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主题由来
大班国庆节主题活动“中国的世界之最一长城”引起了幼儿的关注。对于长城这一雄伟的建筑,幼儿并不陌生,特别是有几名幼儿曾经和爸爸妈妈一起爬过长城,有的幼儿还带来了自己游览长城的照片,热情的给班上孩子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由此萌发了用单元积木和空心积木建构大长城的想法。
主题游戏 把握幼儿尝试学习的机遇
初建长城
孩子们首先找到长方形积木,把这些积木竖起来一块接一块连接,接着在连接好的在积木上进行垒高,中间还呈现出弯曲的状态。
当长方形积木用完后,皓轩提议:“该搭垛口了。”这时,孩子们又搬来正方形的积木,在已排列好的长方形积木(即城墙)上隔空排列,表征垛口。
当再一次把所有的正方形空心积木用完后,垛口还没有建好。孩子们意识到用这样的方法建构将面临积木不够的情况,因为还有烽火台没有建构呢。这时,灏灏说:“我们直接搭烽火台吧!”
于是,他们在城墙上的外围前后搭建了Y形积木,在与之对应的另一面城墙的外围搭建同样的造型,然后在城墙的中间也搭建同样的造型,最后用长方形积木做盖板封顶,结果发现城墙间的距离太宽,便移动了一侧城墙,并不时地用盖板进行测量,最后终于能把盖板盖上,使之成为一个封闭的造型之后,再在盖板上隔空排列凹形积木,烽火台便建成了。
其他几个孩子也尝试在城墙的另外一处建构了烽火台,这次他们直接在垛口的上方用长方形积木做盖板封顶,使之成为一个封闭的造型之后,再在盖板的四周用长方形的积木进行围合垒高,最后在积木上隔空排列长方形小积木,又一个烽火台完成了,孩子们觉得长城也搭建好了。
反
思
大班幼儿在建构造型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在建构长城的时候比较得心应手,比如,他们运用长方形积木垒高表征城墙,用Y形空心积木作为底部,用长方形积木作为盖板盖顶,用凹形积木隔空排列来表征烽火台。从外形看,幼儿本次建构的长城和现实中的长城相比已经形似了。
游戏中,幼儿的合作意识明显,他们会商量讨论,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建构,当积木不够时,他们通过讨论调整方案,使活动得以继续进行。
主题游戏 把握幼儿尝试学习的机遇
游戏分享
游戏分享时间教师组织幼儿把他们建构的长城和图片上的长城进行对比说说发现了什么。
讨论中我们的孩子提到以下问题:
“我们搭的长城不够长。
“我们的城墙上的石头太长了,图片上的石头是一块块错开的。”
“我们搭城墙的时候还应该留一点缝隙,要放枪呢!”
“我们的积木要平放,还要选择同样厚的积木,要不搭出来的城墙就不稳了。”
万里长城
讨论后,孩子们拆掉之前的长城,把长方形积木平放在地上平铺表现长城弯曲的形状,然后用盖板测量距离(第一次建构获得的经验),搭一堵与之平行的城墙,长城的雏形便呈现在眼前 。
然后,他们再拿来了长方形积木交错叠加搭建第二层,接着是第三层、第四层。孩子们小心翼翼地调整积木,使之更加稳固。
灏灏跟我说道:“搭建城墙的长方形积木不够了,老师还有吗?”我回答道:“没有了,不过你们可以想想有什么办法?我把建构区的孩子都喊了过来了,一起商量办法。”彤彤说道:“我们去别的班借吧”。我说:“可以去借,不过你们要想清楚你们要借多少个?只要借一种吗?”孩子们一番讨论后把需要的积木画在了纸上,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去小二班借了积木。
城墙搭建完成后,孩子们选择了正方形积木,轻手轻脚、合作有序地建构了一个个垛口。彤彤在搭建垛口的时候发现正方形积木不够没有了,跟雨轩说:“正方形积木没有了怎么办?”雨轩一边做着动作一边回答道:“这两个三角形积木拼在一起不就是正方形”,彤彤立马用了两个三角形拼起来做了垛口,她还发现两个小长方形积木拼起来也是正方形。
接下来,采用第一次建构的方法搭建了四个不一样的烽火台,不同的是在烽火台的最顶端增加了卫星观测系统和摄像头,孩子们说有了这个系统就能很快地接收到附近的消息了。
反
思
再把自己的作品与图片进行对比后,幼儿发现两者不一样的地方,如城墙的结构、垛口的设置等。由此可见,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进一步增强,并力求使建构作品接近被表征物。
建构技能的复杂化是大班幼儿的特点,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基本的技能,而是向更复杂化的技能进行挑战。在建构城墙时,他们运用了交错叠高的方法,既稳固,又和长城的城墙结构更加接近。
大班幼儿的创造性明显增强。游戏中,幼儿在烽火台上搭建了一个卫星观测系统和摄像头,表征了现代化的长城,这说明幼儿并不是在单纯地模仿建构,而是有自己的创意,搭建的是自己心目中独一无二的长城。
游戏中,当孩子遇到正方形积木不够时向另一个孩子提出的时候,孩子能通过清晰的语言表达与演示帮助同伴解决问题。建构游戏中幼儿数理逻辑智能在不断发展,在正方形积木不够的时候能够用两块三角形积木或者两块长方形积木作为转换,同时对自己的建构游戏能够大致预估自己需要多少材料。
计划介入 点亮幼儿深度学习的明灯
第一阶段游戏计划
第二阶段游戏计划
第三阶段游戏计划
幼儿的深度学习具有如下三个特征:理解与批判—注重知识学习的批判性理解,而不是毫不思考地接受;联系与建构—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迁移与应用—重视学习的迁移运用和问题解决,即在新情境下运用所学以解决问题。
幼儿的游戏计划非常好的诠释了幼儿的经验的运用和迁移的过程。
出口和入口
当烽火台完成后,灏灏提议在长城两端搭建入口和出口。他的提议遭到了其他小朋友的反对,他们说:“我们只是搭建了长城一小段,长城那么长是看不到入口和出口的。”后来在大家的商量下,大家同意搭建入口,他们先分别把两块海森高积木竖放,使之相对,上面用长方形板子做盖板,架上拱形积木,孩子们称它为里门,然后在里门的两旁用海森高积木叠高,与烽火台高高出许多,用同样的方法盖上盖板,上面用海森高积木搭建了屋顶,孩子们称它为外门!
反
思
现实中的长城一眼望不到边,所以当一名幼儿提出搭建入口和出口时,遭到了同伴的反对,这说明幼儿的建构行为和建构思维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经验发生了碰撞。他们希望建构的作品既符合真实长城的一些特征,又具有一些创新。
他们对作品的整体造型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人口的两个门,里门运用了拱形,符合古代门的造型特点,外门运用了长方形积木,使之和里门的门柱有所区分,外门顶比较现代化,体现了造型的独特感,使作品看上去更为美观。
楼梯坡道
长城的围墙、烽火台和入口都搭建完成后,雨轩说:“我爬过长城,长城有楼梯还有坡道呢!”我们也搭建楼梯和坡道吧!孩子们同意了他的提议的,可彤彤说道:“我不会搭建楼梯,你会吗?”雨轩得意的说道:“我会,你们看我的”。他先用两块海森高长方形积木上下错落搭建成大楼梯,接着他依次把长方形积木一层层垒高搭建在大楼梯上。其他孩子学习以后也在其他烽火台那儿建构了坡道和楼梯。
反
思
大班幼儿在游戏时能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在雨轩提出要搭建楼梯和坡道的时候,其他孩子在一定思考后同意了他的提议,并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建构好了楼梯。
在建构楼梯的过程中,幼儿先用两块海森高大积木搭建成最高的楼梯作为支撑,然后采用递减的方法搭建,搭建过程幼儿反复从下至上的数数,确定楼梯的层数和距离。
辅助材料
我们的长城终于建好了,孩子们很开心,于是我询问孩子:“长城搭建好了,你们准备怎么玩?”“你们还需要什么材料装饰我们的长城?“长城的周围还可以搭建什么?”孩子们告诉我,他们需要小红旗装饰长城,他们还准备在长城的周围搭建火炮、坦克和士兵。雨轩和晨晨还从午睡室拿来了恐龙,让恐龙爬楼梯,爬坡呢!
解读幼儿 成为幼儿深度学习的催化
本次游戏主题源于幼儿的经验,用大型积木进行合作建构对他们来说是更高的挑战。通过建构大型的长城,幼儿的合作能力、建构能力、表征能力等都有所提升。
游戏中教师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由选择积木进行表征。第一次建构的作品呈现时,教师并没有否定幼儿,而是组织他们进行讨论,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从尝试建构到进行对比到再建构的历程中,教师作为隐性的引导者推动了建构活动进行。实际上,在游戏活动中,对于一些知识性结果,孩子也能获得。虽然孩子不会说这些词,如重心、平衡、对称等,但是,孩子的行为表明他对这些已经有了基本的理解。
教师反思 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发展
在表现长城蜿蜒盘旋的形态时,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使用较短的平板积木。但是在建构中幼儿没有得到相应的引导,所以在转弯的造型上比较生硬,城墙难以达到整齐一致。
后期的游戏氛围不浓。长城建构完成后,教师可以仿照其他建构游戏组织幼儿开展一些角色游戏。比如,请幼儿当小导游邀请其他幼儿来参观,或者组织打仗的游戏等,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建构游戏的趣味性,体验建构成功的成就感。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工程师,孩子的心中都有属于他们的梦想,让他们以积木的形式来释义孩子心中的那个梦,或许他们构建的不是很完美,或许他们需要在我们的帮助下、支持下才能完成,这就是师幼共成长的意义所在,让我们一起携手共进。
供稿:丹阳市荆林中心幼儿园王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