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规则教育要注重体验和实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其核心内容就是,让幼儿在理解体验中主动建构规则,在成长中生成并内化规则,为幼儿的社会化打下基础。诚然,幼儿园规则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幼儿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规范性行为,而规则意识的形成是规则行为表现的前提条件。因此,幼儿园规则教育就是要幼儿在理解、内化规则的基础上遵守规则。
当前幼儿园规则教育的思考
从现在我国幼儿园规则的价值定位看,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发展,过度关注规则对孩子的约束,忽略了幼儿的交往、道德及自主性的发展;重灌输轻效率,规则的生成与实施带有权威性。教师往往一味地以语言的形式提出规则。忽略了幼儿的话语权与参与权;从规则教育的效果看,教师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太调皮了,真难管!为什么我说了那么多遍,要求了那么多次.孩子就是不听呢?”究其原因是教师的观念问题,对幼儿的潜能缺乏了解和信任,规则教育中没有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没有遵循“由内而外”的原则,以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必须通过教师施加外部强制性力量才能实现。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自然习惯了说教,要求幼儿做,而不是引导幼儿去主动思考、体验、实践,激发他们内在的社会性发展。
在新理念指导下优化幼儿园的规则教育
皮亚杰关于幼儿规则与幼儿道德的理论指出。幼儿在将规则纳入主体认识结构中时,必须先形成“规则意识”,即将规则内化。也就是只有幼儿从内心认同了规则,形成了相应的规则意识,才能真正地主动地执行规则。
社会学习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幼儿规则行为的形成是条件性回避反应习得的结果。幼儿由于过去违反规则而有了消极的情绪体验,于是,他们将焦虑不安的消极情绪与违反规则相联系,为了避免再次体验到消极的情感,即使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幼儿也会遵守规则。
基于以上的理念支撑,我们是这样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的。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在体验中形成制订规则。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一定的生活情境,以引导为手段,激发幼儿产生规则的愿望。在此基础上,以尊重为原则,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的生成和要求的合理性。以“要求幼儿排队喝水”为例,“按秩序排队”是教师常常挂在嘴边的要求,但现实生活中,幼儿因不会排队而和同伴发生冲突的现象屡屡发生:水被撞洒了、湿了衣服了、没有先接到水等等。此时,教师可及时引导幼儿思考:大家怎样才能又快又安全地喝到水。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让幼儿理解、体验和实践:如何排队以及怎样叫“有秩序的排队”,教学效果会明显好得多。当然,这种行为的练习不能只是一次两次,而需要坚持。
由于规则是幼儿自己制订的.活动中他们能主动认同规则,并通过相互监督,心甘情愿地遵守规则。当幼儿成为制订规则的主人时.执行规则的自觉性就增强了,同伴间的监督、提醒比教师一遍遍强调规则的效果要明显得多。
2.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各种规则。爱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富有情趣的游戏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充分利用各种游戏,在愉快的体验中帮助幼儿了解规则、巩固规则。如在“娃娃家”中,幼儿扮演年龄、身份不同的角色,在有情景的社会性游戏中,模仿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行动.体验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实践着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幼儿在反复的游戏中了解与人相处的规则、礼仪,并逐渐会把社会的规则要求变成自己的主动行为,进而迁移到生活中去。
3.体验后果,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及行为。“自然后果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幼儿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它是指当幼儿有过失行为时.成人不是去人为限制幼儿的自由,而是用过失产生的后果约束幼儿的自由,从而使幼儿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的方法。如游戏中犯规被罚停游戏一次,为了能继续参加游戏,幼儿再次游戏时便能较好地遵守游戏规则。实践证明,这是用来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它能帮助孩子内化规则,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4.主题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与培养文明小公民相结合。将规则意识的培养,渗透于五大领域的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我们要精心设计方案,借助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为幼儿直观、形象、生动地介绍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让幼儿明白遵守规则是文明的表现,是受欢迎的,不遵守规则是不文明的表现。如在“车”的主题中,幼儿通过观看视频“公共汽车”,了解文明乘车会得到人们的赞许,不文明乘车会不受欢迎,甚至会影响到乘车的安全而受到谴责。由此将这一经验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平时,遵守规则好的幼儿会被大家评为“文明小明星”,从而进一步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行为。
总之,幼儿规则意识的提高、规则行为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首先要把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放在首位,让幼儿在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中获得教育和发展;其次,在充分了解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制订适合他们能力和兴趣特点的规则要求,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抓住教学活动和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持续不断地为幼儿提供体验、实践的机会,使这些规则要求在他们身上固定下来,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便不用借助记忆,能很容易、很自然地发挥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