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论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实施
刘斌志
摘要:
幼儿园实施生命教育,不仅是幼儿发展独特性和全面性的需要,更是幼儿园教育以及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开展幼儿园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关怀与伦理化、本土与个别化、活动与生活化,以及启发与内化的原则,选择适当的课程设置模式,通过启发式教学和体验教学法,整合幼儿园、教师、家长、社区以及相关机构的力量,让幼儿对生命的态度和价值,从家庭中酝酿、在学校中学习、到社会中实践,真正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幼儿园;生命教育;幼儿生命教育
作者简介:
刘斌志,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实验室主任、副教授。
原文引用请下载:
[1]刘斌志.论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实施[J].教育评论,2011(05):39-41.
个人感悟:
生命教育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感知世界,是学前课程中很重要的一环,我比较关注的是这样的教育如何在幼儿园内实施?文章中给出了几种具体的实践模式,如专设式、渗透式、主题式、课外式等,但各种实践模式均是有利有弊的,因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可能更倾向于将各种实践模式相融合,发挥各种模式的优势。但无论怎样实施生命教育,重点都是要避免说教模式,让孩子在自然的发展中懂得生命的意义。
幼儿生命教育,指通过教育来达成幼儿对生命具备恰当的认知、态度及行为。具体来说,就是在尊重幼儿发展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生理教育、心理教育、生活教育、品德教育,以及灵性教育的途径,让幼儿不但能够认识自己的身心,更能够认识到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以及人与时空的关系,最终让幼儿能够学会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达成全人健康发展的目标。①
教育的基础应该是幼儿健全而又独特的生命,既要尊重幼儿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他们提供健康、安全和愉快的学习环境,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独特性,保证每个幼儿都能享受生命的乐趣。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关于生命的,将生命发展的本质、过程、多样性及其价值展现给幼儿。教育的目的和归属点应该是热爱生命,不但要让幼儿具备生命发展和多样性的认知、态度,更应该将之付诸行动并影响父母和社会环境。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幼儿,要摒弃那种“幼儿无思想、无责任、无后果”的陈旧观念,意识到幼儿健康人格对其毕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培育幼儿健康的人格。
开展幼儿园的生命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是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儿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一定要从小开始培养他们懂得知福、惜福、自尊和感恩、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以及爱护自然的特质。其次,这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基础在于教育事业的振兴,教育事业的振兴最终有赖于良好的幼儿教育质量,尤其是幼儿的生活与生命教育。幼儿时期所获得的对生活和生命的知识与态度,其可持续性最强。再次,是幼儿发展独特性的需要。学前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生命教育为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充实其生活经验的平台,能够通过体会生命的可贵和多样性,进而达成尊重和热爱生命,奠定毕生发展的人格基础。最后,这是实现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生命教育作为全人教育的核心,一直迷失在物质主义、实用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工具价值的遮蔽之下。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过分倾向于成人化、理性化、形式化、单一化和控制性,导致部分幼儿出现对自我、他人、社会、环境、自然的迷茫以及人生价值观的扭曲,并在后续生命中持续扩大。因此,幼儿园的生命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一环。
幼儿生命教育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的澄清和内化,以及影响生命的过程,其实施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原则。
关怀与伦理化原则。要求教师在具备幼儿教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超越知识分类的窠臼,注重生命教育所具备的关怀生命的伦理含义。具体来说,教师要面对自身生命的成长,能够明白自身对幼儿发展的兴趣和承担,个人能够敬重生命、健康快乐,保持对幼儿关怀的持续热情,并坚守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和信念。还要将对幼儿发展的关怀变为一种伦理要求,不为幼儿设定一个理想的态度和行为标准,而是针对幼儿发展及其需求,帮助幼儿建立自我关怀的理想,通过身教、对话、联系和肯定的教学过程② ,带领幼儿在人际互动中学习成为有关怀能力的人。因此,贯穿关怀性的伦理要求就成为幼儿生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本土与个别化原则。所谓本土性,指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不照搬照抄国外及他人的经验模板,而是与风土民情、季节气候、生活习惯及当地物种配合,在广泛收集本土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兴趣形成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系列主题。③所谓个别化,就是教师在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在兼顾幼儿群体性特征的同时,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地照顾不同幼儿的个性化特征。不但要考虑幼儿个人独特的经验与情感,注重挖掘幼儿独特的学习经验与生命感受,还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先前经验及家庭教养环境,引导幼儿的学习情绪和动机,促成适应性教学内容的发展。
活动与生活化原则。所谓活动性,就是考虑幼儿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的特征,让幼儿通过摸、听、看、闻、做、评等具体活动,亲身参与和实践,以形成、巩固甚至改变其对生命相关内容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所谓生活化,指幼儿生命教育的活动要具有生活气息、形象生动、趣味性强,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形。④这就要求开展的活动和具体的载体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幼儿生活,围绕幼儿生活,引导幼儿生活,回归幼儿生活,深深扎根于幼儿的生活经验。
启发性内化原则。考虑到幼儿的身心特征,幼儿生命教育不能通过灌输或者教训的方式来进行,而只能通过游览观察、饲养活动、观赏活动、团体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认知和思考,达到价值澄清和建立的目的。通过运用生活化、本土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在感知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了解生命发展的本质规律,实现生命价值的内化,达成幼儿尊重生命、自我肯定和欣赏,以及积极面对死亡等品质的展现,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在幼儿园生命教育的课程设计方面,应将生命教育纳入幼儿园课程体系中,根据具体要求可以选择以下几种设置模式。
专设式生命教育模式,即按照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特征,综合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编制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并作为园本课程固定开设。该模式将生命教育提升到基本课程设置的高度,保证了生命教育的时间和持续性,但在国内目前还难以推广,并且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
渗透式生命教育模式,即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和生活主题,提炼出幼儿生命教育的相关主题和内容。通过巧妙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将生命教育的内容,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到已有园本课程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活动中,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该模式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推广性,能够保证生命教育效果的实现,但也面临着弱化主要科目教学时间和效果,以及随着园本课程实践的变化而难以保持持久性等问题。
主题式生命教育模式,即在专门的活动目的下,以一个或数个生命教育的主题为中心设计活动方案,在课堂之外,有系统、有计划、持续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相关的主题包括青春期、环境保护、死亡态度、自我概念、认识自然、生活意义等。⑤ 该课程设计模式要求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经验、需求、兴趣,并且注重讨论分享。
课外式生命教育模式,即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相关典礼、节日和活动日等,专门开展生命教育的课程活动,让学生在课余娱乐时间接受生命教育。⑥ 该模式机动灵活,能够通过接触自然和社会的具体方式来强化生命教育的效果。同时,也面临着课外活动少、形式主义以及难以协调等方面的限制。
幼儿园生命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发展和课程模式的特点,依据生命教育的规律与具体的幼儿情况选择以下方式。讲解、说明阶段,主要使用影片阅读和讨论法、故事教学法、随机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讨论阶段,主要使用小组讨论法、价值教学法、辩论教学法等。体验阶段,主要使用内省法、团体游戏法、角色扮演法、创作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等。实践和印证阶段,主要使用实践教学法、参观访谈法、社会服务法等。在这些方法中,模拟教学法是利用模拟性的经验,对特定角色或情境产生设身处地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角色扮演,来引发幼儿充分反省,从而发展正确的生命态度和道德意识。随机教学法,指的是将生活中发生的与生命相关的事件作为教学题材,以多面向、多样化的灵活方式呈现课程规划和教学行动。创作教学法,则主要通过让幼儿开展美术、音乐、雕塑、作文等创作,来抒发内心的思绪和情感,并在相互欣赏过程中学会对他人作品的尊重和欣赏,提升一种自信和互相欣赏的能力。故事教学法,则利用现成故事、幼儿创作故事、使用真实故事等方式,表达、再现以及重整幼儿相类似的经验,并投射出幼儿个人的需求和经验。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幼儿生命教育要尽量避免教条式的说教和灌输,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把教育的中心从教室和教科书转换到幼儿,通过创设情境、引导问题等方法,让幼儿主动从教育过程中获得心得和感受。除了启发式教学外,体验教学法以其对被教育者知情意行的整合而备受关注。研究发现,在一连串的活动中,幼儿对体验活动最感兴趣而且经验深刻。有研究者强调经验认知的重要性,认为让幼儿看到、听到、摸到,甚至饿到身体有感受,让幼儿掉下眼泪的体验活动,才能够产生心灵的震撼,实现生命的转变。因此,体验教学法最能感化幼儿的心。一些幼儿刚到幼儿园会产生自我躲避和相互排斥的行为,但是只要有现场的体验和操作,就能够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参与性,并产生心性的改变。⑦
作为幼儿生命教育的引领者,教师要选择合适的体验活动,引导幼儿表达、感受并类化生命教育的意义。教师应该具备对幼儿的关怀伦理,对自身具备反思的行动力,对生命有正确的认识和体会,并通过“身教、对话、实践和肯定”的行动实践出来。⑧教师要关心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感受、体验、观察、种植、养殖、照顾、清洁和对话等活动,让幼儿从中感受生命教育的内在意义。教师在协助幼儿亲身体验过程中,一定要善用行为示范、表达关心、经验引导和类化的技巧,引导并赞许幼儿分享体验活动后的心情感受,感受别人对他们成果的关注,适时地激荡并帮助将他们的想法和经验归类,巩固幼儿的生命认同。教师应该延续幼儿生命体验的收获,让幼儿体验生命的美意,感同身受并能知行合一,将对生命的尊重实践于日常生活,最终实现全人教育目标。
作为生命教育实施的机构和平台,幼儿园要切合社会需要,开发生命教育的园本课程,提供人财物以及环境的支持。首先,需要从行政上支持与协调,引导幼儿生命教育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教师开展相关的探索和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和培训研讨的平台。其次,提供多元的环境布置来引导幼儿认识生命。可针对不同个性的幼儿提供多元的环境刺激,让幼儿在幼儿园能够接触到不同的小动物和植物。也可以在教室中布置标本、录音带、卡片和成长迷宫等教具,让幼儿能够有认识生命成长和操作学习的机会。⑨再次,可以根据季节、节日或者突发事件选择生命教育的时机。比如,在母亲节的时候让幼儿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怀胎的经历,引导感谢妈妈的辛劳,并把这种爱和感恩勇敢表达出来。要配合生活中的各种突发状况,通过随机教育法,让幼儿借由亲身体验,正视生命的死亡现象,学会尊重和珍惜生命。最后,幼儿园设置生命教育的课程,要充分考虑多元社会文化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班级中那些单亲家庭幼儿、残疾幼儿、少数民族幼儿等,避免体验活动对他们遥不可及或者产生心理伤害。更重要的是,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其他幼儿能够认识、接纳并尊重生命的多元形态,进而相互团结和帮助。
作为幼儿的监护人和日常照顾者,家长要有对生命教育的正确认知和态度,支持和引导幼儿进行亲身体验。在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最好先考虑幼儿家庭情况并事先和家长做好必要沟通,以获得家长的支持,要让家长对生命教育有正确的认知和态度,协助家长树立对生命的正确看法,尽量避免由于无知带给幼儿的不良影响。引导家长关心幼儿,认识到生命教育对幼儿毕生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家长通过正确的言传身教,发挥示范和引导功能,给予幼儿鼓励和支持。鼓励家长通过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看童书、讲故事、照片欣赏、趣事回顾、参与社会活动等多种方式,与幼儿共同体验生命教育的过程,这既促进亲子关系,又引导了幼儿生命教育。家长的态度对幼儿死亡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家长要以幼儿能理解的适当方式告知其死亡的知识,并建立正确的死亡概念和态度,而不是一味遮盖和含糊应答。
作为幼儿教育的管理部门,幼儿教育的相关机构要积极提供关于生命教育师资、课程、政策、资源以及智力的支持。
需要在今后的幼儿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增加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促进幼教师资具备幼儿生命教育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材编制等方面的能力。尤其需要通过职前训练、座谈研讨、在职培训、学术交流、教学研讨,以及合作行动研究等方式,对一线教师和学校教育行政人员进行生命教育的培训,提升幼教师资的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最终协助幼儿园具备发展适应本土特色的相关课程和教材的能力。同时,为形成幼儿生命教育的长效机制,应当形成全社会支持与参与的良好氛围。由此,需要转变教育观点,成为生命教育的发动者和引领者,将生命教育纳入幼儿园教育课程中,培训相关的种子教师,规划幼儿园的生命教育课程。
注释:
①林梅梅:《幼儿生命教育的现实考察及策略思考》,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3页。
②方志华:《关怀伦理学观点下的教师专业素养》,《教育研究资讯》,2002年第10期。
③陈白鹭:《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建设园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
④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12页。
⑤刘乃华:《幼儿生命教育教程编制和实施的行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25页。
⑥⑩孙静妍:《学前儿童生命教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年,20页、55页。
⑦庄丽卿:《生命教育之实践: 以国小二年级为例》,台湾新竹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02年,58页。
⑧张纯子:《生命教育实践关怀伦理学: 一位幼儿教师的个案研究》,《幼儿教保研究期刊》,2010年第4期。
⑨潘美玲:《圆生命教育的梦: 从体验活动进行幼儿生命教育》,台湾新竹教育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49页。
排版 | 杨宇璐
校对 | 金同学
审核 | 冯老师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余杭塘河边的儿童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