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42个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及解析分享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42个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及解析分享-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42个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分享



【案例一】
一个14个月大的孩子被成人抱着是,着急地往柜子的方向挣扎,嘴里叫“ta、ta(音)。成人先给他拿出奶糕粉,他有摇头又摆手,说:”xi、xi“。成人于是给他拿糖罐,问:”是这个吗?“他用力喊:”xi、xi“。成人拿一块糖放在他嘴里,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分析案例中的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1)此案例反映出儿童言语发展中掌握语法的什么特点?
(2)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答案】案例中的儿童言语发展处于单词句阶段,特点是表达不够清晰明确,语音不够清晰。必须辅以表情和动作。教师和家长不能笑话儿童,应教孩子正确的发音和完整的语句。

【案例二】
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总是用手做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意的笑容。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
(3)根据该特点,教师应如何有针对性地教学?
【答案】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教师应大量使用直观教具和丰富的体态语言组织教学活动,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案例三】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为,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答案】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其主要的心理特点是(1)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2)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做法。
学前儿童心里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这里涉及几个重要概念,即关键期、转折期、危机期、最近发展区等。
1.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
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征的形成,或者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这个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例如,有人认为0~2岁时亲子依恋关键期;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8个月是分别大小、多少的关键期;1~3岁是口语学习关键期;三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0~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3~8岁是学习外国语言的关键期;10岁以前是动作技能掌握的关键年龄……错过某个时期,儿童在某一方面发展的效果就会查些。
2.转折期与危机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往往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也可能出现儿童和成人关系的突然恶化。
在发展的某些特定年龄,儿童的心理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由于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者出现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所以,也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你,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但“危机”却不是必然出现的。“危机”往往是由于儿童心理发展迅速而导致的心理发展上的不适应。
3.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有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维果斯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儿童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学前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前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学前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一般低于他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水平。


【案例四】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叫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请分析此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1)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记忆的因素有: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主体的关系;幼儿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所参加的数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2)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等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案例五】
5岁的小强在幼儿园经常为了抢夺玩具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对小朋友拳打脚踢等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其他人都躲着他,很不受小朋友欢迎。请你分析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答案】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大致有:(1)父母的惩罚;(2)榜样,攻击性的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3)强化,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就等于强化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另外,同学之间也会学会攻击性行为;(4)挫折,研究认为,一个受挫折的孩子很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对于小强的攻击性行为,应认真查找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案例六】
儿童在2~3岁的时候经常说“我的”,开始不许人家的东西动他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逐渐会用“我”这个次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请你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案】(1)儿童会说“我”这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特征。
(2)1岁前的儿童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不能把主题通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时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当儿童学会正确使用“我”这个词时,可以说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了。

【案例七】
小一班的毛毛从幼儿园回家一直噘着小嘴,一副可怜的样子。妈妈一问才知道,今天幼儿园小朋友画画比赛,很多小朋友都得了五角星,可毛毛没有。毛毛越说越委屈,“哇”地一声哭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毛毛的心理,并为毛毛妈妈提供教育孩子的建议。
 参考答案:
1.这是毛毛在幼儿园受挫后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正常表现。说明毛毛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
2.挫折最容易损伤孩子的自信,但也可以增强孩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
4.以过多的赞美和无条件地接受的方式来提高孩子自尊的做法是错误的;孩子自尊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真实的成就为基础。

【案例八】
琳琳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楚楚动人,但是个性内向,各方面能力都很弱。一次,班里开展“好朋友”主题活动,琳琳的“朋友树”上挂着许多好朋友的名字,老师问琳琳,你的好朋友是谁?琳琳说是明明,可明明却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又说嘟嘟是她的好朋友,嘟嘟又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一连说了几个小朋友的名字,小朋友都否定了。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教养方式;身体吸引力;行为特征;认知能力;教师的影响。
2.同伴关系的功能: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帮助发展自我的功能;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

【案例九】
强强对妈妈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他独自在洗衣机中洗自己的一双袜子,并且要把手伸到洗衣机里去操作,他说大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也要这样做。妈妈告诉他小孩子是不可以去弄洗衣机的,这样很危险的。强强不愿意听,偏要去弄,妈妈只得拔掉了洗衣机的电源插头。强强折腾了半天,这边扳扳摸摸,那边敲敲打打,发现洗衣机没能转动起来,于是他大怒了,哭闹着:“我自己来”、“我要”。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性格特征表现为: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
作为家长要充分了解学前儿童在此阶段的性格特征,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多动,激发他的好奇心,对孩子冲动的不良行为要有耐心,并晓之以理。


【案例十】
常有家长问,“孩子都上大班了,可还是那么胆小。见什么怕什么。前几天带他去公园玩滑梯,他愣不敢上去,好不容易抱上去了,他又不敢往下滑,吓得哭起来。惹得周围人议论纷纷,我们做家长的挺不好意思的。可这孩子天生就胆小,又有什么办法呢?”   
试分析孩子胆小的原因。提出家庭教育中的措施。  
参考答案:
(1)分析原因:孩子胆小是常见的,并非天生的,也容易改正,关键是搞清楚孩子胆小的原因。
如父母溺爱,过度保护;父母斥责,过度刺激;孩子身体虚弱,缺乏信心;个性内向等。
(2)措施:
父母溺爱,过度保护而胆小的孩子,就需彻底消除对他的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
因自卑而胆小怕事的孩子,应多加鼓励、耐心帮助,避免斥责、嘲笑等消极刺激;
因体弱多病而缺乏信心的孩子应多锻炼身体,多参加户外活动,多交往,从而在身体和心理上适应环境,勇敢起来;
培养良好的个性,多参加同伴活动。

【案例十一】
每天睡觉前,倩倩必须把一条粉红色的毯子放在枕头边,她总是把脸贴在小毯子上才愿意入睡。如果哪天小毯子被妈妈洗了还没有干,倩倩就哭闹着不愿意睡觉。就这样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现在她连上幼儿园也要带着她的小毯子。为此,倩倩的妈妈有些迷惑不解,女儿为什么睡觉时就要盯着平常的一条小毯子呢?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列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这是一种明显的依恋行为的表现,是依恋情感的转移。
2.倩倩将小毯子看成是获取心理安全的替代物。  
3.儿童依恋的表现(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跟随等);  
4.依恋对行为的影响:对社会性、情感、认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需要认真对待。  
作为家长要关注孩子平时的行为表现,给予更多的关爱,包括生体上的触抚和语言、目光上的交流等,使孩子有更多的安全感。

【案例十二】
基尼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小女孩,她母亲双目失明,丧失了哺育孩子的基本能力;父亲讨厌她,虐待她。基尼自婴儿期起就几乎没听到过说话,更不用说有人教她说话了。除了哥哥匆匆地、沉默地给她送些食物外,可以说,基尼生活在一间完全隔离的小房间里。她严重营养不良,胳膊和退都不能伸直,不知道如何咀嚼,安静得令人害怕,没有明显的喜怒表情。基尼3岁被发现后,被送到了医院。最初几个月,基尼的智商得分只相当于1岁正常儿童。多方面的重视使她受到了特殊的精心照顾。尽管如此,直到13岁,都没有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不能进行最基本的语言交流。据调查分析,基尼的缺陷不是天生的。
根据以上案例,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小基尼的缺陷说明了什么?
2.小基尼在精心教育下,仍不能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这说明了什么的影响作用?
参考答案:
1.儿童心理的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先天基础。遗传一方面保证了人类性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为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提供了可能性。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提供了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性;特别是幼儿亲子关系对儿童一生的心理发展起基础和奠基作用,如果没有社会环境及教育的作用,儿童不可能形成成人的心理。
2.说明儿童各种心理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关键期是某种心理活动、机能在某个阶段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此时期适时对儿童进行正确教育,儿童心理发展很快;反之,则可能造成终生障碍。3岁前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基尼就失去了这一关键期培养,以后语言的发展就很难了。

【案例十三】
其其性子很急,每次拿小人书,都是拿一大叠,翻得很快,即使新书也很快看完,喜欢活动量大的活动,每次玩创造性游戏,总是玩打仗。他是全班扔沙包扔得最远的一个。
其其还爱逞能。有一次全班小朋友正在排队,他突然跑出队伍,用力拉住正在转动的转椅。
他上课时坐不住,随便站起来,或在椅子上乱动,常常发出叫声。即使老师对他有所示意,他仍然克制不住。对老师的提问常常没有听清楚就急着回答,因此常常答非所问。
根据材料描述请指出孩子的气质类型,并谈谈教育措施。
参考答案:
1.他偏于胆汁质。
2.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气质的问题,它有类型的差异,而没有好坏的区别。也就是说,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都存在着消极的一面。
3.对于发展中的学前儿童来说,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当在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4.对胆汁质的儿童应培养他的自制力,让他学会冷静、沉着和有耐心。

【案例十四】
她易于察觉别人不易察觉的事情。在实验中,两根铁丝本应是等长的,但实际上有极细微的差异。先后参加实验的10个同龄小朋友,只有她一个人注意到这个差异、她不喜欢说话,喜欢一个人玩。有时其他小朋友凑过来玩,她也不说话,只是厌烦地把他们推开,更不易于陌生人接触。
她情绪不易外露,收到表扬时,也没什么表示。在幼儿园里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可以毫无表情,但回家后对着妈妈哭。
她上课时很安静,总是一个姿势坐着。吃饭时,不管饭菜多么好,从不见她大口吃。
午睡时,她总是把衣服一件件叠好放在椅子上。如果椅子稍微歪一点,她要把它放正,还要看上几眼,然后才躺下。起床时,穿衣动作也很慢。
根据材料描述指出孩子的气质类型,并谈谈如何根据此类型气质进行教育。
参考答案
1.他偏于抑郁质的孩子。
2.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气质的问题,它有类型的差异,而没有好坏的区别。也就是说,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都存在着消极的一面。
3.对于发展中的学前儿童来说,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当在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4.对抑郁质的儿童,应注意发扬她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她的自信心等。

【案例十五】
2岁的红红很懂事,也很机灵。可是每次都不管她多高兴只要看到妈妈抱别的小朋友就一个劲地哭闹。红红妈妈为此感到非常苦恼。
5岁的琪琪一次在早操时故意绊倒一个小朋友的脚,被发现了还满脸无所谓,甚至有点幸灾乐祸。事后家长和教师仔细询问才知道,琪琪很不服老师表扬的那个小朋友做操好,故意让他当众出丑。
1.请分析红红和琪琪的心理。
2.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参考答案:
1.心理分析
红红和琪琪的这种行为都是嫉妒情感的表现。一方面表明幼儿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认识到主我与客我的关系,另一方面还表明自我控制能力上还不够强。这种早期情感的出现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有重要影响。
红红看到妈妈抱别人的孩子表现出哭闹,是告诉妈妈一个信息她需要妈妈的爱抚,这是对母亲抚爱的独占性的要求,自我意识越强这种占有欲越强,包括对物的占有上也是如此。
琪琪的行为表明,他已经有强烈的自尊感,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由于自己做操没有别人好,就施法绊倒别人使之当众出丑,从而来缓释自己心中的不平。
嫉妒心是每个人正常的情绪,但嫉妒心强的宝宝在社会交往中会带来不利影响,阻碍人际智能的发展。
嫉妒心强的宝宝往往会过分自信,甚至自大,在实际生活中更易于产生自卑,发展到用不正当手段去伤害别人。主要在于对自己和别人的认识过于偏激,在自我认知智能发展方面也会出现困难。
2.为此必须采取必要的教育措施:
(1)提高孩子自我认知能力。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发展宝宝的内省智能是克服嫉妒心理的基本途径之一。
(2)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移情就是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是宝宝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只有心理成熟才能自我排解嫉妒心理。
(3)将嫉妒转化为努力的动力。家长可以尝试将宝宝的嫉妒心转化为竞争意识。
(4)让宝宝参加竞赛型游戏。鼓励宝宝多参加一些竞赛型游戏,可以锻炼宝宝的心理调试机能。

【案例十六】
根据材料描述请指出孩子的气质类型,并谈谈研究儿童气质的教育意义
材料:  他性子很急,每次拿小人书,都是拿一大叠,翻得很快,即使新书也很快看完,喜欢活动量大的活动,每次玩创造性游戏,总是玩打仗。他是全班扔沙包扔得最远的一个。
他爱逞能。有一次全班小朋友正在排队,他突然跑出队伍,用力拉住正在转动的转椅。
他上课时坐不住,随便站起来,或在椅子上乱动,常常发出叫声。即使老师对他有所示意,他仍然克制不住。对老师的提问常常没有听清楚就急着回答,因此常常答非所问。
参考答案:
他偏于胆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气质的问题,它有类型的差异,而没有好坏的区别。也就是说,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都存在着消极的一面。
对于发展中的学前儿童来说,其周围的成人和教师,应当在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如对胆汁质的儿童应培养他的自制力,让他学会冷静、沉着和有耐心。

【案例十七】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

【案例十八】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案例十九】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
答1、无意注意为主:
1)——刺激物的特点  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  注意的选择性
2)利用:
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
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化。 
③ 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
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   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案例二十】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率的提高。

【案例二十一】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1)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2)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案例二十二】
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例: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1)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 
① 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2)原因:
①认知水平的限制;
②情绪的影响;
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案例中的幼儿因为喜欢听古典音乐,也很崇拜音乐家,所以夸张地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 这不是在说谎,而是因为希望能够见到自己喜欢的人物,混淆了假想与真实。 幼儿在想象中常常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某个成分,例如,画一个小孩放风筝,往往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甚至超出身体的长度.幼儿说话也喜欢夸张,例如:”我家花开得可大了,象桌子一样大”.结合以上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
答:1)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夸张,
2)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认知水平的限制,例如,幼儿在画一个小孩放风筝时,由于记忆中的形象较贫乏,对事物的特征掌握不完全,只感知到其中某些突出的特点,即用手放风筝,因此手就画得很长.
②情绪对想象的影响.自己喜欢的事物往往画得很大. 
③.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放风筝的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的原因也可能是受表现力的局限使画面与事实不符。

【案例二十三】
平平看到老师在倒水:老师把一个矮而宽的杯子里的水,倒入另一个高而窄的杯子中,平平就认为水变多了,因为水看起来“长”了。有一次,她想帮妈妈洗鞋子,就把鞋子放入盆中,用刷子刷起来,却没有放水和擦肥皂。请根据有关幼儿思维特点的原理,对此例作出分析。
答:1)这种现象表明了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并派生出片面性的特点。
2)他之所以回答前面的问题说水变多了,是因为他在解决问题中常常只是照顾到事物的一个维度(因为水看起来“长”了) ,而不能同时兼顾到两个维度,不能把握高矮与宽窄两个维度的相互联系。  (分析综合水平较低)
3)他想帮妈妈洗鞋子,就把鞋子放入盆中,用刷子刷起来,却没有放水和擦肥皂。这就是因为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幼儿思维的片面性常常使幼儿“好心办坏事”。

【案例二十四】
3-4岁儿童 拼图活动  画图画  边听故事边做动作 
 答:
1)说明3-4岁儿童思维的特点是直观行动思维,思维的特点是先做后想,边做边想。
2)案例中的儿童是拿到图形后,立即行动,先做后想, 通过自己的行动,创造出一定的具体形象,然后根据所看到的、直观感知的现象,回答问题,或作出调整,这是他的思维特点,即直观行动思维。

【案例二十五】
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例:佳佳今年4岁,是个非常听话的小女孩。可是有一天吃午饭时,由于心爱的小狗不见了,佳佳哭了很久。起初妈妈还耐心地劝她,可后来妈妈有些不耐烦了,就说:“你再哭,小狗就永远也不回来了!”佳佳一听,越哭越凶,使平时一向认为佳佳是个乖女孩的妈妈觉得无法理解了。}请根据这一案例分析幼儿理解的特点。
答:1)这一案例说明了幼儿理解的一个特点:儿童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常常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理解。
2)案例中的佳佳由于心爱的小狗不见了,而哭了很久。所以当妈妈耐心地劝她后并表示了不耐烦的说法后反而越哭越凶。这正是体现了儿童对对事物的理解的情绪性。
3)妈妈的不耐烦说法是没有考虑到佳佳对对事物的理解受失去小狗后的难过情绪影响,所以会觉得难以理解了。
      
【案例二十六】
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里有六个苹果,我们两个人分,两个人要一样多,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苹果”。但是他不会回答:”3+3等于几”这样的问题。家长感到很奇怪。在大人看来,前者属于除法题,后者是加法,为什么幼儿会回答前者而不会回答后者?请你分析一下原因。  
 答:1)这种现象表明了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
2)他不是通过算术公式来解决问题的,他之所以能回答前面的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在他心中形成了直观的形象,而后一个题目仅仅是抽象的公式。

【案例二十七】
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的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时,总是用手做出“卷”的动作,说到“大象把狼扔到河里去”,又用手做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议的笑容。
(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 
答:案例体现了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头脑中的具体形象和动作来思维。
(2)根据该特点,教师该如何有针对性的教学? 
答: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合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多采用具体形象的教具、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等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让儿童根据老师的语言描述作出相应的动作,一边做动作一遍思考想像,帮助儿童理解领会教学内容。

【案例二十八】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案例二十九】
强强是4岁幼儿,他喜欢自言自语。搭积木时,他边搭边说:“这块放在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就把它放在这里作门吧……”;搭完一个机器人后,他会兴奋地对着它说:“你不要乱动,等我下了命令后,你就去打仗!”请根据学前儿童言语功能发展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 试述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一、儿童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第一阶段:3岁前, 主要是请求、回答和提高;第二阶段:3-6岁,出现陈述、商量、指示和命令,对事物的评价等
二、儿童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 言语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l)学前儿童言语对其认识过程概括作用的具体表现; (2)学前儿童言语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调节作用的具体表现(心理的自我调节)
三、内部言语的发生发展:4岁以后,幼儿开始出现内部言语,内部言语:儿童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外部言语的内化,是思维过程的依靠,对心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幼儿内部言语的产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质变。
1、主要表现为出声的自言自语。(l)幼儿内部言语的具体表现;(2)幼儿自言自语的功能。
2、幼儿自言自语的形式:游戏言语/问题言语
简述幼儿自言自语的形式及其特点。
 应用: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幼儿内部言语的表现及其功能。
 应用: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引导和促进学前儿童言语功能发展 所用方法的适宜性。

【案例三十】
3岁的小明上床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妈妈一个劲地向他解释睡觉前不能吃糖的道理,小明就用高8度的嗓门哭起来,.妈妈生气地说: “再哭,我打你”,小明不但没有停止哭叫,反而情绪更加激动,干脆在床上打起了滚请你分析一下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
答: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有:
1.转移法。对于小明睡觉前想吃糖的不合理要求,可以通过转移他的注意力的方法,儿童的注意力是容易转移的;
2.冷却法。孩子情绪十分激动时,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方法,孩子自己慢慢地会停止哭叫。
3.消退法。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可以采用条件反射消退法。小明妈妈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无异于火上加油。使孩子的情绪更加激化。

【案例三十一】
幼儿玩开汽车的游戏时,往往陶醉于开汽车这个过程,他实际上不追求”汽车”真正地开动,请你用幼儿行动的目的与动机之间的关系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答:1)幼儿行动的动机往往是直接动机,动机与目的往往是一致的。尤其在游戏活动中,动机和目的的关系,是直接一致的关系。
2)在开汽车这一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动机是为了游戏,他要以他就不追求”汽车”真正地开动了。

例三十二
国外有媒体指出,中国的小孩越来越不会玩了。他们发现,中国的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穿着干干净净,不允许他们做那些可能会使衣服弄脏的游戏。同时,中国很多的年轻父母觉得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不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画画、英语、钢琴等。
请结合游戏对成长的作用分析这些父母的做法。
【参考答案】
儿童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1.游戏是满足儿童需要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
到了幼儿期,由于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的增强,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产生了渴望参加成人的某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但是幼儿年龄小,由于受到知识、经验、能力等的限制,不可能真正像成人一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也就是说,幼儿渴望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同从事这些活动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之间发生了矛盾,而游戏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的活动方式。
2.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促进其认知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
游戏中蕴涵着大量的学习。例如,儿童在搭积木、玩沙等建筑游戏中,能够认识各种建筑材料、各种物体的性质和特点,获得初步的物理经验,认识到只有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楼房”才能站稳。
游戏时,儿童的各种感官都要参加,从而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
游戏所表现的往往是幼儿经历过的事情,为了正确、确切地表现某些事物,幼儿必须有意识地回忆以往的知识经验。特别是在规则游戏中,幼儿必须有意识地去记住某些游戏规则,这就促进了有意记忆和有意注意的发展。
游戏并非是以往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幼儿在共同确定游戏主题、构思情节、制作“道具”等一系列活动中,总是在积极思考,不断解决问题,这样,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游戏以想象为前提,同时又不断增进想象的目的性,并促使它朝着创造想象的方向发展。
3.游戏有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
幼儿在游戏中总是以角色自居,力图像扮演的人物那样行动,要做到这一点,幼儿必须站在所扮演的人物的角度上,去想象其可能的行为。因此,在游戏中幼儿逐渐学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有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
4.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制力
由于游戏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比较容易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从而锻炼了幼儿的意志。马努依连科的实验发现:幼儿在游戏条件下(哨兵站岗)坚持站立不动的时间,远远超过仅仅按照成人的要求而站立的时间。
游戏是一种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儿童在游戏中可以随心所欲,他们的行为必须受游戏规则的约束。这种约束不是外加的,而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因此,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
因此,这些父母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例三十三
亮亮3岁了,妈妈给亮亮讲故事,可是亮亮一会说外面有小猫在叫,一会说要玩皮球~~~,总是不能专注地坐下去。结合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集中表现为: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幼儿无意注意有如下特点: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幼儿有兴趣和需要有密切联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由于大脑发育水平的限制,幼儿有意注意仅仅是初步发展,水平低、稳定性差,而且依赖于成人的组织和引导。
由于幼儿注意有以上特点,因此,在维持孩子的注意力方面,应注意选择符合幼儿兴趣特点的内容和活动方式。

【案例三十四】
小南今年5岁,已经上大班了。妈妈对他总是百依百顺,爸爸对他却非常粗暴。虽然家里的玩具很多,但在幼儿园里,小南看到别人玩什么,他就要什么。因此,经常和小朋友打架。一开始,幼儿园老师非常严厉地批评他,但他仍我行我素,久而久之,谁也不高兴去管他。妈妈开始为这事感到烦恼。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小南行为的特点及其成因。 
答:1)小南行为的特点:小南的社会性发展上的存在问题:任性、自我中心,自私(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抗诱惑力较差,(意志与行为特点)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自我意识特点)
2)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因素,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存在不一致问题,母亲的溺爱与父亲的粗暴 ,妈妈对他总是百依百顺,使其养成任性、自我中心的不良特点;抗诱惑力较差,(意志特点)爸爸对他却非常粗暴,导致其对老师的严厉批评也无所谓,教师也失去了耐心,父亲的严厉控制导致其情绪受压抑,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小南的性格特征:活泼好动是儿童天性,模仿性强,(学习性)。


【案例三十五】
小明的爸爸妈妈总是担心小明和外面的伙伴一起玩耍会削弱自己家庭教育的作用,因此禁止小明与伙伴们进行交往。渐渐地,爸爸妈妈发现小明越来越沉默,不懂得怎么与人交往,有的时候又非常任性。请从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的角度分析小明父母的做法。 
答:1)小明父母没有认识到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孩子自身对交往的主动性和交往的能力是影响儿童交往的重要因素。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学会交往。     
2)小明父母禁止小明与伙伴们进行交往,导致小明越来越沉默,不懂得怎么与人交往,有的时候又非常任性。说明小明自身对交往的主动性和交往的能力因为缺少交往实践而没有得到培养提高,孩子的同伴交往也已经受到了不良影响。小明可能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儿童(被排斥或受忽视)并进一步影响到小明的心理健康发展。

【案例三十六】
5岁的小强在幼儿园经常为了抢夺玩具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对小朋友有拳打脚踢等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其他人都躲着他,很不受小朋友欢迎。请你分析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答: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大致有:
1.父母的惩罚;
2.榜样。攻击性的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
3.强化。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另外,同学之间也会学会攻击性行为;
4.挫折。研究认为,一个受挫折的孩子很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对于小强的攻击性行为,应认真查找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案例三十七】
宝宝的爸爸妈妈都是大学教授。在宝宝4岁的时候,有人说,遗传了这么优秀的基因,宝宝以后一定也会非常优秀。也有人说,宝宝以后的发展关键还是看父母的教育,以及后天环境的影响,和遗传没有什么关系。听到这些说法,宝宝的爸爸妈妈私下里嘀咕,环境和遗传对于宝宝大约是一半对一半吧。 请根据所学理论简要评析这些观点。 
答:1)遗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的作用: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奠定儿童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2)要正确认识遗传的作用。(不否定/不夸大:遗传决定论)遗传在客观上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可以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案例三十八】
张老师教小朋友学古诗,她教孩子们学宋朝朱熹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张老师觉得诗中包含了很深的道理。结果,小朋友们不是东张西望,就是吵吵闹闹,不愿学习。 请用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的原理进行分析)  
答:1)、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主要是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主观因素包括: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心理状态等
2)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它表现为新的需要与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之间的矛盾。,它表现为新的需要与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之间的矛盾。儿童的心理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螺旋式上升,不断发展

【案例三十九】

琪琪和表姐小薇差半岁,同时上了幼儿园小班。由于小薇爸爸妈妈工作忙,不久她被送到了小镇上奶奶家。小镇幼儿园的老师非常强调知识学习,一年后,小薇已经能认许多字了,而琪琪却整天沉浸在游戏中,几乎不用学习,一个字也不认得。爸爸妈妈开始为此担心,怕幼儿园这样的教学会影响琪琪今后的学习。 你觉得琪琪父母的担心有必要吗?为什么?   

答:琪琪父母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对幼儿来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而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具体而言:

(1)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2)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3)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结合所学谈谈活动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的内部矛盾运动不是凭空产生的,矛盾的双方都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生相互作用的;
(二)不能忽视儿童心理的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考虑到儿童主观的能动性;
(三)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循环

【案例四十】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原则。
【答案】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性格。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案例四十一
小明在家里能说会道,想要干什么表达得一清二楚,还能把一家人指挥得团团转,甚至稍不顺心就大喊大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但一出家门,到了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人时,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不敢当众说话,见人直往爸妈身后躲,要是爸妈不在身旁,还会害怕得大哭…… 
分析小明的这种心理并提出教育措施。  
参考答案:
小明的这种表现就是俗话说的“窝里横”,大多发生在2-6岁的孩子身上。
原因:1.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和保护有关系;2.在外面感觉害怕,从心理学上说是典型的自我力量不足,由于缺乏外界的联系,在陌生环境就不知所措了。
措施:1.改变溺爱的教育方式,停止对孩子的过度保护;2.不要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宝宝进行比较;3.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4.有足够的耐心。

【案例四十二】
儿童在2、3岁的时候经常说”我的”,开始不让人家动他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逐渐会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请你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1)儿童会说”我”这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指征。
2)1岁前的儿童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不能把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当儿童学会正确使用我这个词时,可以说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了。

| 来源:网络,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删除

42个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及解析分享-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谢谢您的关注。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公众号,请长按上面的二维码添加关注,并请推荐给您的同事同学和朋友们。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普及科学保教的理念与方法。优师教研将为大家持续推送实用的教研资源。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42个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及解析分享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