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开放日如约而至,鲁甸县卯家湾第三幼儿园于2025年4月11日开展了一场温馨的亲子互动活动。家长们通过晨间运动、课堂观摩、膳食讲解及食堂参观,零距离感受孩子在园的学习与生活。园方详细介绍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科学食谱设计及教学理念,强调家园共育的重要性。陪餐环节让家长沉浸式体验幼儿用餐氛围,问卷调查则收集了宝贵意见。活动增进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理解与信任,为家园协同育人搭建了桥梁,共同守护幼儿健康成长。(160字)

路静学前名师工作室于2025年4月12日在迎宾幼儿园举办“幼儿数学领域学习与发展”专题讲座,特邀专家于梦圆老师主讲。活动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要求,通过“理论建构—游戏解码—区域优化”三维体系,助力教师精准把握幼儿数学教育策略。讲座采用递进式设计,从理论阐释到案例剖析与实操体验,系统解析幼儿数学学习规律与思维发展路径,提供差异化支持策略及区域活动优化指南,旨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园所保教质量,推动克拉玛依市幼儿园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指南》倡导通过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培养小班幼儿的科学兴趣与探究能力。活动中,教师以猜谜(谜底为金鱼)激发幼儿好奇心,通过观察金鱼身体结构(如背鳍、腮)引发惊叹,并借助多彩图片展示鹦鹉鱼、小丑鱼等鱼类特征,拓展认知。拼图环节锻炼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实现科学认知与实操能力同步发展。全文生动呈现了"做中学"理念在幼儿科学启蒙中的实践应用。(160字)

4月8日,甲东镇奎湖幼儿园中一班开展趣味数学公开课,庄大固老师以《少年英雄小哪吒》律动开场,通过掰手指、课件展示引导幼儿认识数字"5"。课堂创设"小熊生日会"情境,孩子们通过数蜡烛、水果巩固"5"的概念,并参与"按数取物"、积木拼搭等游戏。活动融合故事、操作与生活实践,最后布置家园共育任务延伸学习。评课环节肯定教学形式多样性,同时提出需进一步调动幼儿参与积极性。本次活动在游戏化教学中激发幼儿数学兴趣,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160字)

科学领域教学观摩活动以“探科学奥秘,展教学风采”为主题,围绕幼儿科学教育展开。教师们精心设计多元化教学方案,结合多媒体与实物教具,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探索科学奥秘。活动后通过反思研讨,从目标达成、师幼互动等维度优化教学策略,强调科学活动的严谨性与趣味性。保教处王闪老师肯定教师创新思维,指出科学教育的专业特性。本次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平台,提升了科学活动设计、组织与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未来教学注入新活力。(160字)

杭州绿城育华幼儿园托小班招生启动,面向2021年9月至2024年3月出生的幼儿。作为省一级幼儿园,18年托育经验提供半日托、亲子托、全日托等多元服务。八大优势包括:个性化月龄分班、双语沉浸教学、“品格+”课程体系(培养仁爱、责任等品质)、奥尔夫音乐等特色课程、专业师资团队、安全温馨环境及丰富家园互动。班级按年龄段划分,保育费3800-4200元/月。报名咨询:罗老师13757170567(微信同号),地址位于文二西路458号桂花城小区。详情可关注“绿城育华教育集团GYE”公众号。(160字)

2025年3月31日至4月8日,罗源县滨海第三实验幼儿园开展“一师一优课”教研活动,通过分层研讨、优课展示、多维评课等环节,构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活动前通过问卷调研教师专长与发展需求,组建分领域研讨小组进行说课、试教、调整;活动中涵盖演奏、韵律、科学、数学等多元教学展示;课后通过自评互评深化教学反思。该活动以研促教、以教促学,形成“展示-研讨-提升”的良性循环,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专业成长,展现了幼儿园“共研共进”的团队教研文化。

罗源县滨海实验幼儿园于2025年4月9日至11日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零距离体验孩子的校园生活。活动涵盖晨间户外运动、活力早操、趣味教学和自主游戏等环节,孩子们在攀爬、交通指挥等活动中展现勇气与协作,家长则通过观摩集体教学和游戏互动,见证孩子的成长与进步。活动结束后,家长们纷纷留言反馈,表达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与对幼儿园教育的肯定。这场家校共育之约不仅增进了家园沟通,更让家长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到教育的温度与力量。

初夏时节,洛布幼儿园大班孩子们以“准小学生”身份走进眉山冠城实验小学,开启沉浸式研学之旅。在老师引导下,孩子们参观了公寓楼、图书馆、科创室等场所,通过对比观察感受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宿舍叠被示范激发独立意识,大课间武术操体验点燃运动热情。趣味课堂上,数独积木、外教互动等生动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发现知识的乐趣。这场成长仪式不仅颁发纪念证书,更在孩子心中播下自信的种子,实现从幼儿园蝴蝶结到小学红领巾的美好衔接。(160字)

《成长的阶梯:一个幼儿园教师妈妈的美育陪伴手记》记录了徐亚红老师以母亲与教师的双重身份,陪伴儿子从涂鸦期到高中阶段的十五年美育实践。文章通过"抽象画""蚂蚁迷宫""数学涂鸦"等生动案例,展现孩子如何以美术为认知工具,将色彩、图像与学科知识创造性联结。作者在专业理论与育儿实践的交织中,反思标准化教育的局限,倡导尊重儿童独特的思维表达方式。当儿子最终用数字艺术融合文史哲学科时,印证了"教育是唤醒而非填充"的理念。这篇手记不仅是一位母亲的成长叙事,更为教育者提供了"以天赋为原点"的教养范式,揭示美育在儿童认知建构中的深层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