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园教师 周艺
假期归来,飞机场的“洞”一下子成了炽热的话题。你们知道孩子们眼中飞机场的“洞”是什么吗?原来是行李托运处的“安检机”。为此,孩子们开发了各种各样与洞有关的游戏活动,甚至开始尝试搭建飞机场的“洞”。
搭建过程中,各种材料都被研究开发,从稳定性弱的牛奶盒、饼干盒、饮料瓶等,到稳定性更强的大纸箱、圆形积木、桌子等。
一次次的实验和失败让孩子们逐步从关注洞的“高”到关注洞的“稳”;从关注“洞”的外形特征,到关注“洞”的功能,甚至连防辐射遮挡帘、危险品检验提示灯等设备都一一到位了。
阶段一
身体运输——辛苦的劳作
看着孩子们的搭建成果,我兴匆匆地提着行李箱,急切地问道:“你好!我就快登机了,可以帮我托运行李了吗?”曦曦想了想,自信满满的说:“没问题!”说完,拉着我的行李箱,迅速在洞中匍匐前行。看到此情景,我惊呆了!本以为是给孩子们出了个难题,没想到他们竟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随着客流量的增加,曦曦拉着各式行李箱来回在洞里爬行,气喘吁吁地擦着汗大声说:“好累啊!我不玩了!”
这时我也在思考: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索的起点,面对问题,应充分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分析和预想事物及现象的成因。于是,我递给曦曦一张纸巾并说道:“哇,怎么累成这样!快擦擦汗。我们想想,机场的安检机是怎么运送行李的呢?”在我看来,这是探索研究的重要环节,教师千万不能包办代替这个过程。
突然,可可大声说到:“不对,机场的洞可以让行李自己走,我们这个不行。可可的提问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可是怎样才能让行李动起来呢?”恰恰忽然受到启发似的说:“搭个传送带,行李就可以动起来了呀!”“那用什么来搭传送带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提出了一连串的追问。
对五岁左右的幼儿来说,“带传动”是一个非常难的科学概念,探究解决这些问题合适吗?刘占兰老师曾提到:“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与现象是幼儿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刨根问底”是幼儿积极主动探究的表现,在5—6岁时最为明显,教师要创造条件支持其自发的探究行动。于是,我和孩子们共同开启了这场探究之旅。我们一起找来了各种各样传送带的图片仔细观察,一起到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寻找搭建的材料。
阶段二
平面搭建——静止的尴尬
孩子们选择了KT板、长方形积木、泡沫垫等多种材料,但都不约而同地将这些材料平铺在地上,把用积木修路的搭建经验迁移到搭传送带中,忽视了“带传动”的秘密。
各个小组的行李箱被放上去后毫无疑问都是一动不动,孩子们顿时不知所措,心情一下子跌落谷底。长时间的游戏挫折如果得不到解决,不仅会让孩子们丧失深入游戏的信心,还会错过这个最近发展区的教育契机,于是我针对孩子们现有的定势思维,开启了一场回顾前期滚圆筒游戏体验的谈话。
当谈到伸缩爬行筒时,米米突然想到:“爬行筒是圆的,机场的传送带也有圆的轮子,都是可以滚的,我们这个没有,所以动不起来。”米米的话一下子让大家恍然大悟,我知道是时候退出,让孩子们自主调整搭建计划了。
阶段三
地面滚动——四散的滚轴
第二天,孩子们搭建传送带的材料果然变成了奶粉桶和圆柱形积木。
但是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在运送的过程中奶粉桶四处滚动,行李箱也掉了下来。陶陶有些着急地说:“奶粉桶太窄了行李放不稳,需要用积木从两边固定住。”于是一排奶粉桶变成了两排,还用积木对其进行了加固,但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我发现孩子们仍然没有注意到传送带的“皮带”,但教育一定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我决定和他们一起看看传送带的传动视频,希望他们能够得到一些启发。果然,恰恰发现了新大陆:“我们没有皮带,所以动不起来。”可可说:“有了皮带就可以不用那么多的奶粉桶了,奶粉桶也不会散开了。”于是,孩子们开始讨论用什么材料代替皮带:卡纸、装饰布、丝带、积木……新一轮的搭建又开始了。
阶段四
滚轴传动——成功的喜悦
在孩子们反复试验之后,终于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第四组可可和小毕成功了!他们非常有创意地做出了手动版的传送带!
这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两个小伙伴甚至还注意到了动力这个因素。他们首先将几张卡纸拼接起来做成传送带,将长纸筒放在里面当滚动轴,两人把卡纸拉平后,一人向里转动长纸筒,另一个人向外转,就这样传送带真的动起来了!
为了验证传送效果,可可让我放一个物品在传送带上,成功的运送结果让所有围观的小朋友和老师们都激动不已!“动起来了!动起来了!”整个教室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呼声。接下来的游戏中,在可可和小毕成功经验的启发下,更多孩子有了自己的新思路:垃圾袋、长布条、帐篷布等传送带相继产生,滚动轴也由长纸筒变成了了奶粉桶、柱状积木、接力棒等。“大二班机场”的安检工作人员们,忙得不可开交……
“带传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滚轴、皮带、动力及其相互关系通常都是难以直接被幼儿观察到的。但是,建构活动使抽象的、复杂的“带传动”变得具体而易于接近了。从“身体运输”、“地面滚动”到“滚轴传动”的持续探索,孩子们始终兴趣盎然。究其原因,幼儿有真正感兴趣且能够通过探究找到答案的问题——“适宜的探究问题”对游戏从“玩起来”到“真游戏”具有重要意义;探究过程中小组幼儿的经验不断转化为更多幼儿的经验——“同伴学习”具有强大的力量。而游戏中的教师绝非简单的“退位”,而是持续深入地观察与思考,适时适宜地介入以协助幼儿自主探究,才助推了幼儿游戏经验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在这个活动中,“动起来”的不仅仅是“传送带”,还有幼儿的“手和脑”,教师的“思考与实践”。
文字撰稿 周艺 彭元菊
图文编辑 伍鸥
审核人 李瑾 曹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