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块赫马拉田……这块肥沃的可耕田,面积足有200亩。从前,这里是一片荒芜地,遍地沟沟坎坎的粘质土。拖拉机手伊万·赫马拉在这里工作了许多年,栽种了防护林,每年运来上万吨肥沃的淤泥,把坑坑洼洼填平了。很少有人相信这块地能治理好,但这位勇敢的人懂得这里干活不是一年、两年、三年。他一干就是20年。终于把这块地变成了肥田。于是,大家都称这块地赫马拉田。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即便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行业都处于浮躁之中,教育依然是最应该沉下心来去做的事情。
作为幼儿园教学管理人员,需要通过深入学习、主动思考和积极反思,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策略,以便更好地支持幼儿发展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2017年11月21日-23日,宝安幼教集团围绕“如何支持幼儿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主题,组织开展了集团教学管理人员培训。
讲师队伍
时萍副教授:现任香港耀华国际教育机构楚珩教育研究所学术顾问,耀华培训中心校长。
林大春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硕士(音乐教育方向),现长居新西兰从事音乐教育工作。
陶慧敏:河南大学学前教育学士,现任耀华培训中心课程主任。
张丹丹: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士,现任耀华国际教育机构楚珩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本次培训以专家讲座、小组研讨、实践指导三种形式相结合,分别从“观察和认识儿童”“如何开展幼儿活动”“如何结合手册进行教育评价”三个方向,进行探讨和深入解读,帮助教师在认识儿童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调整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向,进而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培训伊始,时萍老师从顶层设计的视角向老师们介绍“PCK”的核心概念和特点,并从幼教角度进行解读,P(方法)就是师幼互动方式、C(内容)为各领域核心经验、K(教育对象)为认识儿童。时老师强调一位专业的教师心中要有一张图,即认识儿童、熟悉教育内容、掌握教学方法,PCK的构建可为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建立一个全面、有架构的成长方向和园本培训思路。
一、 了解幼儿,是搞好教学的第一步
幼儿园课程各领域中的核心经验,是教师较难把握的内容,有些老师对各个领域是否可教、如何教也产生了怀疑。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各领域核心概念理解不够透彻:幼儿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各年龄段的幼儿需要哪些关键经验?如何基于幼儿的学习路径,帮助幼儿获得核心经验?
分析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时萍老师引导教师们思考,结合《指南》、参考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标准,以语言、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为例,帮助教师们辨析和界定什么是核心概念、核心经验?如何更好地把握幼儿的核心经验?时老师表示,我们的教育对象——“幼儿”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只有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才能开展下一步的教学活动。
观察幼儿和了解幼儿的核心经验同样重要。陶慧敏老师从“为什么要对幼儿进行观察”“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如何记录观察内容”“怎样分析幼儿的行为”“下一步采取怎样的支持策略”五个方面进行解读,帮助教师梳理如何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方式。她强调教师在评价幼儿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积极地看待幼儿的每一点进步。
2.对幼儿的分析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
3.对幼儿做分析评价时,要整体地看待,而且要在具体情境中分析。
二、 适合幼儿的教学才是好教学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指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是适合幼儿的教育?孩子们不应该被关在教室里,等待着被知识和技能驯化,而应该最大限度地去感知他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时萍老师向大家介绍一种适合幼儿学习的教学法——专题研习教学法,即能够最大限度地关注幼儿内在的兴趣,支持他们将学习和经验相联系,发展幼儿的高阶思维。同时,时老师重点引导老师们就“教师专题研习过程中遇到的成功与失败经历”开展了深度讨论,经过小组讨论之后,总结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聚焦各组在专题研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让老师们逐渐理清下一步专题研习的方向。
陶老师以“学习故事”这种让幼儿、教师、家长自然走到一起的评价方式为例,围绕什么是学习故事、怎么样写学习故事、学习故事有何作用,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一种既能评价儿童又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专家们的专业见解,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大家拨云见日,思路明晰,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只有如此,我们才不至于随波逐流、迷失方向。
三、 教学实践合适的打开方式
纵观园所的内涵式发展,必然涉及幼儿园教育质量和幼儿发展的评价,本次培训以《深圳市优质特色示范幼儿园创建指导手册》为抓手,聚焦学习环境和音乐活动两个专题内容进行小组反思研讨。
利用工具反思教学实践
运用《手册》进行半日教学实践观察,并且通过小组研讨-现场反馈的形式,进一步促进教师们对《手册》学习环境的理解与掌握。
研讨现场,时老师与老师们共同探讨手册中学习环境这一部分的内容,老师们结合自身实际经历及半日活动中的所思所想,重新思考手册中的条目背后隐藏的含义,如“私密空间”“多元文化”“角色区的材料投放”“教师同伴身份”等方面展开讨论并做出总结:
1.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2.理解私密空间的重要性,教师应允许幼儿自创私密空间。
3.应投放开放性材料、自然物,不建议投放过多仿真材料。
4.对于多元文化的接纳,应更多引导幼儿接触中国传统文化。
5.教师应先观察,在幼儿需要时,再适时介入。
如何上好一节音乐课?
林大春老师和音乐组的老师们共同观摩了由集团六幼(建安新村幼儿园)展示的小班音乐游戏《我和笨笨捉迷藏》、中班节奏活动《南美》、大班综合音乐活动《小熊干活》三个的年龄段的音乐活动。
研讨现场,林老师与执教老师面对面、近距离地沟通交流。聚焦音乐活动常见的问题,林老师发表了独特的见解,强调音乐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重要性。首先,它应该是清晰、具体、可操作的小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其次,它应该是可测量的、可评价的。除此之外,还应注意调整教学结构,要在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幼儿自由地表达音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前教育不仅仅局限在三年中,应放眼幼儿的终身发展。教育像鞋子,帮助幼儿更好地走上人生的道路。教育者,无论教师还是父母,就像是给幼儿造鞋的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
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不管是集体教学活动还是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都应回归幼儿本身,以幼儿作为一切教育的起点。只有在认识幼儿,读懂幼儿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够设计出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素材:陈小荣
编辑:陈静珊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市宝安区兴华幼儿园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