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观察这片树叶像什么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园位于厦门大学本部校园内,厦大完善的社区配套、深厚的文化底蕴、高素质的家长群体,构成了我园丰富的自然及社会资源。
近几年来,我们尝试开展“幼儿园自然生成课程的实践研究”,将这些优质资源融进课程,把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实施都还给儿童,通过儿童自身和各种自然资源融合生成教学活动,促进发展。
将课程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幼儿
在课程中,我们强调“幼儿是活动的主人”,由幼儿自己选择课程内容。
因幼儿自主活动产生的兴趣点生成课程内容。当幼儿的兴趣点和教师的预设课程产生冲突时,教师应当尊重幼儿,并根据幼儿兴趣点的发展给予适时引导,从而生成课程内容。
案例:小班美术活动“小树叶变一变”
秋日下午,老师计划带着小班幼儿到大班哥哥姐姐的开心农场去看看。刚到山坡,眼尖的心心指着石板路上枯黄的叶子喊:“快看,叶子都变黄了!”大家的注意力很快被树叶吸引了,几个幼儿跑去捡树叶,说:“老师,这个树叶像一条毛毛虫,好可爱啊!”小喜边说边神气地比划:“我的树叶像一把刀。”昊昊认真地研究手中的树叶:“嗯,我的树叶像眉毛,弯弯的。”边说边皱起眉头,把树叶放在眉毛上比较。一时间,没有人再想起原来“看开心农场”的计划了。
看着幼儿手中越来越多的树叶,老师引导说:“孩子们,这么多的树叶,还可以想办法让他们变成什么呢?”话音刚落,妙妙马上反应过来,拿两片树叶放在头顶上说:“可以变成小白兔的耳朵!”小喜说:“可以变成小花猫,”想了想又补充道:“不过得用双面胶贴一贴才可以变。”
老师建议大家回到活动室,到美工区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工具及辅助材料,动手开始美工活动“小树叶变一变”。
因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互动生成课程。日常活动中,幼儿之间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教师要及时抓住矛盾解决的契机,将周边的有效资源融进问题,引导幼儿自主生成课程内容。
案例:厦大校园的运动场
中(5)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户外活动场地准备做运动,“晨熹、佳栋,我们来踢球吧。”在子谦的邀请下,球队很快壮大起来,小小的场地上充满了防守、进攻和加油声。
浩铭在抢球过程中,躲闪不及撞到了涵涵,惹得她哇哇大哭。安慰同伴的同时,浩铭也很委屈:场地太小了!老师抛出了问题:“你们觉得这块场地适不适合踢球呢?”孩子们讨论的结论是不适合,那应该去哪儿踢球呢?这时,有孩子想到了厦大校园的运动场。
于是,老师给了幼儿一个任务: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厦大校园都有哪些运动场。孩子们发现:原来厦大有这么多的运动场,有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和高尔夫球场,还有既可以踢足球又可以跑步的综合田径场。中(5)班幼儿开始到不同的运动场进行体验,从而初步认识了各种运动,了解各种与运动相关的知识,体验不同运动带来的感受。
这样基于幼儿之间的矛盾而自然产生的主题活动,使幼儿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自己检验问题,从而获取知识,体验活动。
教师引发幼儿兴趣点从而生成课程。教师认为有些优质的课程内容十分适合本班幼儿,但幼儿却不一定会主动生成,而是需要教师先加以引导,引起幼儿的关注并产生兴趣,然后生成课程活动。
案例:嘉庚建筑我设计
“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建筑是厦门大学校园建筑的风格特点,也是我园可利用于课程中的重要人文资源,但如何让幼儿对熟悉的厦大建筑感兴趣呢?
老师有意带着幼儿到楼道、廊道散步,“大家有没有发现幼儿园的环创有什么变化呀?”听了老师的问题,有幼儿快速发现并回答说:“楼梯玻璃上多了好多漂亮的房子啊。”“这些房子可真漂亮,它们的屋顶都是弯弯翘翘的。”“这不是厦大手绘地图吗?怎么上面的房子也是长着尖尖翘翘的屋角?”
老师提议说:“我们到厦大校园走走吧,找一找和环创里一样的房子。”一场说走就走的“校园游”让孩子们有了许多新发现——“你看,这栋房子的屋顶弯弯翘翘的,屋檐上还有许多雕花。”“屋角好像燕子的尾巴啊。”“颂恩楼的屋顶像帽子,旁边四座小楼的屋顶像楼梯!”“咦,幼儿园的屋顶没有雕花,但是有两个像大炮一样的屋角!”
于是,大班主题活动“嘉庚建筑我设计”由此生成,老师引导幼儿认识嘉庚风格建筑的主要特征,了解嘉庚风格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并对幼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当主题活动结束时,班级和幼儿园的环创里,林立了各种幼儿设计的嘉庚风格建筑。
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选择资源内容
自然生成课程是通过幼儿自身和幼儿园各种自然资源融合生成的教学活动,但是,不同年龄的幼儿在面对同一资源选择时,会做不同的选择。
案例:小班美术活动“芙蓉隧道”
应幼儿的要求,老师带领小(1)班幼儿到幼儿园不远处有名的芙蓉隧道里参观,芙蓉隧道里有历届大学生留下的各种各样涂鸦画,是厦大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是,小班幼儿对芙蓉隧道里“我爱你,再见”“那年夏天”等著名的涂鸦画视而不见,反而被京剧脸谱、大白、小黄人等涂鸦作品给吸引住了脚步。于是,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老师着重选择了“京剧脸谱”“大白”这两幅作品,引导幼儿重点观察、讨论,回园后,引导幼儿在班级的涂鸦墙上自主涂鸦,从而生成了幼儿园的“芙蓉隧道”。
活动方式的选择尊重幼儿的兴趣及意愿
课程生成后,如何实施课程内容,活动形式如何确定,也都可交由幼儿做主。
案例:厦大咖啡屋
大(4)班丫丫带来一张和妈妈在厦大主楼咖啡屋喝咖啡的照片,这引发了大家的讨论,孩子们选择了自己认为最棒的咖啡屋进行实地体验:中文系的“芳草天涯茶室”、经济学院的“三味咖啡屋”等,顺势生成了主题活动“厦大咖啡屋”。
争议来自主题活动进程中,有的幼儿希望自己设计制作咖啡屋的物品,以便放在幼儿园的阅读室“香香吧”;有的幼儿认为咖啡屋的宣传很重要,要多做广告;有的幼儿则非常希望幼儿园也开一间咖啡屋,每组幼儿都认为自己的主意是最好的,主题的发展应该按照他们的想法。
争议没有结果,老师也不给“判决”,但是鼓励幼儿自己把活动往下开展。于是,班级里出现了“三国鼎立”的有趣局面,不同意见的幼儿在各自创设的区域里,继续他们的“厦大咖啡屋”主题活动。
自然生成课程,顾名思义,就是顺应自然的原则,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而开展课程活动。我园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把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方式的选择,活动的具体实施都交给了孩子,真正体现了陈鹤琴先生所提出的:“凡儿童自己能做的事,应该让他们自己做”,让孩子成为课程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