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我们更容易获取防疫与医疗信息,却也让一些贩卖焦虑的文章更容易进入视野。负面文章容易引起“灾难性思维”,这种灾难化思维会造成过度焦虑感,令我们失去对局势的合理认知。
灾难化思维通常包含“如果……怎么办”的字眼。比如“如果疫情失控怎么办?”“如果我感染上病毒怎么办?”“如果身边的人都感染了怎么办?”
如何扭转灾难化思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
一是识别扭曲思维,把担忧的问题转换成肯定陈述。比如把“如果疫情失控怎么办?”换成“我担心疫情有失控的可能性。”
二是质疑扭曲观点的正确性。试着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担忧的事发生的可能性有多高?以前出现疫情时,有过失控吗?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的每日资讯中,正面信息多于负面,我们需要根据事实,判定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
三是用符合现实的想法取代扭曲的观点。这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客观地评估现实情况,并且在能力范围内合理应对。
心理学家曾经做了一个经典的棉花糖实验,给一群4岁孩子一块棉花糖,告诉他们可以选择直接吃掉,也可以选择跟这块棉花糖共处一室,忍耐15分钟,最后就可以吃两块棉花糖。有的孩子受不了诱惑,直接吃掉棉花糖,也有的孩子可以控制冲动,等15分钟。研究发现,等待时间越长的孩子,他们十四年之后的学业成绩表现越好。“延迟满足”这种心理能力是两组孩子表现差异的关键所在,推迟满足感虽然需要当下容纳对诱惑的渴望,却能带给我们丰厚的回报。
现在我们面临的就是一次棉花糖实验的挑战。在疫情发生时,很多朋友已买好了外出旅行与回乡团聚的车票,这就像棉花糖实验中作为“诱惑”的一块棉花糖,不妨让我们把眼光放长远,选择推迟满足感,就有可能得到“两块棉花糖”,获得额外的奖励:大大降低被感染的风险,获得拥有健康身体的长远回报,有机会与家人朋友享受长久的幸福。
来源 | 中国科协科普中国 教育部微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