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幼儿园教师师德养成的内涵、困境与出路
张曙光,徐 冰
摘要:
要提升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与整体形象,关键在于幼师的“成人”之教,重点在于幼师德性的养成。幼儿园教师不仅需要遵循习俗道德,而且要有更高的德性追求,努力成为德性与智识都充分发展、和谐发展的人。然而,当前幼师专业化程度低、培养层次低、待遇差等都阻碍了其师德的养成。为此,我们应把好生源质量关,提高培养质量,完善以“师德养成”为中心的评价机制,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为幼师师德养成提供条件保障。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师德;德性
原文引用请下载:
张曙光,徐冰.幼儿园教师师德养成的内涵、困境与出路[J].学前教育研究,2021(08):70-74.
感想与启示:
提升幼儿教师道德水平,已成为党和国家及社会公众日益重视的内容,同时也是幼儿教师所必备的素养,作为学前教育师范生的我们有必要培养职业道德。在阅读之前,我希望我能通过这篇文章对于幼儿教师师德的现有研究有初步了解,为选题拓宽视野以及丰富储备。本文围绕师德这一主题,符合时代背景,当下对于教师道德的培养期待已经提升,本文可以说是在总结前人的研究之下进一步完善,这启示我选题与需求,背景的适应。本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标题简洁明了,突出关键词,并且与文章内容高度匹配,围绕师德这一主题,从内涵、困境与出路三个大方向出发构成文章的基本框架;同时在内容撰写上通过文献法的运用,使自身观点有理论的支撑,不至于空口白话,这启示我写作时需要有文献的引用表现以及口说有凭据。本文定位师德,在此基础上又有延伸联系到其他关键词比如“政策工具”“命令性工具”等,这启示好的文章它是汇聚多元知识的精华,我们写好文章的重要一步就是拓宽自己的知识储备。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教师承载着文化传承、精神引领、心灵铸造的特殊使命,也承载着社会伦理向善的阿基米德基点”。[1]因而,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其道德水平,已成为党和国家及社会公众日益重视的内容。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颁布以来,党和国家围绕立德树人已出台了十几份政策文件,旨在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顶层设计。杨继英等学者基于政策文本分析认为,新时代以来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在幼师的培养培训体系、准入机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还存在着政策工具强制力弱、命令性工具使用过溢、缺乏幼师的生命性关照等问题。[2]幼师师德建设既需要命令性与强制性政策工具,以进行外在规制,也需要激励性政策工具,以从内部激发或引导教师提升内在修养,这就需要对政策工具进行组合。[3]已有调查研究显示,幼师师德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偏上,[4][5][6][7] 但张丽敏等通过对网络媒体新闻进行内容分析与话语分析发现,幼儿园教师的公众形象比较负面,呈现出职业道德低、工作内容技术含量低、个人品质差等“二低一差”特征;社会形象呈现出职业待遇低、学历低和社会地位低等“三低”的特征。[8]吴文涛等的研究表明,少数幼儿园教师的虐童行径曝光后,幼师的形象呈现断崖式坍塌,主要表现为现实形象的滑坡、媒体形象的颠覆和认知形象的偏差。[9]可见,幼师队伍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幼师素养的提升不仅在于专业方面,更在于师德的养成,而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既要关注到已入职教师的德性养成,更要关注“准幼师”的德性发展;既要注重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其作为一个“完整生命”的整全发展。这就意味着要提升幼儿园教师的整体形象,关键在于幼师的“成人”之教,重点在于幼师德性的养成。
一、幼儿园教师师德养成的内涵
西方社会,尤其是西方哲学界从苏格拉底将研究从天上拉回人间,开始关注人起,到柏拉图的培养哲学王的思想,再到亚里士多德的人本自由思想,关注人、重视人、发展人成为一种基本的理念,这种理念为现代教育奠定了根基。2018 年,世界哲学大会在中国召开,而那一届的年会主题就是“学以成人”,这反映出成人是当今时代东西方哲学界共同的期待。[10]会上对当今社会个体成人的时代背景进行了反思,意图在个人“单向度发展”、过度追寻自由和财富的时代背景下寻求一条促进人的整全发展,尤其是德性发展的出路,而这个出路就是学习。学习是让人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一个德性与智识充分发展的人。就教育而言,新时代我国大学教育理念需要从“成才”走向“成人”。[11]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同样如此,其需要从成才走向成人,成为一个德性与智识协调发展的人。
陈桂生先生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并无“道德教育”一词,它是作为教育学专业的一个外来的译词,其对应的英文翻译可以为“morality”,也可以是“virtue”,但前者指的是习俗道德,即外在的社会要求与规范;后者指的是个人的价值追求,是内在的诉求。[12]前者牵涉道德的底线,是任何行业与个人都应遵循的社会规范,受到舆论监督与约束;后者是个人主动自觉地提升超过社会习俗道德的价值体现。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一个群体,社会与公众天然地就对教师的道德水平有着较高的期待,那是因为教师担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精神引领与心灵塑造的特殊使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的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他只能造成精神的贫乏。”[13]并且,人们也希望“教师能够成为社会风气的匡正者”,[14]“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15]何云峰将道德分为私域道德、公域道德和职业道德等三大基本领域,正是由于社会与公众对教师在这些领域有着较高的期待,所以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能引起极大的关注。教师不仅要遵循习俗道德,而且还要从职业道德走向专业道德的高度,自觉树立其道德榜样与示范作用。教师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专业的历程,相应地,教师个人经历着从社会人到职业人再到专业人的身份变迁与认同,其道德也相应地具有多层次发展逻辑。[16]幼儿园教师这一群体也经历着从社会人到职业人再到专业人的身份变迁与认同,但其自身又比较特殊,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其教育对象是 3~6 岁的幼儿,他们的心智都处于发展阶段,这就要求幼师需要更多的爱心、细心、耐心与投入度。而幼师自身既需要遵循习俗道德,也要有更高的德性追求。但要实现幼儿园教师的师德高水平发展,提高其自身的德性,仍然面临着来自社会及其自身的诸多挑战。
二、幼儿园教师师德养成的困境
(一)专业化程度低,逐利行为盛行
传统上,我们将幼师认为是孩子王、保姆、游戏王,“幼师不就是看看孩子、陪孩子玩吗?”“幼师还需要备课?”“当个幼师还需要专业技能?”等等这样的偏见随处可见,不仅家长有这种观念,教育管理者也是如此。所以,这也就造成幼儿园教师虽然有教师之名,但享受不到教师之实,包括地位、福利待遇、身份认同等。而纵观这些年来的虐童事件,其中很大原因就是观念导致的,许多人认为幼师不需要什么专业能力与素养,因此幼师入门的门槛较低,这就造成很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及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人员成为幼儿园教师。这么多年来,国家虽然已建立了完善的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并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具有资格证,但是由于幼师缺口极大,幼儿园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的比例依然很低,这意味着入口关没有把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前述的错误观念之外,与幼教领域的过度市场化紧密相关。在“教育产业化”的浪潮下,曾有大批的公办幼儿园及附属幼儿园被关停、转制,社会资本成为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承办者,而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质,加上幼师培养严重不足,大批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士成为幼儿园教师,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2020 年 9 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71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要遏制过度逐利行为,就是为了反对学前教育的过度市场化。[17]
(二)教师个体缺乏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角色定位不明
遵守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而目前教育部所制定及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也都是从这个方面入手的,但是这只是一种外在化的客观要求,必须通过教师思想上的认同、行为上的转变才能实现道德上的自觉。面对社会上对教师德性的期待,教师在定位自己的道德角色时,应有清醒的认识。这一点也恰恰是“教师道德的独特性之所在”。[18]因此,教师应提高道德元认知能力,加强道德判断能力,积极关注社会与公众对于教师群体的道德期待,找准自身的道德角色定位,提高道德推理与道德判断能力。教师需要对自己有正确的道德角色定位,始终将德性的提高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三)幼师培养的层次比较低,待遇较差
当前的幼师招生一般是中、大专层次,本科层次的不多,研究生更少。整体来说,受过较高教育的人其综合素养相对较高,这就对幼师队伍整体德性的养成造成了影响。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很多学生虽有一定的音体美特长,但文化素养相对较差。这些学生一般将主要精力花在音体美上,而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成长中缺乏“大思政”的关照。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大都只会学习书本知识,加上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个人意识较为强烈,集体意识淡薄。除此以外,幼师身份地位一直没有真正得到社会公众乃至相关教育部门的认同,幼儿园教师的付出与获得的报酬完全不成正比。从 2020 年长沙市人力资源市场发布的工资指导价位来看,幼师工资最低是 2785 元/月,最高才 4824 元/月,平均 3738 元/月;中小学教师工资最低是 3322 元/月,最高 5830 元/月,平均 5501元/月;大学教师工资最低 4914 元/月,最高 8144 元/月,平均 7156 元/月。[19]从中可以看出,幼师的待遇有多低。在这种背景下,只讲奉献,不讲报酬,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幼儿园教师的德性养成。
三、幼儿园教师师德养成的路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教师德性养成不仅是教师个体的事情,更是社会的事情。为了整体地提高幼师的德性,促进幼师的德性养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把好生源质量关,提高培养质量,为师德养成提供基础
目前,培养幼师的机构主要有中专、高职高专及大学本科院校,学制一般是 3 到 5 年,他们的招生起点有初中毕业的,也有高中毕业的,整体起点并不高。因此,第一是要提高培养层次,促进生源质量的提高,进而带来师德养成的良好基因。有了好的苗子,他们能否“成人”或者说能否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成为一个德性与智识充分发展的人,关键就在于这些培养机构。要想实现师德养成的目标,幼师培养机构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要由“成才”转向“成人”,具有“成人”的理念。[20]第二,幼师培养机构“成人”的途径主要是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幼师培养机构要充分利用这三种途径促进准幼儿园教师从“成才”向“成人”的转变。由于“职前教师的信念改变往往基于其进入教师培训项目之前持有的信念、目标、兴趣和价值观”,[21]无论是初中起点的生源还是高中起点的生源,他们其实都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价值观与品性,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后天培养”,也要注重良好“基因”选择,要选那些“品学兼优,乐教适教”的学生进入教师队伍。[22]为此,要吸引优秀学生就读学前教育专业,同时提高培养质量,才能为幼师师德养成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完善以“师德养成”为中心的评价机制
评价事关导向,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指挥棒,培养机构及幼师都会选择对其自身最有利的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72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此引导教师潜心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幼儿由于其心智与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还未成熟,幼师尤其要注重保教实践,以游戏的方式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为此需要幼师充满爱心地陪伴幼儿健康快乐成长。这决定了我们应高度重视幼师是否有一颗健康的心灵,人格是否健全,心智是否完善,尤其是他们是否有对教育的热爱、对幼儿的爱。然而,目前对幼师的考核除了集中在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外,还有各种与教育本身没有太大关系的事情,比如床没有整理好、玩具摆放有些乱、环境创设不太理想等。这些都是从成人的角度来考察,而不是从幼儿的角度来对待。所以,我们需要设计一种合理的幼师评价体系,要明确这种评价体系是为何评、评什么、如何评。总体上,对于幼师的评价,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始终将其德性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改变传统的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倾向,要将不伤害儿童作为教育的底线原则与教师专业的起点。[23]
(三)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为幼师师德养成保驾护航
幼师的招聘不能仅仅注重幼师的五项技能,更要注重他们是否有一颗真挚地热爱孩子的心,是否一心一意地为了孩子,因为学前教育阶段主要是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而不是让他们掌握多少知识。因而,要加强幼师的实习制度建设,幼儿园要从中挑选合适的人才。另外,幼师也是一个关系中的人、社会中的人。他们不仅仅是专业人、职业人,也需要生活、照顾家庭,其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应得到合理的满足。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幼师要想达到自我实现的程度,也要有一定的地位及物质保障。为此,我们需要统筹兼顾,精准施策,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提高幼师的社会地位及待遇,而不是一味地从外在规章制度的角度向幼师提要求。有了外在环境与条件的大力支持,幼师也就会自然而然地真心对待孩子、爱护孩子,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叶祝弟.寻求破解教育伦理危机与师德困境之道[J].探索与争鸣,2014(04):16.
[2]杨继英,王小英.政策工具视角下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十年行动:基于《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 33 份政策文本的计量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1(02):88-92.
[3]张旦生,张振改.政策工具视角下师德分层治理的路径探索[J].教育科学研究,2015(08):26-29.
[4]王永红,卢菲.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对师德建设的建议研究:基于北京市 408 名教师的师德建议文本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9(02):8-13.
[5]龚明斌,彭志波,曹薇.湖南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调研报告[J].教师,2019(25):5-8.
[6]杨其勇,张杰.四川《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适应性调查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42-50.
[7][23]赵南.不伤害儿童:教育的底线与教师专业的起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03):82-89.
[8]张丽敏,叶平枝,李观丽.公共话语中的幼儿园教师形象:基于网络媒体新闻的内容分析与话语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20(03):16-30.
[9]吴文涛,张旭.现实·媒介·认知:幼儿园教师形象的三重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7(10):20-25.
[10]牛楠森,易凌云.中国校外学习的系统建构:基于四维学习理论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03):1-13.
[11][20]张曙光.从“成才”走向“成人”:新时代我国大学教育理念的转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06):77-84.
[12]陈桂生“. 德育”辨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05):1-3.
[13]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93.
[14][18]何云峰.教师道德:期待与角色定位[J].伦理学研究,2015(4):88-93.
[15]契尔那葛卓娃,等.教师道德[M].严缘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2.
[16]王素月,罗生全,赵正.教师道德的多层次发展逻辑及其结构模型[J].教育研究,2019(10):143-152.
[17]湛中乐,倪洪涛,马雷军,等《. 学前教育法(草案)》笔谈[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06):1-14.
[19]长沙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发布长沙市 2020 年度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通知
[EB/OL].(2021 -04 -12)[2021 -06 -15].http://rsj.changsha.gov.cn/zxzx_0/tzgg_131288/202104/t20210412_9878576.html.
[21]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2.
[22]潘健.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焦点问题及对策研讨[J].教育发展研究,2017(24):21-27.
如果想要获得专业的书籍目录与推荐书单,
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社群小客服,
获取更多资源分享哦!
排版|王雨璐
校对|郑同学
审核|冯老师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余杭塘河边的儿童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