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第一幼儿园——
倾听儿童
看见课程
从研究古诗到草坡改造
最纯粹的诗人,非孩子们莫属,
孩子的眼里,闪着光芒,藏着星星。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每一种都值得被聆听和期待,
童年有一百种色彩,
每一种都应该被接纳和盛开,
当我们开始倾听孩子的一百种语言,
就会打开他们的心扉,
<我的倾听和看见>
幼儿园北边一进门就有一个草坡,由于没有孩子在上面踩踏,草坡长满了草,尤其是喷水过后,在朝阳和夕阳中,草尖挂着水珠,在阳光的折射下,亮晶晶的让人非常喜欢,孩子们也会常常观察它的变化。
徐建瑞:
老师,《惠崇春江晚景》里的‘蒌蒿满地芦芽短’的‘蒌蒿’是什么东西?
曹瀚宇:
这个蒌蒿就是草吧?
老师:
猜对了!
徐建瑞:
原来蒌蒿有青蒿和白蒿两种,我们这里是北方,大多都是白蒿。
老师:
我们常见的有一种蒿草我们吃过,就是艾蒿!
杨泽宇:
就是我妈妈蒸的艾艾菜吗?
老师:
对啊!
王浩宇:
我们幼儿园有吗?我们出去找找看吧,老师你认识那种草吗?
老师:
我当然认识,好的,出发吧!
??“快看,这草坡上有这么多蒲公英的花,也太好看了。”
??“就是的,真想把它们都画出来。”
??“可是我们不能进去,看不清楚。”
??“老师,您能用您的手机拍成照片,放在大屏上我们就看清楚了。”
石明泽:
看,这绿色的花杆子上还有紫红色。
樊欣芮:
叶子是有锯齿的边。
所有的步骤都是在幼儿不停的讨论中,一点点形成的,有的说我想用油画棒画,有的说我想用水粉画,每一幅画都隐藏着孩子们对蒲公英的理解。
??“老师,我们想看蘑菇怎么办?”
??“快看草里有蘑菇”
??“这个蘑菇能吃吗?”“不知道啊!”
??“我想进去看看它是怎么长出来的”“我也想进去。”
??“可是不能踩草地啊!”
纪璇:
老师,我们想进去看蘑菇。
老师:
可是如果大家都进去了这片草地就踩坏了,除非我们有办法又能保护草地,又能进去看到蘑菇。
丁梓淼:
那我们铺一条路吧!
杨媛媛:
不行不行,铺路会把部分小草压坏的。
马博裕:
我有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搭一座桥,就不会压倒小草!
高云山:
桥的样子很多,搭个什么样子的呢?
薛瑄:
我们自己又不会铺路,这可怎么办呢?
老师:
我可以和后勤的老师联络,提出你们的要求,但是他们又不知道你们想做成什么样子的,怎么办?
唐瑜西:
我们设计好图,给工人叔叔,他们就知道怎么做了。
吴宗儒:
要到草坡那里看看怎么设计!
于是,我们来到了现场进行实地勘察。
吴宗儒:
这里就可以变成入口,刚好树丛有个缺口。
朱泊宇:
那出口在哪里?
高云山:
那边还有两个缺口,可以做出口。
胡耀文:
数数有几棵树,别让树把路挡住了。
李宗泫:
我数了一共有十八棵。
马雨涵:
我要看看能画到多少东西。
王籽珍:
哈哈,跟写生一样的。
魏天佑:
从广播蘑菇上建一座梯桥,可以从路上走过去,草坡里建一条小砖路,最后多铺些砖,可以拍照,树里放小松鼠雕像。
马誉涵:
在小草坡上建一条石子路,要有一个花坛,多加一个熊猫模型,加一个蘑菇房子。
赵熙航:
我想把桥架在空中,可以看到地面上的各种风景,这是水泥路,有很多装饰牌,牌上画箭头,告诉小朋友按路线走。
高云山:
这是空中楼梯桥,支撑柱立在草地的空地上。
杨铭喆:
我想建木头拱桥,在桥的两边放小动物装饰。
程潇凡:
小路建好了,要是有小朋友还是踩草地怎么办?
韩琦:
我们给立上警示牌。
于是孩子们又开始设计警示牌。
薛瑄:
心形是爱心提示哦!
崔书安:
黄色是警告。
带着孩子们的愿望老师把孩子们的草坡小路改造设计稿交给了后勤部门。
根据孩子们的小路设计图纸,确定了实施方案。
后勤老师来到班里,向孩子们介绍了最终实施图纸的方案,孩子的设计终于可以实施了。
在施工期间,后勤老师带领孩子监察道路施工情况,请小朋友们提意见,孩子们好开心,期待完工。
??
名称 | 投票数 |
蘑菇小路 | 5票 |
鸡腿菇路 | 2票 |
彩虹路 | 1票 |
大11路 | 1票 |
蒲公英路 | 3票 |
山坡路 | 0票 |
心愿路 | 31票 |
??
我们完成了小路命名,来和我们的“心愿路”合张影吧!
把小路的命名条交给后勤的老师,完成了路名的挂牌。
<我的思考和感悟>
倾听的过程也是筑梦的开始,追随幼儿的学习需求,幼儿基于想要亲近自然但无法到达的“真问题”,在研究,在设计,在思绪纷飞中不断尝试和修改,最终在后勤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草坡改造的计划。孩子们学会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懂得了劳动创造美好的道理,他们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也获得理想照进现实的快乐。我们竭尽所能构建一个满足儿童需求、尊重儿童心声、保障儿童权力的儿童友好型校园。孩子们对幼儿园的其他区域有了新的想法,相信在孩子的蓝图绘制和教师的支持下,幼儿园将会出现更多带有他们独特印记的地方!
让我们一起做最好的倾听者,
温情轻抚着孩子金色的童年,
慢下脚步,俯下身去,
静静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走进孩子的心灵,看到了不起的儿童。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文 、图| 王丽珍、张蕊、冶兰、何春婷
编辑|王亦菡
审校|张丹
审核 | 李佩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