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我只想安静地做教育,不想当个打杂的。”小编在多地教研的时候常常听到这样的言论。每每听到这样的表达,总是会愣一下,不自觉抬头观察说话的人。
那是一群看起来年轻又不太年轻的老师们。我觉得我和他们年龄相仿,我又觉得他们似乎更为疲倦,他们站在人群里,让我想到了古往今来一个个满怀抱负却又无力施展的落寞文人,而他们的那些话语,让我心里堵了许久。
后面,我逐个联系他们,询问他们是否可以谈谈为什么这样说,在他们一言一语谨慎又热切的倾诉中,我发觉抱怨不是他们的本意,恰恰相反,他们是在寻求教育环境的改变、渴望教育氛围的改善。
他们说:“希望教育环境能够更加纯净,教育能够更加纯粹!”他们希望幼儿园可以少一些杂事,或者多一些来做资料、收集资料的人,让老师能够静下心来和孩子在一起……真诚恳切的言语和碎碎念被记录下来,就有了这篇文章。
【为更好地讲述他们的故事,我将以第一人称呈现我所听到的一些幼儿园教师的心声】
我想安静地做教育,不想当个打杂的
01/
我的一线教育现状
?关键词一:做资料、做资料、做资料
一堆的资料更多的只是为了给上级检查的人员查阅,对我自己而言,除了浪费时间、增加负担,鲜有帮助,往往是应付完检查之后看都不会多看一眼。
做资料完全属于被动操作,听到有资料要补,有资料要整理,有资料要上传,就怪烦的,毕竟对自己基本无意义,但又不得不做,因为要检查,检查是不可以不通过的,要做好充分的资料备查,真是无奈至极。
我知道,只要教育系统顶层人员思路架构不改变、不能体恤“民情”,我们就依然要做着这样那样对自身没有帮助的事情:“这两天有个检查了,把相关资料整理一下备查”“这一块的资料你整理下”“没交的老师,赶紧上交”……
?关键词二:教研、教研、教研
“教学改革”——理论家的狂欢,教师的噩梦!一堆人坐在一起看似很正经地在讨论什么大事——教育的事、研究的事、与发展孩子和提升教师素养有关的事,但漫长的讨论结束后,依旧没有定论、没有改变、没有效果,更谈不上发展、谈不上提升,如此,看似很高级、很有必要的教研,只是霸占了教师中午做班级事务的时间。
效果甚微,还不得缺席,毕竟规章制度在,大家都得遵守服从。最后人是在了,很多人的心早就不在了。
建议:教研小小范围内进行,自由地、轻松愉悦地畅谈。教研建议一对一、一对三小范围进行,或者实现真正的自由参与,真正有需要的教师在空余之际是会来的。真的需要全体人员参与的教研,希望一定是意义重大的,有提升的才好,不然真的是很浪费大家的时间。希望每一位教研管理人员都能看到一线教师的需要,不是一定要在你的引导下才会发展的,他们有学习能力,他们也是主动的学习者。常说放手才会促进幼儿主动有个性地在自己的水平上逐步发展,教师亦是如此。
?关键词三:观摩、观摩、观摩
观摩,走进别人的班级,夸一夸提一提建议,这是每个进班观摩教师都会做的一件事。这个带头的一定是某个教研人员或者某个小领导,带着老师们来观摩学习。打着“学习”的旗帜,审查班级幼儿、环境、教师等。迫切希望看见班级优秀的常态化管理流程。被审查时一切正常倒也还好,若有点小毛病,非常容易被上升到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备课的层面,等待教师的就是冷言相对,“笑面相迎”。
其实每一个班级教师听了这样寒心的话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舒服、不服气,也都一致不乐意领导的到来。你用你坐在办公室前面的理论来看待我一天的工作,然后对我下定论,你说班级教师能服气、班级能变得更好?你用理论看实际,实际往往不尽人意,很多时候理论就是和实际不相符合的。还有很多的整改措施与实际是不符的,是不符合一日生活的正常流程的,一但有点小变动,就根本无法实施。
建议:教研员们真切地和教师沟通班级的情况,询问教师有无需求和困惑,真诚地告诉教师我会尽我所能地帮助你。良好的教研常态应该是:我欢迎你的到来,因为你来,我的班级总是能变得更好一点,我也会充满能量。因为听了你的发言 ,我有了新的思考,我又有了能量。教研是给教师赋能的,不是仅给教师增加压力的。
?关键词四:比赛、比赛、比赛
大大小小的评比,数不胜数,机会多的背后是压力大!每学期的每项比赛,真的都磨练人,也真的能够很大程度地提升教师的水平,作为参赛教师是何其荣幸的一件好事儿呀!有利则有弊,如:赛课。这个比赛是需要一线教师花费很多精力思考、花费很长时间准备的。作为带班教师,时间从哪里来?自然,教师是只能在下班后再熬出来的,带班期间当然也会时不时去准备一下比赛内容,心不在焉的。这样的状态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直至比赛结束。也就意味着,教师做不到、也不会全身心地关注班级的孩子。为此,只要有相关比赛,孩子就基本就管不上,管不好,只要过得去就行。
建议:每学期封顶一两项比赛,时间控制在两星期左右既能稍做准备也能速战速决,不打持久战,耗人心力。其次,在带班教师参加比赛的一段时间内支持班级教师脱离班级,认真准备,由其他教师认领班级认真开展一日活动。细细想来,真的每一次比赛的背后牺牲最多的其实是孩子,无法正常开展一日活动,教师会失去很多和孩子好好相处的时光,最后牺牲的也是大量的夜间休息时间。“我昨晚1点才睡,好困”“我扛不住了,2点睡着了”……
02/
我的一天
1
22:30-6:30
22:30睡觉,6:30起床,睡眠时长8小时。但事实是经常要到11:30之后才睡觉的。
2
7:30-17:30
7:30上班,17:30下班,工作时长10小时。工作内容带好孩子。做个人的“作业”、思考问题等多数事情只能放在下班后。(当然也有部分教师边带娃边挤出时间做事情)
3
17:30-22:30
17:30——22:30。除去日常的上下班通勤、做饭吃饭洗碗、扫地整理、洗漱2小时的时间,平均每天会有3个小时的时间是用来继续干工作相关的事情的(我目前没有孩子),不敢想象有了孩子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日常下班后的工作内容:
● 对第二天活动进行备课,准备相关素材;思考今天幼儿出现的异常现象以及改进策略;
● 做好家长工作。如:及时反馈今天幼儿的伤痛,回复班级家长的信息,为开展家长会做全面准备工作等;
● 思考家长配合事项;
● 书写个人作业,每月两篇的游戏观察案例;
● 思考项目活动的相关内容,绘制思维导图、规划行径路线、设想活动高潮、思考活动资源等;
● 准备新主题的周计划、主题说明、区域计划等;
● 书写每月的前中后审议及有图区域;
● 公众号文案的撰写及照片的整理;
● 论文的撰写;课题的撰写;
● 准备公开课的教案、素材。
● 挑选支持幼儿开展活动的教学材料并购买;
● 催购买物品的电子发票,收集后将电子发票与付款截图拼图后第二天打印;
● 撰写培训总结;
● 各种活动内容的策划;
● 思考班级奖励机制的规则。
● 幼儿照片的筛选用于记录幼儿成长;
……
那些带娃背后的杂事::
● 配合拍摄各类宣传视频;
● 以提升教师素养为噱头疯狂做资料、补资料;
● 各种防诈骗、防溺水短信、链接频繁发送家长群;
● 各种社区调查表链接的完成接龙;
● 提醒家长观看教师发送的相关教育视频链接并拍照上传存档;
● 各种奇怪的表格迎检、备查;
● 检查督促家长完成安全教育平台课程的学习、短信提醒的观看;
● 接龙各种各样的报名,向上汇报人数。重要报名还需核对信息,不可漏报,需电话联系家长引导家长完成报名;
● 各种户外材料的统计,班级材料的统计;
● 各种App下载截图;
● 各种公众号的关注,投票;
● 改造功能教室,楼道环境;
……
建议:专人进入群聊,专人发送各种链接,做好各项排查、统计、接龙,提醒等杂事。
03/
我理想中纯粹的幼儿教育
重中之重,我理想中纯粹的幼儿教育应该是教师主动参与幼儿的生活、游戏,发现幼儿,研究幼儿,把所有的时间用在幼儿身上,全身心地投入,看见、发现、思考幼儿的行为语言。
我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由的、深度的思考,自主自愿地进行各种探索研究,愉悦自然地书写记录,只需要一本本子,一根笔。
而不是各种分门别类的表格,硬性的规定。不是什么重要,什么要发展,就交什么资料,就考核什么,就评比什么。这像极了多年前的教育,体育很重要,就把体育拿来考试;音乐很重要,就把音乐拿来考试;德育很重要,就把品德拿来考试。似乎所有快乐愉悦的事情都变得沉重。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记录下来、都要存档的。
我希望有朝一日,教育能更纯粹,真正为了孩子:能够不再总霸占一线教师的时间;能够不再总站在理论的角度为了提升教师所谓的能力,去过度霸占他们的时间;能够给足一线教师时间,让他们陪伴孩子、看见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
04/
写在最后:教师不是超人
教师不是超人,教师也需要被关爱、保护、支持和理解。唯有教师得到保护支持,孩子才会更好地得到支持。教师都不快乐,把快乐给孩子,这未免虚假了些。
成为美好,才能成就美好。幸福感是不会作假的,只有教师自己真正感觉到幸福了,才会把幸福传递给孩子。如果一个老师被琐事所累,那她的疲惫和失意同样也会传递给孩子,即使孩子并不能完全察言观色,但是那些低沉的情绪还是会悄悄给孩子的幸福感打个折扣。
活动报名中:
“自然教育+”教师培训班报名进行中……
第一期“自然教育+”教师研学班圆满结班,好评如潮,这离不开教育人对专业发展的不断追求,离不开自然教育理念的正确引导。“自然教育+”教师研学班,给参加的园长和老师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助力他们回归生命的本质,让他们可以像孩子一样去亲近自然,去体验自然生活,在暮色升起散去中重新思考自然教育的真谛是什么,获得自然教育课程建设的启示。
有意义的事情要不怕开始,要一直去做,第二期“自然教育+”教师研学班招募现已开启,期待与您相见!
报名及咨询优师教研
活动时间:11.26-11.30
报名参加活动:
请提前填写活动报名表(添加张老师微信:18969975320后获取),并发至邮箱2278205872@qq.com。报名详情,可点击下方链接获得:
活动报名表:
更多信息,可联系张老师(同上)获得。
投稿邮箱:2229789553@qq.com
联系优师教研18969975216(微信同手机号)
如果你在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有自己的见解、好的案例,可以向序哲教育公众号投稿,也可以加微信群共同探讨。
成为美好,才能成就美好!
序哲教育一直在您身边!
扫码添加王老师微信,加入序哲教育交流群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序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