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质量评估,对话内涵发展
“中国特色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学术年会
教
研
活
动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现代化的支撑。11月12—13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举办了“中国特色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学术年会。年会邀请教育评价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与实践者,围绕落实《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推动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进行了精彩的观点分享和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
教师在经过两天对年会的线上学习后,有什么思考?关于“中国特色学前教育质量”的实践与落实,我们是如何理解的,本文将带你走进教研现场,聆听我们的声音。
共学 ?主旨报告回顾
年会主旨报告+第一论坛
《评估指南》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质量进入了追求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围绕以评促建的核心原则,幼儿园应当通过建立常态化的自我评估机制,着力关注教育的过程质量。梳理通过为何评、评什么、怎么评、谁来评四个方面抓住质量评估的内涵与核心要素。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评估指南》中的评估指标与要点,不仅为我们的教育评价与反思锚定了方向,更是为我们描绘了面向未来、有质量学前教育的美好样态。
《评估指南》不是要我们工具化地对标使用,而是要对背后的深刻含义和导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思考。在理解《评估指南》的基础上,坚定育人方向和育才初心,关注每一个与儿童相处的生活中的当下,支持儿童的有意义学习,实现教育的温度与品质。
评估指标与要点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追求的美好教育的轮廓
年会第四论坛
通过对基于课程的教师专业发展、科学理论与社会文化结合的发展模式及教师专业成长下的幼儿园质量提升实践经验三个内容的学习梳理,报告分析了教师教育发展模式及影响因素,重视幼儿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及个体能动性形成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让教师成为幼教创新的推动者。
通过点、线与面的不同视角,报告提示我们注意用科学理论与社会文化结合的发展模式。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注重老师的情感需要和主观感受,让老师把教学当作一个“事业”而不是“工作”。
“三人行”课程下的教师队伍建设
年会第五论坛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颁发,引航我们教师共同关注并且思考如何去践行追求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在《评估指南》中,特别强调的是要关注教育的过程性质量,也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对如何跟儿童开展更加积极、有效的、适宜的师幼互动做更深度的思考。通过观察-分析-评价-支持的梳理与学习,让我们明确了要利用教师的专业敏感性,理解幼儿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支持每一位幼儿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教师想要进一步全面、客观地分析出儿童的发展状况及需要,需要具有一套完备的儿童发展知识体系,熟悉儿童在各领域、能力上的发展规律及典型表现。在不断的反思与自我评估的过程中,我们正确判断自己的教育行为,正面看待自己的教育行为,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改变。聚焦幼儿发展,在过程中不断计划和调整课程,不断丰富具体方法,激发开展自我评价的内驱力,逐步成为“反思型实践者”。
共思 ?指南引领方向
当我们带着对教育的热爱、对儿童的珍视再读《评估指南》,老师们寻找着《评估指南》中最打动自己,体现教育温度、指向学前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的词句。再读和领会《评估指南》的过程,也是再一次坚定教育信念和自我审思的过程。
以上哪一条,最触动屏幕前的你呢?
共长·教育实践展望
关于学术年会中的“中国特色”、“专业成长”、“儿童观察”,我们围绕三个不同维度的话题,在分论坛中进行了讨论。我们期待能从教育事件中的真实情绪体验出发,借助感性的力量,通过回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沉浸其中、最具有创造力、最具有心流体验的时刻,从中建构积极的儿童形象和教师形象。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坚持正确教育方向与幼儿一日生活、游戏等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密不可分。评价是决策的依据,而课程评价的最终指向也就是幼儿的全面发展,即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特色”的教育质量评价,应当明晰教育对于“中国特色”的需要不是统一刻板的标准,而是一种理念和文化的浸润,一种精神和品德的传承。
在关于质量评估中国特色的讨论和审思中,我们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分享中再次坚定了做“新时代四有好教师”的理想信念、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场。《评估指南》中的基本原则第一条,指向坚持正确的办园方向。培养什么人,是我们要思考的核心问题,也是完成立德树人使命,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但是,孩子们的品德启蒙不是大道理讲来的,是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幼儿的游戏和生活中,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庄严的升旗仪式、教师胸前神圣的党徽、童趣的科技儿童节、父母身上的航天精神,当我们对孩子的生活保有专业敏感性,教育的契机也就自然生长于我们与幼儿的共同生活中。
教育是一种情感实践,有情感的教育才有温度。
第二分论坛的老师从“教师专业发展和《评估指南》”这一主题出发,珍视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价值和感受,倾听教师的声音,开展了mini版的《教师专业创造力行为特征及支持性环境研究》。聚焦教师专业创造力进行教育生活中的“心流”状态访谈,从教师教育生活的最优体验中,结合菱形日志文本,分析教师专业创造力表现的内在结构及支持性环境结构,找到影响教师专业觉醒及自我实现的着力点和杠杆,并进行靶向作用和实践,以此赋能教师专业觉醒和成长。她们认为教师处于教育生活的“心流”状态的结构和条件有:
1.专业能力与当前教育情景相互追逐,共同促进;
2.教师自觉发展意识,内生性成长;
3.宽松的氛围、赋权和时间空间的支持;
4.幼儿对教师的回馈、滋养和师幼共同成长;
5.教育中求真求实,追根探底的精神等。
老师们以mini版的研究创新性地呈现论坛结果,用实际行动展示寻常时刻积极思考的可能性,以及将普通的时刻变为不普通的专业创造力。值得我们珍视的是,每位教师都有这样的权力,在日常生活中看见意义时刻。帮助教师追溯自己专业创造力的“心流”状态,即自己在教育中最美的模样,并带着这种感觉和自我形象,找准方向,继续在外部挑战和专业成长的追逐中开启教育的最优体验。
为自己创设更多专业创造力的心流体验
记住自己在教育中最美的样子和感受
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教育过程的质量,师幼互动作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教育性交往,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实现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就需要我们老师成为一名眼中有孩子、心中有情怀的教育者。不断反思和实践教育思考,从情感支持、班级管理、教育支持这三大领域,创设积极的情感氛围→关注幼儿整体发展→尊重个体差异→解读内在需求→延伸教育支持。
有效的师幼互动并不是盲目追随,而是教师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对幼儿本身的主体性提升和脚手架的拓展。因此,教师要善于看见儿童、能够同频儿童,在思维的来往传递中发生有意义的互动。具体来说是:
1.深化关系策略:建立和深化师幼关系,搭建良好的师幼互动基础;
2.创设支持性学习环境,促进师幼互动向深层次发展;
3.语言推动策略:善于运用教师语言,用问题推动幼儿的学习;
4.梳理分类经验,将零散经验进行提升、链接。
儿童是自主的建构者,教师是儿童建构的促进者,教师应该成为儿童世界里观察、记录、解读幼儿学习和发展过程的专家,在每一次与幼儿的交流中,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确保精神、心灵和想法都“到场”。在此基础上进行积极回应和有效共鸣,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支持、鼓励与创新。
我们从事的是一份兼具情感性、智慧性和专业性的事业。一个个真实灵动的教育瞬间,是教师与幼儿在共同生活、共同思考、共同对话和共同成长中对生命价值的实现,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内涵与质量。《评估指南》既为我们的自我评估指明了方向,也坚定了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回归教育本真,做有品质、有温度教育的定力。希望在我们都能在专业自觉中,用心参与每个当下,在教育的创造中感受心流的存在。通过不断的自我提升与突破,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找到自己的教育之“道”、教育之“法”,实现与见证中国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内涵发展。
图文编辑|韩雪
文字供稿|谢鹏琪 帅青 各班教师
审核|白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