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关注点击蓝色↑↑↑优师教研 关注即可
传播:园所动态、幼教资源、育儿宝典、家长课堂、亲子阅读、社区早教
?主编:环翠区机关幼儿园
纵观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虽然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已逐步渗透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但仍存在着一些与新的教育理念不相符的现象,影响着幼儿语言乃至身心健康发展。
现象一:抱怨——让他们说话时他们没话,没让他们说话时话特多!
听到这样的抱怨声,不少老师会深有同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场面呢?我想至少有两点原因:
其一教师的角色定位有问题,“让”与“没让”就充分显示出教师是语言活动的控制者和管理者。在老师的潜意识里始终有这样一个概念:让你说你就说,不让你说你就不能说。孩子生活在纪律和规则的高约束之下,想说不敢说,能说不愿说,久而久之,则不说了。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学活动而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无视孩子所关心的交流话题,漠视孩子传递的语言信息,而应创设良好的师幼语言互动环境,提供孩子更多的语言交往机会,成为孩子语言发展的支持者。
其二孩子对所接触或谈话的内容不感兴趣。在现行幼儿园活动中,多数活动仍由老师来安排,如果教师安排的内容和孩子的生活没什么联系,孩子不感兴趣,当然就不会有表达的欲望,又怎么能指望幼儿有话可说呢。如果教师能选择一个让幼儿愿意谈、喜欢谈、有内容谈的话题,那结果肯定会大相径庭。如某幼儿园即将搬迁新居,大班教师发现孩子对建设新幼儿园十分关心,为此,设计了一节语言活动“为新家出点子”,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由于活动内容来自于孩子的生活,发自孩子的内心需要,所以孩子能全身心投入其中,争先恐后地表述自己的点子。
现象二:急于求成——常会急于提示或纠正孩子说错的句和发错的音。
这一现象反映了教师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过分追求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达成度,而忽视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要求。说得对不对,说得好不好,比愿不愿说更受教师的关注。但教师也许没有意识到:急于打断孩子的话,很容易挫伤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如果孩子没了交流的意愿又怎能积极主动地与人交流呢?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应该是愉快的,宽容的,我们不妨暂时允许孩子说得不对、不完整。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只要让孩子多听、多说、多感受,孩子就能逐步悟出如何正确地去说。
现象三:忽视——常因忙于自己的事而忽视孩子发出的主动交流信息。
倾听孩子说话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但教师常因忙于自己的事务而对孩子主动发出的交流信息处于低关注状态。孩子有了想法,最喜欢讲给老师听,老师的倾听就是对他的支持和帮助。当教师对幼儿所说的话表现出兴趣,并尝试着了解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时,幼儿就会有更大的兴趣同老师说话,更加努力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教师不妨暂时放下手中的事务,以专注的神情倾听孩子的话语,以欣赏的态度理解孩子的话语,并饶有情趣地和孩子聊一聊、说一说,那对孩子将会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现象四:单向提问——往往是一问到底,不给予孩子发问的机会。
这一现象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习惯于回答教师的问题,而缺乏提问的意识。如果教师能变单向提问为双向提问,鼓励孩子把自己疑惑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同伴间进行有效互动,解决所提的问题,那对孩子而言会有很大的诱惑力。源于孩子自发产生的问题会更引起孩子的关注,表达的愿望会更强烈,在自由讨论或争论的过程中,孩子会真正体验到与同伴交流带来的乐趣,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回忆童年生活时说,当他从学校回来,母亲总是会问:你今天问了什么好问题?这位物理学家确信母亲的话是他成为科学家的原因。一个“想说、敢说”的环境,应该是孩子可以随时大胆提问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是能够得到积极呼应的语言交往环境。
现象五:消极反馈——对孩子的语言创编或讲述活动给予消极反馈。
幼儿在与外界沟通时,总是尝试着运用自创的语言。这种自创语言需要在运用中不断地磨合,最终才能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这一过程是一个尝试、发现、创造的过程,而尝试、发现、创造都需要大胆冒险。积极鼓励是保证冒险成功的必要条件,而消极反馈则会影响孩子大胆尝试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象,不要以成人的所谓合理性来苛求孩子,幼儿的想象是精彩的,也是幼稚的,对此要欣赏、宽容。只要幼儿能“自圆其说”就要加以肯定。教师的指导重点在于以积极的评价支持幼儿的大胆尝试,帮助幼儿去积累经验,从而获得成功感。幼儿只有不害怕自己出错,一试再试,不断储存起语言运用中的有效“资源”,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才会最终驾驭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