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球是一项有益身心的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健康领域中对各年龄段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3-4岁的目标是“能双手向上抛球”,4-5岁的目标是“能连续自抛自接球”,5-6岁的目标是“能连续拍球”。无论是小班的幼儿还是中大班幼儿,能把球玩出来一定花样、玩出高水平,都需要方法和技巧。俗话说:想学游泳就必须下水,玩球的方法不可能靠教师来“传授”。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园从小班就正常开展玩球的游戏,并在公共游戏区投放了适合幼儿玩的“小篮球”。
有了适合的条件,幼儿玩球的兴趣越来越浓,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进入中班以来,我班幼儿已经不能满足玩自抛自接球了,时不时地尝试拍球玩。从《指南》的目标看,“拍球”是大班的要求,中班孩子学拍球合适吗?教师要不要指导呢?我思考后决定:顺其自然,用心陪伴。
在持续的游戏中萌发“拍球”愿望——改变已有玩法,熟悉球的特征,积累“拍球”前期经验——玩、学、练结合,掌握“拍球”要点,顺利拍球。
早晨,潘沐奕和陈沐洋都选择了拍球,陈沐洋弯着腰,双手把球抱起,从胸前高度认真地把球抛在地上,立即用右手去拍,由于抛的力气较小,球并没有弹跳起来,他拍打的只是已经触地的球。潘沐奕更认真,把球先举得高高的再抛在地上,球只是矮矮地弹跳了一下,他用力地拍,还是没有成功。
葛抒衡、陈锶沅和陈浩轩也选择了拍球,只见葛抒衡也是将球从高处抛下。可是,球只是矮矮地弹跳了一下,葛抒衡都没有来得及用手拍,球就滚走了,葛抒衡跑去捡球了。后面的陈浩轩也将球抛在地上,立即用手去拍,才“碰”到一下球就滚掉了。陈浩轩又将球捡起来,再次从高处将球抛向地面。这次,他“碰”了三下球,越“碰”越不得劲,球躺在地上不再动了。陈锶沅小朋友也一样,球到了地面就蹦不上来了。小朋友们拍球的方法很相似,结果也差不多。
小朋友们玩的都是“假拍球”,并没有真正通过手的力量把球拍起来,只是在球弹跳的过程中,用手去触碰一下、两下。从幼儿“假拍球”的游戏中,我看到了意义所在。首先幼儿对于拍球比较感兴趣,一直没有放弃。第二,幼儿正在感知球的滚动、弹、跳等属性,这是学习拍球必不可少的经历。幼儿只有充分了解到球的属性,才能对自己的拍球动作与结果有所关注,才能主动思考如何调整自己的动作让球弹起来、不乱滚动。目前,幼儿尚处在尝试阶段,教师应该立足幼儿现有水平,支持幼儿继续探索球的属性。
(支持策略:观察、解读、明确幼儿兴趣和困难,及时调整)
三、向地面“投球接球”
尽管幼儿对拍球比较感兴趣,但是挑战较大,不在最近发展区内。考虑到多数幼儿已经能熟练地自抛自接球,我就改变了玩法,让幼儿向地面“投球接球”,这个游戏所形成的经验有利于幼儿学习“拍球”。适度的挑战,给游戏带来了新的活力。
陈沐阳小朋友每次都能轻松地接到球。看,他拍的球基本在一个合适的位置触地,他基本不需要移动身体就能接到球,已经有了按目标投球的能力。但处于这一水平的幼儿较少。
陈禹诺小朋友接球的动作有些费劲。她的球落下去的位置较远,而且不固定。每次接球,她都要移动身体,有时候能接住,有时候接不住。她还没有意识到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更缺乏有效控制投球方向的技能。处于这一水平的幼儿占多数。
还有个别幼儿不仅存在投球的方向问题,而且动作不协调,灵活性不够,像“抓小鸡”一样艰难,接球成功率很低。
不管处于什么水平,幼儿都爱上了向地面“投球接球”的游戏。
为了帮助幼儿调整投球的方向,我增加了几个塑料圈,让幼儿玩向圈中投球的游戏。开始时,幼儿的球总是落不到圈圈里面,在边界打转。经过多次练习,幼儿能投在圈圈中间了,接到球的次数也多了。
每天,我都陪伴在幼儿身边,和他们玩同样的游戏。有时,我假装失误,请幼儿来指导我,借以启发幼儿思考投球的方向和力度。
熟悉球的特性是拍球的关键经验之一。从不会控制球到轻松自如地拍球,需要长时间地积累。如何让幼儿进一步熟悉球的特性呢?教师考虑到幼儿具有自抛自接球的经验,于是提出了新的任务:向地面投球,或向地面上的圈圈里投球。
向地面“投球接球”的练习,与学习拍球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只有真正熟悉球的特性才能完成向地面用力投球,并跟随球的落点在场地上移动,用双手接住、握住从地面弹起的球,这些经验和能力是双手拍球、单手拍球的基础。向地面“投接球”既满足了幼儿拍球的愿望,又减少了幼儿游戏中的困难和挫折。
教师还采用和幼儿一起游戏的策略,体验幼儿困难的同时实施了间接指导。如教师假装“失败”,让幼儿来指导,引发幼儿对行为的反思,提升幼儿的投球接球经验。在这个游戏中,幼儿掌握球的位置、使用适当的力度、改变球的落点等能力都在不断提高。
(支持策略:在幼儿原有经验基础上推进,改变自抛自接球的玩法,让幼儿在新游戏中积累拍球前期经验)
四、“拍球”进行时
投球接球的游戏持续了一段时间,不知不觉中个别幼儿能拍一两个球了,这是质的飞跃。仔细观察幼儿的拍球行为,明显的有三个困难。第一个困难,幼儿是用整个手掌来击球的,由于着力不稳,所以球就会乱跳。第二个困难,幼儿是挥动整个手臂来拍球的,这样手臂容易僵硬,且用力过猛反而拍不好球。第三个困难,幼儿整个的躯干、下肢姿势比较直,行动起来很不协调,影响动作的连贯性。
游戏结束,我组织集体讨论,我用不同的方式拍球,请幼儿当裁判。第一次,我整个手掌拍球。第二次我五指微微张开、手心窝起,用指尖和手掌根部击打弹起来的球。我请幼儿说说,老师那一次拍得好,好在哪里呢。通过比较,幼儿学会了手的基本动作。
接着,我分别演示整个手臂挥动拍球、轻轻摆动前臂带动手腕拍球,请幼儿说说哪样拍球才不费力气,通过比较,幼儿学会了手臂的正确动作。
最后,我们共同观看了运动员的拍球、运球场景,让模仿正确的姿势:屈膝、微蹲、降低身体重心,身体像弹簧一样随着球跳起、下落的节奏而上下运动,双脚用滑步、轻跳的方式跟随球移动。
幼儿基本掌握了拍球的动作要点,接下来学习拍球就顺畅多了。
此方式以讲解为主,指导中没有凸显教学智慧,应采用幼儿易于理解的方法。如教师用不同的方法拍,幼儿观察评价哪种方法更好。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要教学生,你就要先学,你是怎么学会的,你就怎么教学生。在指导幼儿拍球时,教师不仅自己要先学习、感受动作要领,还要根据幼儿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必要时向专业人员请教,如观看专业运动员的视频或阅读专业书籍,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给幼儿以智慧的点拨,巧妙地化解幼儿学习中的困难。要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喜欢这些活动,用自己的行为、激情来感染、带动幼儿。要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出发,以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的方式指导幼儿学习拍球,这样才能提高指导效果。我们更要杜绝以所谓“磨练意志”为名,行“强化训练”之实的做法。
(支持策略:发现幼儿没有掌握要点,采用比较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拍球要点,帮助幼儿形成经验。玩、学、练结合。)
五、拍出新“花样”
于是,我们将他们不同的拍球技术利用表演的形式,进行了展示,他们可以连续拍球,可以自拍自接,还可以胯下传球。小朋友们各自展示他们的本领,开心极了。
六、回顾与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这个活动是从3月初开始的,持续到现在。在这些时间里,孩子们与球进行了亲密接触,收获了很多,变化了很多。最直接的收获就是身体得到了锻炼,动作更加灵活协调。
在幼儿园里,大多数的规则是我们给孩子们制定的,作为老师,我们有的时候为了让孩子听话,和孩子们说这个不可以做,那个不可以做,从成人的角度来约束幼儿的行为。这其实是剥夺了孩子们的一些权力的。在这个活动中,老师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你觉得应该怎么玩?”这其实就是让孩子们自己制定规则。孩子们用自己制定的规则可能没有我们成人考虑的那么详细,那么完美,但是他们也能够理解同伴的意思,也能够遵从同伴的想法来进行游戏。这是一种规则意识的培养,孩子们在无意识中成了制定规则的人,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只是追随幼儿的脚步,在他们遇到问题时提供适当的帮助。我想以后在制定班级规则时,我们可以像这次活动一样请孩子们参与进来,分组讨论,自己制定规则,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们成为规则的主人。
供稿:东台市第一幼儿园 张娴
转发 点赞 关注
让更多人看到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芽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