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推荐
第二十期
一、游戏推荐
游戏一:花式滚球
游戏材料:棍子(可自制纸棍)、球(可自制纸球)、木头积木、纸箱
游戏玩法(一):
用纸箱或是篮筐做球门,把球用棍子赶进球门。为了增加趣味性,可以制造一些反差,比如球很大,但棍子很小,苍蝇拍也可以是工具哦,两两PK,看谁进的球多。
游戏玩法(二):
在地上用纸贴了适合球大小的拱桥,也可以把普通的球玩出新花样来。
游戏玩法(三):
在地面上用积木连接的方式自制各种形状的“轨道”,通过用木棍赶球的方式,让球在“轨道”内滚动,直至终点。
游戏建议:
球是一种开放性的玩具,玩法不固定,经常和孩子玩球类游戏,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视听知觉注意力,还可以锻炼手部肌肉控制,提高手眼协调性,增强孩子的快速反应能力。
1.铺设球的滚动“轨道”时,宽窄可有变化,既增加趣味性,又能提高挑战性。
2.铺轨道、搭拱桥、做球门等均可交由孩子自己完成,并根据游戏需要自己调整,小年龄的幼儿家长可先示范或合作,但要鼓励幼儿从模仿开始,尝试独立完成场景布置。
游戏二: 百变磁力片
游戏材料:磁力片、白纸、笔
游戏玩法(一):图形认知
家长先将图形散放,指其中一块向幼儿提问:“这是什么形状?”
家长再将图形搭成立体形状,提问幼儿:“这是什么形状?”
家长说其中一种图形,幼儿指出(或拿起来);
家长藏起其中一种图形,请幼儿说出少了哪一种形状;
角色可以交换。
游戏玩法(二):图形组合
家长用两两组合的方式形成玩法一中认识过的图形,如用4个正方形组成1个大的正方形,用2个正方形组成1个长方形,用2个三角形组成1个菱形,请幼儿辨认,玩法同上。
家长藏起每个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请幼儿寻找并补充完整
游戏玩法三:轮廓拼图
家长先用磁力片拼出一个造型,然后用笔沿着边缘画出轮廓,让孩子试试看,用磁力片如何拼出图中的图形来,有时候拼法不止一种哦。
游戏建议:
磁力片是多数家中都有的玩具,能从二维变成三维,也能从三维展开到二维,所以不仅仅是只能按照图纸搭建的玩具,不固定的玩法,是培养孩子观察力与创造力的好工具哦!
1.图形的组合与分割方式还有许多,不仅限于文本中所举的例子,和孩子一起尝试更多方式吧!
2.所例举的几种玩法,均可以改变提问者与回答者的角色,幼儿可以成为出题人,如幼儿拼搭描画轮廓,家长来拼。也许家长还不一定是孩子的对手哦。
3.家长也可用小任务的方式进行该游戏,如事先画好几幅难度不同的轮廓图(同一图形至少提供两幅),供幼儿第二日独立拼摆,并保留作品。大年龄的幼儿,家长可增加记录表,请幼儿完成任务后,将摆法画下来。
二、绘本推荐
《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
这是一首孩子献给妈妈的赞歌,是孩子们童年的记忆中永远的爱,它将温暖孩子一辈子,所以,这个世界上有一件事永远不会改变,那就是——最喜欢、最喜欢的就是妈妈!这应该也是最温馨的母亲节礼物吧!
三、影片推荐
动画片《悬崖上的金鱼姬》,片长101分钟
【荐片理由】
这部宫崎峻的动画,色彩明亮、调子活泼,里面那个喜欢吃火腿的波妞小鱼真是我看过最可爱的美人鱼啦。电影没有深沉的人性思考,只是真挚地描述出了一个充满童真的世界,是献给孩子们光影童年。
【观影地址】
四、疫情知识
珍视生活的价值,保障幼儿有规律的作息。
在疫情严峻期间,所有人都足不出户,疫情的防护可能打乱了孩子们相对稳定规律的生活作息。因此规律的生活作息,能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重新适应幼儿园生活,回归到正常有序的生活中。开学前,家长可以在家中帮助孩子调整作息安排(如早睡早起、按时午睡、适度运动、规律饮食等),为适应开学生活做准备。开学后,根据不同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支持,当发现孩子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用安慰代替埋怨,给予理解并耐心引导。
关注能力的获得,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疫情后的防护依然重要,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自然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例如鼓励幼儿勤洗手,尤其是在打喷嚏、咳嗽、进食前后以及上洗手间之后;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卫生的保持、监督和维护中来。让每一位幼儿理解,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就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保障身体不受侵害的重要方式,形成受益终身的健康生活方式。
建立成长的自信,学习管理自我做生活的主人。
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成人的照料和幼儿的自我成长同在,必须取得平衡。面对疫情,教师既要保障幼儿生活空间的安全卫生及教育教学的正常展开,也要帮助幼儿了解如何防护自己,引导幼儿懂得识别自己的身体变化,表达自己的需求,如口渴了主动喝水、出汗了自觉更换衣物、身体不适主动向成人寻求帮助……建立成长的自信,学会管理自我,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所有令人羡慕的生活,是用常年的自律换来。珍视生活,需要我们珍视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价值,注重其观念及行为的养成,疫情之下,更是需要我们内心镇定、积极面对。让我们拥抱生活,坚信一切会好起来,孩子也终将强大,收获美好生活的回馈!
广西师范大学 侯莉敏
来源/出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公众号)
● END ●

请关注公众号,发送"解锁码"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