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
-如何做好幼儿心理防护-
“爸爸妈妈,我想出去玩!”
“爸爸妈妈,为什么我们不能出去玩?”
“为什么外面的叔叔阿姨都戴口罩呢?”
在这个特殊时期,
小朋友们坚持在家有一段时间了,
想必每天都有好多小问号吧。
如何向幼儿解释这次疫情,
正确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
保障小朋友们身心健康地度过延期开学的时光,
教师、家长都在积极努力着,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
能够对家长和小朋友们
防止或消除不良心理有所助益。
一、游戏调适:宣泄、补偿与自愈
● 游戏具有宣泄功能,能帮助幼儿“玩”出内心的问题和焦虑。
● 重复性的游戏情节,是幼儿获得补偿性满足的心理药方。
幼儿通过游戏中重复性的行为和动作,来掌握和应对创伤性事件。幼儿玩游戏的目的是“追求快乐”,但并不代表所有游戏都有快乐的体验,最近有不少表现新型冠状病毒的游戏情节出现在网络上:幼儿重复性地画“病毒”画像、“打斗病毒”、“搭建医院”、“治疗戴口罩的病人”……在这些游戏中,幼儿重复现实生活中给他带来较大影响的病毒事件,发泄着他们对身边疫情的焦虑、茫然等不愉快情绪,在重复性地主宰游戏情节发展的过程中,补偿了现实生活中的被动和无助,获得主动、愉悦的体验。
作为家长和教师,要关注、容纳并理解幼儿重复性的游戏行为,经常陪孩子玩扮演角色的游戏,关注孩子扮演“医生”、“教师”“家长”等主动发起动作的角色,听从孩子游戏中的安排,让孩子体验并满足“我能”的自主感,获得情绪上的补偿,建立自信与自尊。
● 尊重、关爱的环境,使幼儿拥有自我治愈的能力。
家庭通过建立积极的、相互尊重的家庭亲子关系,利用“特别游戏时间”,家长充满爱心地定期陪孩子游戏,能达到幼儿心理自我调适、自我自愈的目的。具体做法是:在亲子都精力旺盛时,告诉孩子你可以陪她玩20分钟,在这段自由的时间里,玩什么怎么玩在哪里玩都由孩子决定。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家长在游戏中只需要跟随孩子,倾听孩子的需求和焦虑,以平等的关系地回应孩子的想法、行为和情感,相信孩子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也可以陪孩子一起玩设计好的游戏,帮助孩子体验放松身心、缓解焦虑的过程。
二、幼儿心理防护指引
● 用儿童化的语言向孩子解释疫情
幼儿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对于居家防疫,不能只是简单地提出要求、命令,甚至吓唬孩子。必须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才能减少孩子的困惑以及由此带来的情绪波动。
● 用游戏的方式教给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
最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就是做游戏。疫情防控期间,家长如果能运用一些游戏课程的理念和方法,就可以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会自我保护。比如家长运用角色扮演,让孩子担任家庭健康小卫士,监督家人的卫生和疫情防护行为。
孩子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如果把要求变成了游戏内容,并且赋予孩子监督和管理大人的权力,他们会更容易认同,记得更牢、执行得更好。
● 用适当的方法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
首先,要耐心倾听并接受孩子的感受。因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所以不开心的时候才总是用哭闹来表达。家长可以协助他们说出内心感受,而不是评价或者指责,才能帮助孩子放松和冷静下来。这个时候讲道理,他们才听得进去。
其次,父母要给孩子做好榜样。父母生活规律,泰然处之,无形中也教会了孩子应对危机的正确态度和方法。疫情期间,家长是孩子的榜样,也是最好的老师。
最后,合理作息,尽可能陪伴孩子。好好利用亲子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如亲子阅读、科学小实验、亲子小游戏等,做到高质量陪伴。
●游戏一:挤果汁
意图:
放松肌肉有助于减少焦虑, 安定情绪。
玩法:
闭眼捏拳:想象双手各握了一个草莓,用力捏,想象果汁流出手心。抖动双手:用劲把手中残余的“皮、渣”甩掉,放松手部肌肉。
提示:
父母陪孩子玩耍,一起感受手掌和手臂放松时的舒服状态,可以用彩泥来代替水果哟!
● 游戏二:懒猫醒了
意图:
体验手臂和肩膀、背部肌肉放松带来的轻松感,安定情绪。
玩法:
睡醒伸个懒腰:手臂伸展、高举过头、肩部拉扯、双手空中画圆后迅速回到身体两边,体验紧张与放松的感觉,感受身体放松的舒适感,可以每天睡醒时进行这个游戏哟!
● 游戏三:躲猫猫。
意图:
体验躲藏与重新找回自信的惊奇,形成新的自我力量,并重新建立安全感。
玩法:
父母闭眼数数:从1数到10。听到开始数数,要求孩子迅速躲藏起来。睁眼找人:数到数字10时,开始找躲藏的孩子。
提示:
依幼儿兴趣重复进行,让幼儿在紧张的躲藏中,控制自我,体验被找到的开心和自豪。
文案来源: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邱学青教授文章《游戏调适:宣泄、补偿与自愈》。
扫码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