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为进一步密切广东“四名”工作室间的沟通与联系,2024年9月23、24日召开了广东省焦艳名园长工作室与广东省袁卫星名校长工作室联动交流活动。活动中,工作室成(学)员充分领略了专家和名师风釆,汲取了专家、名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为成(学)员深刻领会教育强国战略提供了现实实践蓝本,帮助从成(学)员思想和行动上进一步清晰了教育强国战略的内涵和要义。
成尚荣
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
成先生围绕《点亮生命之光,提高未来人才培养质量》主题分享了主旨报告。通过成先生的精彩授课,我们深刻认识到面对中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应该这样做……
擦亮质量关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是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成先生表明可以从“个人、国家、未来”三个视角思考“质量关”。
个人视角
成先生指出基于“个人视角”思考质量关应该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简而言之应该是五育融合、五育并举。成先生强调五育并举是五育融合的前提,“并举”不是“并列”,每个“育”都有其独特价值,要以德为先,基于人的发展促进“五育”相互依存、渗透、支撑和促进。
国家视角
成先生认为质量关应该放在人才强国战略下思考。2035年作为中华民族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节点,回归到当下应该聚焦在校园里的学生,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享用者、参与者,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主力军和栋梁之才。在西方政客对我们实施“卡脖子(卡核心技术)、卡嗓子(中国人不能发出声音)、卡脑子(中国人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手段时,我们更应该从人才强国战略下调整质量观,自主建构人才培养体系,为强国之路提供基础的战略性支撑。
未来视角
要办一所看得见未来的学校,可是什么是未来?成先生指出“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是学生创造的地方”。成先生强调,当下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要把创新素养纳入质量关,并且成为质量关的重要内涵和要义,只有培养出比我们这一代更优秀的人才,中华民族才能够薪火相传,才能江山代有人才出,中华民族的复兴才可能真正实现。
闪亮未来人才形象
未来人才是什么样的?更健康的人(身体和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生态健康)、理想信念更坚定的人(胸怀国之大事者,有爱国情和强国志)、认知能力和社会情感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人(发展五种能力:逻辑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元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这才是我们未来人才的所需要的模样。
成长为点亮生命之光的人
成先生强调“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更卓越的人才”。不管教育潮流如何变化,但人的优秀品质却是永恒的。成先生提出成为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做“四个者”:做一个理想主义者。用观念、心灵和自我构成一种思想倾向,要胸有大志;做一个行动主义者。不能空谈理想,要用行动去践行中国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做一个长期主义者。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用漫长的过程去寻找教育的真谛;做风格的领唱者。做一个有风格、有特点的老师,个性化地领导、个性化的教。
胡嵘苹
东莞市东城区思政教研员 全国模范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要练就绝活来让课堂更有生命力。”从胡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四有”好老师的现实榜样。胡老师围绕《深耕课堂提素养,共筑教育强国梦》主题阐述了她26年精彩的从教之路。胡老师表明,作为思政老师她始终在思考“要给孩子什么样的课题才能负担起‘人民教师’这样沉甸甸的称号!”胡老师强调要通过“砥砺政治素养、锤炼时政素养、提升综合素质”让课堂更有高度、深度和广度。以山河为经,以岁月为纬,以人物为峰,以党史为鉴,带着学生追根溯源,拓展“四史”进行主题式阅读,着眼于教者思考的“点”,汇聚课堂教学的“线”,形成生成的“面”,最终开出醉人的花,结出喜人的果。
薛丽霞
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北京市第二中学党委书记
薛书记围绕《以内涵发展彰显强国建设基点作用》主题做了专题讲座。薛书记所在的北京市第二中学是有着300年悠久历史、坐落在胡同里的一所学校。北京二中基于“空气养人”的办学理念,始终站在“国家民族对未来人才发展需求以及家长和学生对高质量教育需求”两个角度,把“自觉”和“主动”、“理念”和“实践”结合起来,以课程为抓手,推动形成了“培根(小学阶段)、拔节(中学阶段)、孕穗(高中阶段)”整体性、系统性的育人生态,构建了北京二中独有的“十五百”主题教育活动(百位名人进校园、百位模范进校园、百位校友进校园、百封家书进校园、百位学生论坛等)。
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北京二中的建设基点。薛书记指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人的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知识和能力,跟上数字化、智能化的步伐,为教育全面赋能,引导学生“成人、成长、成才”。
袁卫星
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党委书记、校长,高中部党委书记、校长
泰戈尔提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部分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越来越多的学校参与到“生命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中。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认识到,生命教育是解决青少年个体生命现实问题(生命价值模糊、生命责任意识淡薄、人际关系冲突、心理危机等)的必要途径,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环节,更是现代教育的题中之义。
袁书记围绕《拓展生命“长宽高”——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建设20年实践探索》主题做了专题分享。袁书记团队提出的原创性教育理论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何为“生命教育”。他指出生命教育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理念,以“生命”为中心和原点,以人的“生命成长”为主线,聚焦生命的“自然(生命的长度)、社会(生命的宽度)、精神(生命的高度)”三重属性,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业性质量、发展性质量、生命性质量”。历经2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袁书记团队探索出了“三领域”——安全与健康(自然生命)养成与交往(社会生命)、生涯与信仰(精神生命)、“六大主题”,构建了“3维度、6版块、144主题”的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一体化内容体系,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体系。
高质量教育的路径原点就是深化生命教育,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生命教育,其也是教育的源泉,更是情感、力量和智慧的源泉。袁书记强调“‘生命教育’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唤醒生命”。袁书记团队希望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积极生活,拓宽生命的长宽高,让有限生命实现最大的价值,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让生命教育更具有更广泛的更深刻的意义。
朱利霞
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朱院长围绕《人人教研:区域教研生态性变革探索》主题做了专题分享。朱院长指出,“人人教研”的提出源自于教研转型需求及区域教育现实情况,她希望通过一种生态性变革的教研模式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卷入到教育中来,让教师成为教育的主体,实现“人人教研、育人导向、平等对话、多元交互、互助共享”的教研生态。朱院长强调,生态性变革意味着教研变革不再是碎片化、修补式的变化,而是系统性、整体性的变革。
朱院长围绕“机制、组织、内容、方式”四个方面,对“人人教研”的基本框架进行了详细阐述。人人教研”模式将在机制上形成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共同体,充分把横向层面的优势发挥出来;组织上突破国家、省、市、区、校五层级垂直教研体系,通过自上而下推进的功能体,形成区域内外各类教研组织纵联横斜的扁平式教研体系;内容上从关注教学技能转向课程育人能力提升,并通过信息技术融合拓宽“人人教研”的广度;方式上由经验式视导转向融合式教研,一是融合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提高教研互动参与性,二是融合信息技术,推动教研数字化、智能化。最终通过区域教研引领(一学科一主张)、各类共同体实践(一共同体一项目)、万师晒好课(一校一成果)推动“人人教研”模式的有效落地和推广。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教书育人,通过育人培养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有理想、有文明、有担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讲到“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焦艳名园长工作室全体成(学)员必定会将“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做为园所发展、课程建设的先导任务,把“教育强国”写在每个细节里,写在每个人心里,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朝着教育强国目标扎实迈进。
图、文| 尹维维
编辑| 罗诗琦
初审| 张秀丽
终审| 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