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故事
国资中心幼儿园(祈东园)
自主游戏故事
故
事
起
源
国资中心幼儿园(祈东园)的卡文花园里,阳光温柔地洒落在每一片叶子上,小年在自主游戏时间里,按照计划再次来到他的“小天地”,准备对他的番茄苗进行一次细致的测量。然而,当他蹲下身,细心观察时,脸上的表情从期待转为紧张——他亲手种植的两株番茄苗竟然长歪了。
?
小 年
?
“糖糖老师,我种植的两个番茄苗长歪了,怎么办呀?”
?
糖糖老师
?
(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反而以一个问题引导他)“那你想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番茄苗站起来呢?”
这一句话,
激发了小年和小伙伴们的思考。
?
慕 容
?
(慕容先是用小手轻轻扶正番茄苗,试图让它倚靠在旁边的墙壁上)“就让番茄苗靠着墙壁,这样它就直了!”
?
鑫 熠
?
(鑫熠摇了摇头,认真地说)“不行不行,你一放手它还是会倒下来的。”
就这样,一场关于如何让番茄苗重新站直的小讨论在孩子们之间热烈展开。
《指南》中提到,鼓励幼儿根据观察或发现提出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挑战,糖糖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教育契机,将问题抛回给孩子们,引导他们自己去尝试、去思考。使孩子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对自然生长的奥秘有更深的理解。
故事经过
初次尝试
孩子们围绕着番茄苗长歪了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满桥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用纸板把它围起来,这样它就不会倒了。”
他的小伙伴马上指出了一个潜在的问题:“不行,下雨的话纸板就会被淋湿了。”
“我们可以用奶酪棒,把小苗围起来,这样既能支撑住小苗,又不怕水。”
一个新的主意又横空而出,听起来似乎是个完美的方案。于是,孩子们兴奋地实施了这个计划,用奶酪棒搭起了一个小支架。
但是,当他们第二天再次来到区域观察时,却发现昨天搭建的奶酪棒架子已经倒了,小苗依旧歪斜着。孩子们没有放弃,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
满桥反思道:“看来我们用的奶酪棍太短了,支撑不住小苗。”
慕容灵光一闪:“我见过我奶奶种菜的菜地上有一个架子,是用很多树枝架起来的,那样就不会倒了。”
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起来,他们决定尝试这个新的方法。
寻找材料
《指南》中强调“教师要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想一想。”教师的智慧引导非常重要,如何用多维度的支持激发他们内在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引导幼儿找到合适的支架材料,这一过程,不仅是寻找答案的旅程,更是一次思维训练与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材料太软,支撑不住;长度不够,无法达到想要的效果。幼儿这些零散的经验,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逐渐汇聚成形,他们开始意识到,适合搭架子的材料应该具备“长、直、牢固”这三个关键特征。如此,寻找材料就变得更有目的性了。
教师思考:整个过程,我提供了两方面的支持。首先,在材料的选择上,我鼓励孩子们拓宽视野,从室内环境延伸到户外空间,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可以选择的材料种类。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观察周围环境,还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乐趣,他们彼此分享发现,共同探讨材料的可行性。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语言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孩子们梳理思路和经验,将零散的观察转化为有条理的分析,并使孩子们逐步建立起对“适宜性材料”的理解。这种由具体实物引发的抽象思考,激发了孩子们主动探索和构建经验的热情,更为日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确定搭建方案
合适的材料有了,该如何搭建出最有效的支撑架呢?带着这个问题,孩子们与家长一同在周末走进大自然汲取灵感,寻找最佳搭建方案。当这群小小的园艺师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教室时,一场关于“如何给番茄苗搭架子”的小组讨论热烈展开。
孩子们兴奋地围坐成一圈,争相分享自己的创意和方案。我则引导孩子们在详细介绍自己的方案的同时也分享自己设计的理念。随着讨论的深入,孩子们开始识别并归纳出两种主要设计思路:
1
方案一:使用两根木棍在番茄苗的两边交叉固定,形成一个简单的支撑结构,并在上方捆绑以确保稳固。
2
方案二:将两根棍子垂直摆放,采用系绳的方式,将架子稳固地搭建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还学会了如何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建议。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面对不同的方案,孩子们运用已有经验,通过举手表决来决定采用何种方案。当意见出现分歧时,教师以巧妙的方式介入,帮助孩子们建立学习共同体,鼓励他们互相讨论、明确分工和紧密合作,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并把决定权交给孩子们。
最终,在一番热烈的讨论和投票后,方案二脱颖而出。这一方案简单又实用,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也展现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搭建进行时
材料已经准备就绪,方案也已经确定,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行动起来。有的小朋友小心翼翼地插入竹竿,有的小朋友则在一旁稳稳扶持,确保竹竿直立。在大家通力合作下,架子的雏形搭建起来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固定支撑架。孩子们从班级材料区选择用胶带、麻绳、鱼线、毛根等进行捆绑。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发现胶带过几天后就变得不粘了,扭扭棒也会变松。这可怎么办呢?
鑫熠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可以用绳子打结。”
于是,我迅速做出响应,联动家园,形成教育共同体,在家长的帮助和支持下,孩子们从家里开始学习、练习打绳结。
小
插
曲
助力黄瓜秧
当孩子们路过幼儿园的小菜园时,小三班菜地里一丛丛的黄瓜秧吸引了他们的注意。他们发现秧杆因为长得太高,已经无力支撑,纷纷倒伏在地上。孩子们回想起之前为番茄搭架的成功经验,心中涌起再次设计搭建的愿望。在返回班级的路上,孩子们热情高涨地讨论着为小三班菜园搭架子的计划,有的小朋友甚至开始规划起所需材料。于是,一场新的“救援行动”悄然启动,孩子们自发地为黄瓜秧搭建起了坚实的支架。
这次自发的行动迅速得到了小三班小朋友们的回应,一封封感谢信如同秋日暖阳,温暖了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孩子们。当孩子们收到这些信件时,他们的热情被进一步点燃,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小菜园的建设之中。他们兴致勃勃地继续扮演着幼儿园里的“小小园艺师”。
番茄苗架子歪了
又一天的区域游戏时间,孩子们围绕着最高的番茄苗再次展开了讨论:“这个小苗之前还直挺挺站着,怎么又歪了呢?”面对突如其来的“小意外”,孩子们的好奇心再次被激发,他们讨论起来,试图解开这个谜团。
有的小朋友猜想:“是不是因为杆子插进土里不够深所以歪了?”于是,大家决定尝试调整一下。遗憾的是,番茄苗依然倾斜着。另一个小朋友灵机一动:“会不会是因为它不够牢固,叶子太高了没有挨在杆子上,我们需要搭一个三角架来裹着小苗才行。”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响应。
原来,孩子们之前通过绘本了解到,番茄架通常是三角形的,他们决定效仿一下。说干就干,孩子们又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找来了材料,模仿着绘本中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搭建起三角形的架子。这次小苗真的站直了,而且看起来非常稳固,再也不像之前那样摇摇晃晃了!
教师思考:作为这一过程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我紧握教育契机,鼓励孩子们勇于尝试、敢于探索。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逐步揭开了三角形稳固之谜的神秘面纱,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对三角形状探索的兴趣。同时,我引导孩子们在自主观察、比较和操作中,找到三角形稳定的原理:三角形的底边宽阔,各边紧密相连,是实现稳固的关键因素。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我没有特别的才能,我只是热情地好奇。”正确的引导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正是推动他们不断进步的原动力。
新材料来助力
小年从家中带来了一样特别的“材料”——捆扎带。这不仅是普通的绳子或胶带,而是一种更为便捷、实用的绑扎工具。他兴奋地向小伙伴们介绍:“这个可以打结,而且用起来更方便。我看我爸爸在家里都用这个绑东西。”孩子们好奇地围在小年周围,听他讲述着捆扎带的各种优势:如何轻松地固定物品,又避免了传统绳子容易松脱或勒伤植物的问题。谈论间,孩子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了自然角的那几株番茄苗。仿佛心有灵犀一般,孩子们纷纷冲向自然角,小心翼翼地用捆扎带将番茄苗轻轻捆绑,既稳固了植株,又保护了嫩绿的茎叶不受伤害。看着重新挺立起来的番茄苗,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喜悦的笑容。
教师反思
李祎凡
国资中心幼儿园(祈东园)教师
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引领下,我更加关注偶发的教育契机,并意识到这些契机往往能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新起点。有效的支持及有目的的引导,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需求,还为他们提供了试错的机会和环境。同时,在帮助幼儿梳理自己的发现,分析和总结经验时,也让幼儿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成长。
“让番茄苗站起来”这一游戏故事中,幼儿是经验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各种材料的特性,并根据实际情境判断哪种材料最适合使用。通过观察园内各式各样的架子,他们主动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将这些经验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自主观察、比较、操作和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在搭建架子的过程中,他们对三角形的兴趣被激发。这一系列由幼儿自主发起的活动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素养,也促进了语言表达、动手操作以及合作交流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作为教师,我扮演着多重的角色:既是细致的观察者,也是启发思考的引导者,更是帮助孩子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关键支持者。当孩子们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来搭建架子时,我提供了丰富的公共资源区域供其选择,并鼓励他们走出教室去户外寻找灵感或答案;面对屡次尝试却始终无法成功的情况,我并不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耐心地陪伴孩子一起经历失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共同探索新的解决方案。正是这种开放而包容的态度,为幼儿创造了一个既安全又能自由探索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在游戏与学习之间找到平衡点,充分释放好奇心与创造力。
家园共育的理念在此也得到了生动实践,家长成为幼儿探索路上的坚强后盾。无论是协助搜集五花八门的材料,还是在家中耐心倾听幼儿关于“番茄站立”的奇思妙想,亦或是携手寻找生活中三角形的身影,每一步都充满了爱与支持。这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心灵深处对幼儿好奇心与探索欲的呵护与滋养。这种深度的参与,不仅让家长更加理解尊重儿童的独特学习方式,也促使他们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认识到真正的教育应基于儿童的兴趣与体验,鼓励自主探究,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每一次观察都是发现的起点,每一次尝试都是成长的足迹。通过本次游戏故事,我逐渐领悟到尊重儿童的真正含义:赋予孩子们探索世界的自由,让他们在亲自体验中培养自主探究的勇气。这种勇气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的尝试与摸索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放手让幼儿去感知世界,实际上是在鼓励他们主动建构经验,这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独特学习模式。它向我们展示了,当教师、幼儿、家长三方形成合力,以尊重、引导、支持的态度共同参与幼儿的成长过程时,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元且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它教会我们,真正的教育,在于引导而非灌输,在于激发潜能而非设定限制,在每一次的尝试与失败中,见证幼儿心灵的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