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一直在帮幼儿园梳理校园文化顶层设计和课程架构,我发现了一些常见的问题:
1、思维同质化。大家的思考点、课程路径和方法都很相像,有新意的比较少。
2、为了创新而创新。比如取个标新立异的名字,比如论文题目套用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范式:xx视域下的xx课程研究与实践——以xx为例。或者用英文缩写或者用拼音谐音,而内容却比较空洞或拼凑感比较强。
3、缺少高度和深度。高度指的是有理论体系支撑,系统化结构化。比如花草园和南京鹤琴幼儿园的课程活动,很多幼儿园都在做,那区别在哪里?深度指的是课程落地的方式方法,比如有些幼儿园做生态环保课程,做到垃圾分类和旧物改造,就没有了,浅尝即止。
自然教育,我的观点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传统理解上的自然教育,多借用大自然,种植养殖,有较好的户外场地和自然环境,也包括森林幼儿园,自然学校等。第二类是思想上的自然教育,比如卢梭的爱弥儿,用自然的方法和理念去教育孩子。第三类是生态环保,强调人和自然、和社会、和自我的和谐关系,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幼儿园。每一类都可以做得很深,这三类也可以打通融合来做。
目前的幼儿园课程体系,我认为有两个大方向可以深入和持续的去做,永远不会过时,也不会遇到天花板。一类是自然教育,一类是未来教育。而这两者又可以打通融合起来做。未来教育我们一般的理解就是买很多高科技的教具和软件,其实这是很片面的理解。
朱永新写过一本书《未来学校》,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去看看。他走遍全世界寻找未来学校,学校里面的并不是我们理解的高科技,而是采用创新教学方法和理念,以培养未来社会人为目标的学校。
比如美国的深泉学院,号称全世界最难考的大学,学院每年招收13名学生,学制两年,学费和生活费全免。在与世隔绝的沙漠深处,学生一边放牧,一边进行超强度的学术训练,学校一切运营管理(包括教授聘请、校长任免)也由学生表决自治。两年学制结束后,学生会获得副学士学位。大部分毕业生转入哈佛、耶鲁、康奈尔等常青藤名校继续大三学业,约有三分之二拿到学士学位,更有二分之一获得博士学位。
大家有没有发现,深泉学院的教学方式理念上和我们传统教育的耕读文化很相似,大道趋同,所以教育部提出要加强孩子的劳动教育是有深厚的教育意义的。
浙江省80%以上的乡镇幼儿园园本课程都是从广义的自然教育作为切入口,包括传统文化、种植养殖、田野乡野、森林幼儿园、绿色环保、非遗文化、民间游戏、劳动教育、德育、在地特色资源等等,但大部分幼儿园在做了两三年以后,就遇到了瓶颈,发现做不下去了,该想的该挖掘的都挖了,实在想不出新的点子了。
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缺少顶层设计,缺少系统化和结构化,常常以手段当目的,手段很容易用尽,比如我们常见的阅读特色、美术特色、体育特色等等,都是以手段为代名词的。第二个是缺少思考和学习,缺少开阔的眼界,和课程方法的厚度,某种意义上,公办幼儿园形成了一个相对的圈子,一样的体系一样的专家,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借鉴,逐步趋同。
另外一个外在原因,是我们的一部分大学教育,和我们幼儿园的课程开展实践有脱节,有些专家只负责提理念,而不用负责理念的落地和开展,留给幼儿园自己去摸索和领悟,这就造成了很多幼儿园的困惑,或者是错误的理解。
面对上述的现状,我们希望通过一些研学活动,能对幼儿园有所帮助。不仅仅是理念和顶层的提升,关键还要能让老师们理解和实际落地。
今年暑假遇见了柴南南老师和正谊学堂,一个理想主义者聚集的自然教育理想国,这个设想就有了眉目。我一直相信,只要做的事是符合大道的,是正向的,即使开始比较困难,也会越走越顺畅。我也很喜欢朴门永续设计的一个理念:小而慢,就像孩子的成长一样,一口吃不成胖子,一点点来,一步步来。
(这期研学活动的内容和老师的相关介绍可点击下文链接)
这次研学活动很圆满,能感觉到每个人发自内心的受到触动和启发,并且迫不及待地希望回到幼儿园去实践和落地。
经历之后才会明白,“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一日生活皆课程”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开展自然教育+教师研学班,并且会进一步开展深度的某专项自然教育研学课程,敬请关注公众号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