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江苏省南京市游府西街幼儿园园长 董文华
幼儿园的课程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优化以提升其适宜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自我园课题《基于儿童视角的“幸福课程”的优化研究》启动以来,我们主要对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认识到幼儿园课程优化是一个从“破”到“立”的过程。
一、
破“行动在先”,立“观察在先”
行动在先,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更多地“做在前”,缺乏对幼儿行为进行必要的观察和解读,这是一种“成人视角”下课程活动的安排和组织。因此,我们倡导“观察在先”,先观察幼儿的行为,再针对幼儿的问题、经验和兴趣进行解读。
教师们利用培训平台研发了《小看戏》奏乐活动课程,根据课程的曲目风格,设计了“打扮漂亮宝贝”的情境。关于这个情境的设计,一位教师解释道:“《小看戏》有少女打扮得漂漂亮亮去看戏的桥段,结合幼儿对装扮的兴趣点,我们设计了‘打扮漂亮宝贝’的情境。将打扮和大家相互观察的动作设计到情境动作中。”
于是,教师们共同思考:关于看戏,幼儿们有哪些经验?我们不能还原原曲中的庙会场景,但是幼儿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验可以迁移?
大班教师: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我们发现孩子们虽然没有看戏的经验,但是大部分孩子都有看电影的经验。于是,我们对“看电影会做哪些事?电影中有哪些你喜欢的片段?我们能不能表演出来呢?”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尝试将孩子们的经验设计到情境中。
中班教师:我和孩子们一起听音乐,孩子们觉得这首乐曲听起来很热闹,像是在过大年。过年要包饺子,贴春联,因此,我们一起将活动名称定为“过大年”,并将过年的经验运用到活动中。
最终,根据《小看戏》曲目,大班设计了“看电影”奏乐活动,中班设计了“过大年”奏乐活动。教师们再次研讨在活动开始前需要了解幼儿的哪些经验,与幼儿要做哪些交流。幼儿既是课程服务的对象,也是课程的设计者与参与者。无论是课例的开发,还是活动的组织、延伸与拓展,我们都应该回归儿童视角。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在先”。
二、
破“固定安排”,立“弹性时间”
在一日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曾经将时间安排细化到幼儿学习与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文简称《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深入学习和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深入推进,我们认识到弹性化的作息时间对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与探索愈发重要。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既要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如就餐、午睡、户外锻炼等时间,也要有弹性化的时间,如早点、午点、区域活动、游戏活动、自主饮水等时间。这样既能满足幼儿的生理需求,又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既能满足全体幼儿的发展需求,又能兼顾到幼儿的个体差异。
三、
破“固定空间”,立“自由空间”
这里的“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现实意义的空间,即活动室空间的布置,既能做到动静分离,又能根据课程的发展需求进行适当调整,以便更好地促进课程的发展。如在“我们的纸森林”课程活动中,幼儿从了解古法造纸开始,逐步转入用纸浆做动物造型的探索;从全班幼儿对造纸感兴趣,到大部分幼儿转入对纸浆造型感兴趣,我们逐步调整区域划分,以更好地支持幼儿的探索需求。“空间”的第二层含义是抽象意义上的空间,即教师和幼儿共同确立课程愿景,允许幼儿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目标。如在“神奇的蛋”主题活动中,幼儿们商量分组为小鸡做窝,有的小组准备用纸盒搭建,有的小组准备用纸筒卷和硬纸板搭建,有的小组准备用树枝和积木板搭建……教师支持幼儿的想法并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为他们提供自由创想的空间,将其想法变成现实。
四、
破“资源固化”,立“挖掘资源”
如果仅仅沿袭现成的、相对狭隘的课程资源,课程就无法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等得到优化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优化的保障之一,要善于挖掘周边资源,如人、事、物、地点等的教育因素和教育价值。
幼儿园附近的老年公寓是幼儿敬老、爱老的活动阵地,幼儿们经常为老年公寓里的爷爷奶奶精心准备手工作品和节目,在实际行动中诠释“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我园有一位幼儿家长是江苏省京剧院的青衣演员,在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邀请这位家长走进幼儿园,用表演、示范、参与游戏等方式为幼儿介绍京剧,为幼儿画京剧戏装,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爱国粹、爱祖国的种子。现在,这位家长已成为幼儿园聘用的“园外老师”,长期为幼儿园的课程服务。
课程资源的挖掘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注重日常发现和积累,待到课程需要时即可为课程服务,这是作为预备资源的积累;另一种是当课程有需求时,有目的地进行搜寻,这是边开发、边使用、边积累。学期结束后,幼儿园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梳理和归类,制作清晰的课程资源图和资料包,方便日后调取使用。
五、
破“成人节奏”,立“儿童节奏”
英国数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道:“所谓教育的节奏,我指的是一个为每一个有教育经验的人所熟悉,并在实际中要用的原则。这个原则其实就是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需要找到适合幼儿成长的节奏。
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他们需要在与物体互动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成人有充足的阅历、经验以及相对完善的思维能力,因此,成人和幼儿在同样的情境中面临同样的问题时,成人的节奏往往快于幼儿的节奏。幼儿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应该顺应幼儿的成长节奏,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创设基于幼儿节奏的课程,我们应做到: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有安全感——让课程符合他们自身的发展节奏;让幼儿有成就感——让他们的想法和探究成果有机会得到展现;让幼儿有合作性——与同伴之间有互动、合作、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因此,我们强调基于儿童视角,尊重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和需求,带领幼儿去认识、发现、探索世界,让幼儿有多重尝试、多元选择的机会,能充分进行感知和体验。
六、
破“繁复低效”,立“精简高效”
虞永平教授指出:“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根基,环境的状态会影响幼儿学习的状态,一个精心创设的环境可以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能为儿童提供满足个体需求和兴趣的不同材料与活动。”因此,在环境布置上,我们要防止繁复低效,如墙面布置琳琅满目,区域材料堆积如山,虽然看上去丰富多彩,却脱离了幼儿的兴趣,无法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要能够符合儿童视角,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需求,可以与幼儿产生互动。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一是当班级变更教室时,要对原教室的遗留环境布局进行“审议”。新教室现有的环境布局符合本班幼儿开展活动的需求吗?在原班级环境中,幼儿有哪些探索过程及探索成果需要继续在新教室呈现?如何呈现?对新教室环境进行“审议”和必要的调整,是为了让环境更加贴近本班幼儿的发展需要。二是在与幼儿共同探索的过程中不断“重构”班级环境。在环境布置中,要立足儿童视角,在环境内容的呈现上,要以体现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需求为主,以幼儿参与为主;在环境材料的选择上,要能与幼儿产生互动。区域环境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环境的布置同样要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同时还要考虑到区域材料的提供要有针对性,切忌为了“看上去”丰富而无目的地“堆砌”材料。
课程优化的过程是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激烈的研讨与碰撞,通过多元化的实践,不断地研究儿童、研究资源,在有“破”有“立”的过程中感受发现儿童、遇见资源、完善自我的喜悦。优化后的课程更加适宜幼儿的发展,实现了“从幼儿出发再回归幼儿”的初衷。
-
本文为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 《基于儿童视角的“幸福课程”的优化研究》(批准号 L/2018/1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原创声明
本文刊登于《好家长·幼教新天地》2020年第12期,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注明出处。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芽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