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孩子们最开心的民间游戏时间啦,今天我们玩了个新游戏——“堆馒头”。
孩子们一边嘴里念着“堆,堆,堆馒头,堆出一个大馒头”,一边伸出右手的大拇指,其余四指抓握着下一个小朋友的大拇指。你一只手,我一只手,轮流交替往上叠,说说笑笑,好不热闹~哇,“馒头”慢慢堆高啦!
“孩子们,馒头还能再堆高一点吗?”
非非大声地回应道:“我还可以再加一只手。”话音刚落,她便往上伸出她的左手,抓握住最上面的大拇指。
一起游戏的同伴看到了,也将他们的左手一个接一个地往上抓握,“馒头”真的变得越来越高了~
“堆馒头”可真不简单,孩子们发现:“馒头”堆得越来越高,可是小手往上举也够不到了;“馒头”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哗啦”一下全垮啦~
孩子们面临的挑战:“馒头”怎么堆得更高?怎样让堆高的“馒头”不垮掉?
“堆馒头”游戏不仅考验着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还激发了孩子们对“垒高”的兴趣。
那不如来一场“叠高高”比赛吧,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垒高”的秘密:“垒高”材料的特征;“垒高”的技能。
小任务
教室里有这么多材料,哪些材料适合叠高高呢?用什么样的材料会叠得最高呢?
孩子们,快去找一找,试一试,比一比吧~
找材料
水彩笔
软胶积木
雪花片
小积木
磁力片
立体拼图
比一比:
为什么立体拼图获胜?
非非:我的太软了,立不起来,会倒。
三种材料的高度不相上下。这下,立体拼图组紧张了。
可是,立体拼图积木材料已经用完了,这可怎么办呢?臻臻扭头一看,发现柜子上有木制喇叭,于是选取了一个,将其立在了最上面的积木上,哇,高度又增加了,超过了雪花片和水管。第一名的仍然是立体拼图组!
水彩笔PK立体积木
言言自主运用在“堆馒头”游戏中获得的抓握衔接处的经验,将其双手握两只水彩笔的衔接处。
言言拿着衔接好的水彩笔,与第一名比较,可是还是太短了。
言言寻求帮助:“老师,怎么才能变高啊?”
“你可以找其他小朋友帮助你呀,就像玩‘堆馒头’游戏时那样,一起合作,继续往上加水彩笔。”
可是言言转身就走开,在座位上独自研究着水彩笔,没有找小朋友合作。
甜甜虽然第一次挑战失败,可是她并没有放弃,继续增加高度。
甜甜:“我的高,我赢了!”
活动区“叠高高”比赛,刺激着孩子们多角度感受到了材料的特征,发现“垒高”的秘密:软体的材料不适合叠高高;组合材料可以增加高度。
可是同伴之间没有协作,选择的材料仅限于自己常玩的玩具。因此,孩子们还可以尝试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叠高高比赛“,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知适合“叠高高”材料的特征及垒高技巧。
孩子们在小花园里玩着“躲猫猫”的游戏,一棵大树下有许多的鹅卵石,这可是一个探索叠高高的好材料。
小任务
哪些鹅卵石适合叠高高?怎样叠放鹅卵石能够放得平稳?
SPORTS
孩子们行动了起来,不经思索地拾起身旁的鹅卵石,一块块往上叠,可是最多叠到第四块就会倒塌,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孩子们只是随手拿起手中的鹅卵石进行叠放,并没有思考什么样的鹅卵石适合叠高。
我便以平行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我蹲在妍妍的旁边,开始叠鹅卵石,叠得比孩子们的都高。
妍妍大喊了一声:“好高哇!”好几个孩子们被吸引了过来。
我放慢动作,故意在一堆鹅卵石里面选来选去:“你们认为我应该选择一块什么样的鹅卵石放上去才不会倒呢?”
文文:小的。
思思:大的。
夏夏:好看的。
原原:白色的。
……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着,我再次把问题聚焦:“小眼睛仔细看,我之前选用的鹅卵石都有什么样的共同点,你们发现了吗?”
孩子们仔细观察着,可是并没有回答。
“老师将一块石头放在这两块石头上面,你们猜一猜石头会从哪一个滑下来?”
旭旭指了指椭圆形的石头,边比划边说道:“圆形的石头平平的,三角形尖尖的,石头会从尖尖的滑下来。”
果然,石头一放上去,就从尖尖的鹅卵石滑落了下来。
“你们看老师叠的鹅卵石和文文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甜甜:“你用的石头都是平平的。”
原原:“你用的石头中间是一样大的,最上面的要小一点。他的用的石头有的小有的大。”
孩子们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叠鹅卵石不仅需要选择表面平整的鹅卵石,还需要注意叠鹅卵石大小的选择,下面摆放的鹅卵石要大些,上面的要小些。
收获了新的经验,孩子们开始了新一轮鹅卵石叠高高的比拼。最终,原原以8块鹅卵石的高度取得了胜利,成为了鹅卵石叠高大王。
小彩蛋
妍妍将两块鹅卵石平行摆放在了第三层,增加了第三层的接触面积。
可是这只是妍妍灵机一动,无意识地摆放。
探索鹅卵石叠高高,对于小班的孩子而言有难度,所以教师需要适时介入。教师以平行游戏者的身份,帮助孩子聚焦问题,引导孩子对比观察,并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鹅卵石叠高高”
新技能:选择外形平整的鹅卵石,从大往小依次往上叠放鹅卵石。
教室门口的泡沫积木,孩子们通常用来摆造型、搭桥、铺路……可是这次玩泡沫积木的时候,有好几个小朋友自发地运用“活动区叠高高”和“鹅卵石叠高高”的经验,玩起了“泡沫积木叠高高”。
孩子们将不同形状的泡沫积木平放,并从大到小依次往上垒高。积木越来越高,孩子们的双手已经没有办法再往上加了。
小任务
泡沫积木现在已经到最高的位置了,想办法继续把泡沫积木垒得更高。
孩子们望着垒高的泡沫积木,没有想出新的办法来。
于是,我又开始了行动~
在垒高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妍妍在叠鹅卵石无意识使用到的增加接触面积的垒高技能。于是在垒高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将两个半圆或者两个三角星积木拼在一起。
积木越来越高,远远超过了老师的身高,引起了孩子们的欢呼~
“老师垒高的积木和你们垒高的积木有什么什么不同呢?”
妍妍:“老师的比我们的高。”
诚诚:“我们一层只有一个积木,老师有两个。”
非非:“老师的比我们稳,不用用手扶住。”
通过对比观察,孩子们发现了将小的积木组合,可以拼成一个大的积木,增加层级之间的接触面积,更有利于增加其稳定性。
“哎呀,这下老师也放不上去积木了,这可怎么办呢?”
言言走到旁边,拿了一个积木,将它放在地面,站了上去,嘴里说着:“老师,你站在上面,这样你就高了,就能往上继续放积木了。”
哇, 这可真是好技能,借助工具,增加自己的高度,这样就可以继续往上增加积木。
孩子们赶紧给我找了两块积木,放在我的两只脚下。
“哎呀,我还是放不上去,怎么办?”
诚诚在旁边指着我踩在脚下的积木说:“继续增加。”说干就干,把两个积木重叠在一起,我站上去,这下顺利地把积木放上去了,积木变得越来越高了,孩子们开心地欢呼着~
又收获了新技能,开始了新的尝试,孩子们相互配合着:有的搬积木,有的指挥摆在哪里,有的站在积木上操作……
孩子们自发地利用泡木积木叠高高,一方面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垒高”十分感兴趣,另一方面也检验着孩子们将前期所汲取的垒高经验转化为外显行为。
教师以平行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故意使用孩子之前无意使用的垒高技巧——组合材料,增加接触面积。通过对比观察,引起孩子的关注,将最初无意识行为转化为孩子的垒高技巧。同时,教师将叠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抛给孩子,引发其思考,发现垒高的另一个技巧:借助辅助工具,增加自身的高度。
当孩子们自己再次使用新技能尝试积木叠高高时,开始相互配合,相互合作。
“活动区叠高高”、“鹅卵石叠高高”、“泡沫积木叠高高”采取的是孩子们自主探索模式,教师以问题引导者、平行游戏者、模仿示范者的身份介入其中,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对比观察、总结经验。可是,孩子们关于“叠高高”的经验是零散的。
小任务
调动已有的动手操作经验和对比观察经验,共同梳理叠高高的材料特征及技巧。
“我们之前用到的材料哪些是适合叠高高的?”
宇宇:“小积木。”
祺祺:“泡沫积木。”
妍妍:“鹅卵石。”
臻臻:“立体拼图。”
原原:“磁力片。”
“哪些材料是不适合叠高高的,为什么?”
甜甜:“雪花片不适合,要插很多,我力气太小了。”
非非:“软体积木不可以,它是软的,会倒。”
昊昊:“水管玩具立不住,必须要用手扶住。”
言言:“水彩笔也不行,要很多人帮忙,也要用手握住。”
“适合叠高高的材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旭旭:”不是软的,是硬硬的,不会倒。”
诚诚:“是平平的,没有鼓起来的。”
“我们怎么做能够让物品叠得越来越高?”
原原:“下面放大的,上面放小的。”
昊昊:“把小的拼在一起,变大。”
宸宸:“搬椅子,我们站在椅子上面。”
诚诚:“用高一点的东西来叠高高。”
通过现场材料的对比以及孩子们前期叠高高照片对比,共同梳理出适合叠高高材料的特点:硬的、具有一个的厚度或高度、表面是平的、能立起来的;叠高高的技巧:材料从大到小依次叠放,下面的材料要大,上面的材料要小;可以将材料组合,增加接触面积;可以找辅助工具,增加自身的高度。
既然孩子们都知道叠高高的秘密了,那就来一场真正地叠高高比赛吧!
小任务
寻找适合叠高高的材料,并运用“垒高”技巧,将自己寻找的材料“垒高”。
孩子们找到了蒲团、铃鼓、磁力片、小积木、塑料桶、七巧板、立体平土积木、塑料环,当然还有泡沫积木啦~
比赛开始,孩子们行动起来啦~
与第一次诚诚在活动区的磁力片叠高高不一样,原原利用磁力片的磁性,将磁力片竖立,增加其高度。
“你怎么想到将磁力片竖立起来叠高高呢?”
“竖起来的磁力片要高一些,这样就可以少用一点磁力片了。”
珺珺在叠放完塑料环之后,发现自己的高度并不是特别高,还想继续增加材料。看了看周围的材料,珺珺把铃鼓搬来,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往上叠放。
“为什么,你会选择继续往上增加铃鼓?”
“因为他们都是圆形的,它的这一面是平的。”
相比于第一次无意识地组合材料增加高度,这次在选择材料时孩子们考虑了形状、材料的平面度。
宸宸和言言两人合作,用泡沫积木叠高高。下面用大的积木,再用小积木组合增加增加接触面积,按照从大到小的形状依次往上叠放小积木。
在叠高高大讲堂上,孩子们已经获得了关于“垒高”的经验。那么叠高高终极PK比赛其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将已内化的经验转化为外显的行为。孩子们的行为已经证明他们收获了叠高高的技巧,变成了一个个叠高高的高手。
孩子们都成为了“叠高高”的高手了,那你们能解决我们玩“堆馒头”游戏时面临的挑战吗?“馒头”怎样才能堆得更高?堆高的“馒头”不垮掉呢?
小任务
将“馒头”堆得更高,不让“馒头”垮掉。
想要把馒头越堆越高,孩子们自然想到了叠高高的技巧之一:借助辅助工具,增加自己的高度。原原站在椅子上,增加自己的高度,这样就能够继续往上增加“馒头”啦!
这一组小朋友玩的时候,没有悬空玩儿,而是把手立在了桌子上,一个接一个地往上“堆馒头”。
“你们为什么要把手放在桌子上?”
旭旭回应道:“上面的手越来越多,我力气不够,靠着桌子能久一点。我们玩叠高高的时候,东西都是放在桌子上或者是地上,所以我们的手也要找个地方放着。”
最下面的手靠着桌子,有了支撑,的确更省力,而且这样堆的馒头比悬空堆的馒头更不容易垮掉。
这一组正在想办法增加高度,旭旭走过来蹲下,手往下让诚诚的手握住他的大拇指。
“为什么你要让诚诚捏住你的大拇指呢?”
旭旭:“下面是空着的,也可以继续增加手啊,这样‘馒头’也是增高了的呀。”
反过来,增加下面的长度也是可以的哟,这可真是个好办法。
再次玩起“堆馒头”游戏,孩子们相互协作,主动运用“叠高高比赛”中收获的经验,共同解决问题。
“叠高高”项目课程虽然结束了,可是孩子们对“叠高高”仍充满兴趣,他们继续探索着“鹅卵石叠高高”、“积木叠高高”……
本次项目活动最重要的不是幼儿收获的垒高的秘诀,而是在探索中感受到“垒高”的乐趣,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有意识地思考问题,通过对比观察、动手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实施自己的行动。
“叠高高”项目活动运用的材料都是孩子们自己寻找或者教师偶然发现的材料。教师应该考虑叠高高更多的可能性,提供不同特性的材料,让孩子们在不断地尝试中,更多元地感知材料对垒高的影响,探索不同材料的垒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