的表达。这种自述的方式,包含着幼儿的情感、态度、认知等多种经验,当我们将探索材料(蔬菜)的主动权还给幼儿时,我们也正在走进幼儿的真实世界!
(二)创意生发阶段
既然艺术是幼儿自我表达,因此艺术活动本身就产生于幼儿的真实体验,对美的感受同样融于对物体、人和事件的实践体验中。从日常的生活体验,到从在欣赏艺术过程中产生诸多的联想和模仿。基于此,在前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我们提供多样化的欣赏素材,包括教师先行开展的创意制作,让幼儿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创造性表达表现的愿望和主动性。而这也是在疫情背景下教师创设激发和支持幼儿创造性艺术活动的“环境”。
我们展开了线上互动,共享创意过程,提升关键能力。既然艺术表达是幼儿的真实体验,当积累、热情、想法足够时,教师及时得给予技能支持,就可既不压抑幼儿的创造性天赋,又为幼儿架起了发展的鹰架。师生利用最寻常的食材,共同经历想象和创造的过程,促成观察角度、材料选择、工具使用经验的交流和丰富。欣赏同伴作品,感受表现方式的趣和美,激发共同参与的兴趣。例如,中班的孩子们在连线互动时,对蔬菜改刀后的变化进行了探索。当教师和幼儿在视频中,共同呈现出了切段、切块、切片、切丁的蔬菜时,让幼儿互动这些蔬果组合在一起像什么,并尝试用自己的蔬果块进行创意拼搭和组合。在进行作品分享时,有的幼儿直接拿在手上进行展示,却总是遇到了作品散架的问题。此时,教师提出了“如何让拿在手上的作品更牢固”的问题,引发了中班幼儿对以往在进行泥工活动时经验的联系,提出了以牙签进行固定的方式,并在后续自己的创意组合材料时进行了适当的运用。也就是说,我们在线上互动时,在满足幼儿自主表达的需求时,进一步给予了恰当的支持和拓展。
我们推荐欣赏资源,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云资源的浏览,丰富了幼儿开展果蔬创意表现的不同作品和玩法,给予幼儿主动学习的机会和资源。
首先,基于主题目标的资源推荐,给予了幼儿开展主动学习的前期经验。大班幼儿的创意美术来自于对蔬果不同影子的借行想象。在前期,我们与幼儿共同玩了各种影子游戏,身体摆出不同的造型,发现影子的变化;不同时间段在小花园里,看看影子的位置是否不同;改变光源,发现玩具的影子也有所不同。幼儿发现“有光线就会有影子,影子会根据光源、摆放方式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这正是源自大班“我自己”主题下的生成性活动。由此,教师提供了蔬菜影子的欣赏素材,推进幼儿对影子的持续探索,在对蔬菜影子的联想中,感受蔬菜影子创意的乐趣。
其次,基于领域目标的资源推荐,使幼儿感受到了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促成了幼儿在活动后期进行新的游戏选择。中班幼儿在围绕故事人物进行创作表达的过程中,教师提供了一些艺术家的微景观场景资源,用以丰富幼儿的感受和体验,进一步刺激幼儿表达表现的生发。而当我们发现,这些审美体验的积累,在幼儿基于原有经验的果蔬创意拼搭制作需要被满足以后,幼儿在后期进行了更为丰富的实践探索。例如,一位幼儿在经历用一整条茄子拼成的“僵硬“的大鲶鱼,到基于故事中对鲶鱼情感的逐渐深入,创作了一条尾巴在摆动的大鲶鱼。这些情感积淀,一方面满足了孩子表达自己喜欢的事物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促成了她运用已有的创作经验,结合对微景观作品的审美体验,进一步在观察、探索、比较、想象、创作中,实现了用美术手段表现了自己的”恐龙园“。事实上,恐龙也是她最喜欢的动物,在经验积累和审美体验不断的激发和碰撞下,幼儿的恐龙园正是满足其创作愿望的表现形式。
最后,基于心理需求的教师和艺术家的作品资源,在幼儿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丰富了其审美体验、材料使用的经验,并营造了支持幼儿积极投入、大胆尝试的文化氛围。诸如,中班的老师用黄瓜制作了青蛙造型,引发了幼儿对青蛙这个小动物的探索兴趣;大班教师用洋葱的七十二变,丰富了幼儿对不同事物影子的联想,成为支持幼儿探索和发现的源泉;小班教师则在与幼儿互动中支持幼儿对”圆形“的添画,实现幼儿当下的想象,帮助幼儿感受了蔬果拼搭可能的方式,等等。因此,资源的投放和提供是动态的,需要教师不断分析幼儿当前的兴趣、能力、感受、经验、特点,等等,予以试探性的支持,也正是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对幼儿艺术素养的熏陶。
我们分享创意制作的小故事,在同伴互动中认真地谈艺术。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将自己在艺术活动中的想法和行动描述出来,也是将艺术活动中赋权儿童的又一种体现。例如,新闻播报活动,是大班幼儿常态化的活动内容,以此作为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周围身边事物的敏感度,增进表达的自信。我们利用云上新闻播报的时机,鼓励幼儿将自己的蔬果影子创意进行分享。通过谈论材料、方法,诸如,介绍自己用到的蔬果、看到蔬果的影子想到了什么、变成了什么、影子重叠以后又看到了哪些变化,分享作品的色彩、造型、线条,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知和认识。作为另一种对幼儿作品的肯定,在启发幼儿重新回顾创作经历的过程中,拓展和支持幼儿进一步的发现。
我们认为,艺术创造的经验、动机源于生活,艺术创造的能力来自于探索和学习。美术经验的丰富有助于幼儿思路的开拓和心愿的达成。幼儿艺术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幼儿主体性发挥,也离不开教师的支持性作用。对于审美的感受和表现,只能基于幼儿自身的发展需要和渴望,而审美感受和表现的支持却需要教师的不断试探和支持(华爱华,2020)。
(三)创作交流阶段
1. 作品再构,展示幼儿的自主创作过程和成果
在六一节期间,我们按年龄段在三个时间段内,开展了线上云直播的活动。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老师们将孩子们的作品进行了再次的艺术加工,让孩子们在欣赏自己和同伴作品的过程中,再次回顾经历,拓展经验,体验美、感受美、表达美。
小班的作品再构,突显游戏性。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长时期作品欣赏,势必会引起视觉疲劳,降低幼儿展开美术欣赏的积极心态。因此,在线上直播时,我们采取了多种游戏方式,如,呈现局部,猜一猜是谁躲起来了,发现不同蔬菜的主要特征及创作时进行的联想;用歌曲和象声词配合观察,运用知觉思维对造型产生相应的想象;用故事丰富幼儿对同伴作品的期待,观察比较中发现不同作品的细微差别,发展对美的感知力。
中班幼儿的作品呈现,则通过三个幼儿感兴趣的故事为主要线索,配以幼儿和家长的配音,生动地展现了幼儿创意美术的趣味性和情趣。例如,根据中班幼儿审美发展的特点,教师以《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水墨动画为线索,将幼儿的制作重新解构后进行关联,形成了一部蔬菜创作版的水墨动画片。孩子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无一不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更是在亲身经历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自身对中国画的认知与感受。
大班幼儿则基于自身对社会时事的认知与理解,教师将幼儿创意融入了真实的生活体验中。以生活情景中的“抢不到菜”到对“蔬菜大礼包”的联想这一情感线索为依托,充分利用创意美术对真实事件和经验的反馈和表征功能,最终得以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在幼儿的作品中,也不乏从在大班孩子视角下呈现出的对同伴、老师、社会的朴素感知。例如,幼儿用香蕉和白玉菇组合在一起,构成影子并联想到了一艘船,加上一些小葱成为大海的波浪,祝愿大家在疫情期间都能“平安归来”。从关注自己,到关注环境、关注他人,这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变化过程,也恰恰是在社会生态系统中成就起来的文化认知和社会认知,构成了大班幼儿以艺术手段展现自我对社会的认知、对未来的表达。
我们认为,线上直播中,将作品进行有趣地组合和加工,呈现出了一种利用幼儿作品展现美的过程,丰富幼儿用更多样的手段提升自身表征和表达的能力。例如,在大班的创作过程中,由于是利用蔬菜的影子进行的想象添画。借助IPAD的拍照功能,更为及时地将蔬菜的影子保留了下来,而孩子们通过绘画功能,直接在照片上进行绘画,呈现出了与画笔不同的视觉效果,更不失为一次难忘的艺术之旅。
2. 家园协同,以“学习故事”为载体呈现幼儿的发展
与以往创意节活动有所不同的是,本次的创意节活动更有赖于家长的协助与支持。我们提出“和家长一同发现孩子的成长”的观念,一方面,邀请家长通过多种方式(拍照、讲述、拍摄、发朋友圈、文字记录)记录幼儿的创意小故事,共同参与和体验蔬果创意拼搭的有趣,共同感受平凡的材料在创作中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教师结合对幼儿创作初期到后期在兴趣、能力、素养等方面变化的分析,结合幼儿的作品分析,形成不同幼儿的学习故事,帮助家长感受、发现在艺术表达表现活动中幼儿多方位的发展和成长。例如,有的家长反馈“幼儿的用餐习惯变好了”,有的家长在看到不爱吃虾的儿子却因为封控期间买不到虾吃的爸爸,用蔬菜做了一只后,感叹“原来我的孩子这么有爱”;当幼儿对自己的作品做出这样的解读“蒜苗是可以杀菌的,所以用它做大白手上的箭,可以消灭病毒”时,家长连连说道“原来孩子每一个选择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有的家长说“用苹果皮、橘子皮都能做美术作品,废物真的变成了宝贝”,进一步发现了在生活中的美……
事实上,通过创意节的活动,家长们近距离地感受了幼儿园的的美术特色,而我们也将美术活动对儿童全面发展的作用和价值,真实地呈现在了家长面前。
三
实践反思:
关注儿童的自然生活艺术教育即是儿童视角下的艺术教育
正如杜威所说的那样,艺术即经验。幼儿美术教育的开端,是就是探索。这正是我们在展开创意美术课程中的一种教育观,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中,用艺术表达表现的手段回应孩子们的重要生活事件,不仅仅是我们展开艺术教育的目的,更是实现艺术的人文情怀。通过利用蔬菜大礼包这样一个媒介为载体,挖掘自然生活中的艺术教育契机,能让孩子们更容易而又自然地关联到生活中的事物,从美的角度,进行创造和欣赏。而这些情感,以及学会用艺术感受生活的信念,也是我们在美术教育中所呈现的育人价值。
正如十四五期间,上海提出的“儿童发展优先”项目中所提倡的,对儿童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对儿童发展规律的关注、对儿童发展需求的关注,将是我们在探索基于儿童生活经验的艺术教育课程的指引和方向。
当我们的活动逐渐进入尾声,我们经艺术家的授权,再次推送了一组摄影作品,作为居家美术欣赏的资源。从孩子们有趣的对话中看到了孩子是如何审视艺术作品。
孩子在路上遇到了爷爷奶奶。因为疫情好久没有见面了,所以聊起了天——
人们在灭火,红色的是灭火器。
快要解封了,工人叔叔在检查地铁轨道呢!
孩子们也在欣赏与表达中,模拟和运用艺术家的创作手法,带着自己独特的视角,踏上了一次新的艺术之旅……
*本文作者:刘易,系上海市静安区华山美术幼儿园副园长。
。
如果觉得本公众号的推送服务对大家有意义、有价值,星标「上海学前教育网」,就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们啦!方法见下??
指导:思齐、如一
主编:吉页
责编:度岸
你们点点“分享”,给我充点儿电吧~
记得点
【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学前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