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午餐是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也是体现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一个良好契机。大班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到了关键期,因此,我们实行开放式午餐,即突破传统意义上由教师分餐、幼儿取餐的进餐方式,转而采取以幼儿为中心,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取餐的进餐方式。本文针对大班幼儿开放式午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细节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并将结合实践中的具体实例进行一一阐述。通过“一看二思三行动”层层递进的三步走方式优化开放式午餐活动,让用餐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主自助、轻松愉快的一项生活活动。
【关键词】大班幼儿 自主自助 开放式午餐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在一日生活中进行的,如《指南》“说明”所述,“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生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幼儿的学习在日常的吃、喝、拉、撒、睡、玩、交往、探究等活动之中发生着、进行着。幼儿午餐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也是幼儿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契机。为了改善孩子的用餐,使用餐活动真正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大胆尝试开展了“开放式的午餐”。
笔者认为开放式的午餐是自主自助的相结合,其特点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自主,即指充分发挥用餐活动中幼儿自主性,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也就是在用餐活动让幼儿自选座位、自选餐点、自选餐具等,使幼儿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感受轻松、自然、愉快的用餐过程。二是自助,即指充分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进行自我服务。也就是在用餐活动中由自己取餐、自己收拾整理、自己洗脸漱口等,培养幼儿服务自我及服务他人的能力。
开放式午餐的开始,幼儿都感到异常兴奋,可在实施时却出现了各种常规性的问题,为了各项常规的建立,笔者通过“一看二思三行动”三步走的方式进行优化,带着“潜下心来看”的态度,去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行动,并对同一问题分别通过两个场景案列对比法描述来呈现,让我们一起走进有效策略下幼儿开放式午餐的寻常时刻……
策略一:我爱洗手——歌曲的魔力
场景一:“可以吃饭喽!”开饭时间一到,整个教室就热闹了,部分幼儿整理着手上的玩具、书本;部分幼儿渐渐停下游戏;部分幼儿则飞快的搬起椅子冲向教室;一放好就一股脑的冲向餐车,开始盛菜、盛饭。这时,老师的那响亮的嗓门声就出现了,“你们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吗?手有没有都洗了?”紧接着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大片孩子放下刚拿起的小碗,急匆匆跑向盥洗室的情景……
场景二:中午11点,《饭前要洗手》、《我爱洗手》等朗朗上口的音乐就此开启了孩子们的午餐时间,陪伴着孩子开始午餐的不再是老师的大嗓门。在孩子们搬着椅子进教室时,歌曲开播了,如《饭前要洗手》——“肚子咕咕叫,催我吃饭了,有件重要事……打开水龙头,洗手记得牢。”伴随着歌曲孩子们会一边合唱着,一边放好自己的椅子,这时的孩子,不再是一股脑的冲向餐车,而是先转向了盥洗室。从盥洗室出来的孩子们嘴里还会念叨着:“洗完手,开饭了。”这样也无形的提醒了周围的同伴们!
案例分析:
手是人体接触细菌最多的部位,很多疾病都是通过脏手传播的,所以养成洗手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但很多孩子却因为想争做盛饭菜的第一名而不去洗手,有的因为想快就把手放到水龙头下一冲就跑来盛菜,很多的时候都需要老师来提醒,当忘记洗手的孩子越来越多时,老师的大嗓门就此出现了,“吃饭前要洗手”。可往往这样的提醒效果并不佳,刚提醒孩子们去做了,但第二天孩子们又现原形了。而饭前播放歌曲这样形式的改变却有了不一样的效果,好听的歌曲替代了老师的大嗓门,朗朗上口的歌词孩子们学的非常快,孩子对于歌词中的内容掌握的也非常快,利用简短的音乐提醒孩子们饭前需洗手,把音乐语言和生活常规教育结合在一起,给幼儿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心理环境,使常规教育“音乐化”。
策略二:我会排队、掌勺——小图标的奥秘
场景一:开始盛饭菜了,为了幼儿盛时不拥挤,所以分成四组从不同方向进行盛菜、盛饭。可每当孩子们盛好后,有的往左走、有的往右走,这导致孩子之间常常无预警的相撞。另外有的孩子盛好一个菜后会从中间穿到另一个菜盆前,这时的情景就是在这短短的队伍中孩子们都各自自由穿梭,几个强势的孩子还会因不给同伴穿过而产生矛盾。
再观孩子们盛饭菜的情况,很多孩子不会拿勺子,有的盛时拿饭勺采取一把抓,有的是将饭勺反着拿,有的则是将饭勺拿的很高等等,对饭勺不正确的拿法导致了他们盛不起饭菜,这样餐车、餐桌上的状况就是惨不忍睹。老师一再强调拿饭勺的正确方法,效果却不明显。
场景二:同一时间,不同景象:在餐车前的地面上,教师用不干胶对着菜盆及饭盆贴出了一条条的直线,在直线条前面的一头贴上一个向右转弯的箭头。当开始自主盛饭菜后,孩子们的双脚都站在了直线条上,盛好饭菜的他们也都跟着地面上的右转弯标志转弯回到座位上。当所有孩子都按着这个线路行动时,整个盛的过程看上去是那么有序,孩子们之间相撞的现象也几乎不再出现。
再观餐车、餐桌上的状况,已不再出现饭粒、菜叶等,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饭勺柄上多出了一个大拇指状的小图标,当孩子们拿起勺子后用自己的大拇指找到它的好朋友“拇指图标”,这下孩子们都掌握了拿饭勺的正确方法。这粘贴大拇指图标的策略,轻易的化解了孩子们错误的拿勺子方法,并且使孩子们较快的掌握了正确拿勺的方法。
案例分析:
大班的孩子其实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他们往往知道“要排好队”,却不知道“怎样排好队”,所以就出现了盛菜盛饭时孩子们往往是争先恐后的样子。案例中教师运用具体形象的图标暗示,将常规体现在地面上,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常规,并提醒大家遵守。在盛饭、盛菜时,我们将盛的路线利用线条表示出来,孩子们根据地面上的线条将正确的行为加以强化,自觉养成排队的好习惯。另外固定在饭勺上的小图标让孩子们学习拿勺子有了具体的可参照物,孩子们只要将自己的大拇指对准小图标,盛饭菜就成了一件容易的事。幼儿在安全有序、自然、自主的状态下进行活动,使常规教育“图示化”。
策略三:我能拿稳——角色的妙用
场景一:盛好饭菜后,孩子们端着菜碗就走,可不一会儿,教室里就充满了他们“报告”的声音:“老师,成成的菜倒翻了”,“老师,我不小心把饭撒了”……原来有的孩子拿着饭菜走时碗没端稳,以至于走时一不注意就打翻了;有的是端着走时忙着跟同伴们玩耍而打翻的;有的则是放到桌上时没放稳而打翻等等。这样的情况使整个教室都闹哄哄的,这些孩子都忙于整理,甚至于老师也忙着帮他们做善后工作。
场景二:同样是孩子们端着饭碗、菜碗回到座位上,不同的是孩子们的角色变了,今天的孩子们都是餐厅里的“优秀服务员”。做“优秀服务员”可不容易,要端的稳、看的稳,走的稳,放的稳,这些可都是技术呢,必须要小心仔细才能做到。有了争做“优秀服务员”这一活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就高了,端的是那么的小心,走的是那么的专心,放的是那么当心。“今天我是服务员”这一角色游戏的开展一下子使得孩子们在端着饭碗、菜碗时都小心翼翼起来了。
案例分析:
同样的一个场景中,孩子们有了角色的扮演后出现的效果也就完全不同了,大班的孩子都有着竞争意识,在扮演服务员的同时还要争当“谁是优秀的服务员”时,他们的兴趣一下子就高了,孩子们通过扮演服务员在餐厅中工作的情景游戏,学习如何端稳、走稳、放稳的技能。场景二中的孩子还把端饭碗回到自己位置上当成了一个竞争性的游戏,这唤起了孩子们的竞争意识。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爱、最典型的游戏,是获得语言、情感、认知社会等方面综合实践性活动,这使常规教育“情景化”。
思考:
以上截取例举的几例小案例都是开放式午餐时的小片段,场景一与场景二的区别就是在于教师是否用心在打磨,场景一中呈现的案例均是粗线条下的午餐环节,是为了暴露问题而截取的片段,场景二中出现的案例均是教师花了心思,巧妙设置安排后,直接呈现比较好的效果。有效的策略是从问题实践中来的,对于开放式午餐活动中出现的常规性问题,笔者做到了“一看、二思、三行动”三步走的方式优化开放式午餐活动,突出了教师在开放式午餐的组织过程中,为追求品质所付出的一种智慧与努力。
第一步:用心观察
首先要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其实是如获珍宝,我们不能惧怕查找问题,怕暴露问题,发现问题是为了引起更深的思考,是为了更好的改进。教师要自我检查开放式午餐实施的过程中,观察存在问题,揪出问题后,对开放式午餐中出现的不饭前洗手、不盛饭排队、不正确拿勺、不端稳饭碗等细节问题,展开积极的反思分析,并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现象背后隐藏着的原因,所以说,追求品质的过程就是减少问题,自我追求细节逐步完美呈现的过程。
第二步:用心思考
幼儿在快乐的自主自助午餐中如何获得有益的生活经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中很多细节都需要老师们去关注、去思考、去调整。
观察发现存在问题后,思考采取怎样的有效策略使幼儿养成饭前自觉洗手习惯、掌握正确拿勺方法、能自觉排队等。比如孩子们盛饭菜的技能很差,有的孩子甚至盛不起饭菜,有些幼儿端着汤走起路来笨拙的像唐老鸭,但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小标签的奥秘”、“角色的妙用”等等,他们逐步掌握了盛、夹、端的技巧,动作慢慢熟练,技能不断提高,手、脚、眼的协调能力也越来越好。相信老师们只要深入的想一想,就能明白这其中隐含的道理,只有用心的琢磨过了,打磨细节才能成为可能。
第三步:用心行动
思考成熟后,付诸行动是关键,一个常规的建立是需要实践去做的,在实践的过程中验证一些设想是否有效,若是没有效果,就要积极反思,积极调整,只有行动了才能感受到措施是否有效。
如“我爱掌勺”的第一个场景中,教师只用言语去教、去提醒孩子们正确掌握拿勺的方法,效果是不明显的,因为大班幼儿要把听到的语言直接转化成画面是不容易的。陈鹤琴的教育中也曾指出“幼儿是易受暗示的。”儿童易于在浅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而小图标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显著特点,有利于幼儿抓住重点、把握关键、理解要点、自我约束,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我们行动过后善于总结自己在实践中收获的艺术化、个性化策略,并善于坚持。
实效:
陶行知先生提出著名的“六解放”:“解放孩子的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眼;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时间;解放孩子的空间。”“六解放”要求教师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自由权还给幼儿,使每个幼儿自己去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创造。开放式午餐通过开放幼儿的双手、幼儿的胃口、幼儿的心灵,给予幼儿锻炼的机会,发展幼儿自主自助能力。
1.开放幼儿的胃口,发展幼儿的自主能力。
自主选择饭菜、自己决定数量,孩子成为午餐的主人。创设快乐、自由的氛围,调动幼儿用餐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食欲,开放幼儿的胃口。用音乐来代替教师的指令,营造温馨、甜美的家庭氛围,及时引导幼儿主动进餐,促进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
2.开放幼儿的双手,发展幼儿的自助能力。
自己盛饭、盛菜、端碗、用筷子、漱口等,发展幼儿的自助能力。孩子们从一开始动作笨拙到后来慢慢娴熟,没有碰撞,没有洒落,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利用音乐、小图标、角色扮演等小策略不仅让幼儿吃的开心,在轻松与愉快的游戏中获得一定的自理能力,在隐性的教育中掌握了盛、夹、端的技巧,并养成了良好的用餐习惯,提高了幼儿的自理能力,使幼儿感受到生活活动的乐趣。
3.开放幼儿的心灵,发展幼儿的互动能力。
自选座位、自选同伴,打开了幼儿的“心灵”之窗,促进了幼儿间的互动能力。幼儿服务同伴、服务集体的意识也大大增强,比如:幼儿分发垃圾盘、毛巾、碗等等,使幼儿在生活环节中服务自己更加有序。又比如:能力强的孩子会主动帮助能力弱的孩子盛饭、端汤等,使幼儿在生活环节中服务大家更自觉。整个午餐时允许幼儿轻声自由交谈,满足了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孩子们的互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2]杨兴国.《午餐童趣-幼儿园午餐文化浅议》 ——《上海教育科研》,2010.
[3]陈央儿.《用隐性规则引导幼儿有序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04.(6).
[4]虞莉莉.《幼儿园教师基本工作教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8.
[5]宋文霞.王翠霞主编.《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威海市环翠区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