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
从“齿”开始
思维导图:
课程起源:
随着我的问候声,孩子们陆续从床上起来,办完事情后来到活动室,这时杜俊熙跑到我的跟前说:“老师,陈越一的牙掉了,还流血了呢。”只见陈越一拿着他的牙慢慢的向我走来,几个小朋友听到杜俊熙的话跑过来说:“让我看看”。孩子们边看边说:“老师,我下边的这颗牙晃动了。老师,我已经掉了两颗了。老师,我的这颗牙还没有掉,就已经长出新牙了。”看着越一的表情,听着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让我知道孩子们对掉牙的原因有困惑、有好奇心、有探究的欲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大班的孩子们正处在换牙期,掉牙事件频发。作为教师要成为孩子成长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因此,我们基于孩子们的兴趣开启了一段有关牙齿的探索之旅。
“初”识牙
1.牙齿调查表
基于幼儿对探索牙齿的兴趣,我们老师和幼儿一同制作了一份关于牙齿的调查表,让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去探索、发现,并记录下关于牙齿的“小秘密”。
老师的话:在完成调查表的过程中,幼儿知道了自己现在有几颗牙齿、是否有蛀牙、是否换牙等基本情况。同时对牙齿的构造也有了最基本的认识。
2.牙齿大讨论
在了解了自己的牙齿后,他们很好奇同伴的牙齿,于是大家互相看看对方的牙齿,并展开了讨论。
我们的疑问:
李宜泽:.每个人的牙齿都一样多吗?
王子正:我们每个人都有名字,那每个牙齿有自己的名字吗?
王梓涵:我的老牙还没有掉,就在它后面又长出两颗牙,妈妈说要带我去把老牙拔掉,为什么?
高一嘉:为什么非要换牙呀?我原来的牙还好好的,不换不行吗?
祁奕帆:掉了的牙,要多久才能长出新的牙齿。
马梓程:我的牙是黑黑的,和别人不一样,为什么呀?怎么保护我们的牙齿呢?
刘泽旭:我的一颗牙晃动了,前几天,和爸爸妈妈去饭店咀嚼肉时,和肉一起吃到肚子里了,我的肚子里会不会长出牙齿呀?
杜俊熙:我的牙有时候还会疼,我的牙齿为什么会生病?
尚妤娴:掉牙是什么感觉,还能长出来吗?
3.掉牙的感受
经过调查,我发现我们班掉牙的小朋友有20位,他们对于换牙有着不同的情绪体验,有的觉得牙疼,有的感到恐惧,有些孩子还没换牙,对换牙充满好奇和担忧……但可以通过积累经验,更好的消除心中的疑虑。我们采访了几个已经换牙的小朋友,来听听他们怎么说吧!
陈越一:牙齿要掉的那时候感觉有点害怕。
张皓沐:掉牙会流血。
白佳旭:掉牙的时候,牙齿会痛。
张宥萌:牙要掉的那时候会松,手可以晃动。
刘泽旭:牙齿掉了,说话跑风。
王梓涵:说话时,有点说不清楚。
何紫薰:我掉牙的时候感觉麻麻的。
尹思源:掉牙后不能吃硬的东西。
老师的话:《指南》中指出:“幼儿阶段是身体形态发育和身体形式形成的重要时期。”根据5-6岁幼儿年龄特点,孩子们较喜欢关注自己的身体,特别是近阶段正处于换牙初期,作为教师应支持孩子的发展,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
“趣”探牙
1.牙医进课堂
大班幼儿正处于换牙期,为了让孩子了解更多的有关牙齿方面的知识,消除孩子的恐惧和担忧,我们特邀请我们班袁悠然小朋友当牙医的姨妈来我们班给小朋友讲一些有关牙齿的知识,小朋友们听的津津有味。
活动现场,小朋友们积极热情参与医生的互动。活动中,医生为小朋友们详细地讲解了牙齿的结构和作用,介绍了爱护牙齿的重要性,要养成口腔清洁的好习惯,争做“保护牙齿的小卫士”。
活动后,医生帮小朋友们检查口腔,在老师的组织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小朋友们很勇敢,乖巧地张开小嘴巴,配合医生的检查。
2.数牙齿
牙医给我们讲过之后,有的幼儿拿着牙齿模型数牙齿;有的和小伙伴合作数牙齿;有的拿着镜子张大嘴巴来数,一边数一边观察,他们发现原来我们的牙齿和牙医阿姨讲的是一样的,每个人的牙齿数量、大小是不一样的。
老师的话:《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幼儿通过调查、探究发现知道了自己的乳牙多为 20 颗,对牙齿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了解。幼儿通过感知、观察、发现,幼儿积累了对牙齿的感性经验,唤起了幼儿对保护牙齿的认识。
3.牙齿自画像
小朋友通过图画记录下自己牙齿的形状、数量等内容。孩子们在前期观察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牙齿画了下来,一起来看看吧。
老师的话:《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 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与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充分观察,大胆地把自己的观察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积极与同伴分享、互动、交流,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孩子们通过绘画记录下自己的牙齿,又发现了牙齿的不同。
“乐”闻牙
1.认识蛀牙
根据上面的调查表和平常看到孩子的牙齿,可以知道,我们班还是有比较多的小朋友有蛀牙的,那蛀牙是怎样形成的?让我们一起通过绘本《牙齿大街的新鲜事》来了解一下吧!
在图书区中,孩子们观看关于牙齿的绘本故事。
老师的话:孩子们通过绘本的学习,了解到了一定要从小保护好牙齿,坚持每天早晚刷牙,每次饭后漱口。要尽量少吃糖果零食,不喝饮料。如果没有好好保护好牙齿的话,要当心哈克和迪克搬家到你的牙齿哦!
2.酸性大怪兽
孩子们在记录牙齿的时候发现了很多颗蛀牙,通过读绘本也知道了蛀牙不是真的有蛀虫或其他小虫子,而是牙齿被不断腐蚀的结果。为了帮助孩子们进一步深入探究,了解蛀牙的形成以便更好地预防,我们开展了牙齿小实验——酸性大怪兽。我向大家介绍道:因为鸡蛋壳中的钙元素和牙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钙元素一样,可乐、醋、矿水模拟食物残渣,并把鸡蛋分别放在这3种溶液中,看看几天后会有什么变化?今晚回家都来做一下这个实验。
实验准备材料
三个鸡蛋、三个杯子、可乐、醋、矿泉水、实验记录表
实验过程
在三个瓶子里分别放入鸡蛋,并分别倒入可乐、水、醋。
观察记录
实验结果
A、可乐泡着的鸡蛋表面有了一层黑黑的东西。
B、白醋泡着的鸡蛋变透明了,而且软软的……
C、水泡着的鸡蛋则没什么变化。
实验小结
通过这次小实验,小朋友们了解到了嘴巴里有一种细菌会使食物残渣变酸,时间久了这些酸会像醋一样腐蚀我们的牙齿,牙齿会变黑,形成蛀牙。如果我们平时吃完东西不漱口,不爱刷牙,牙齿就会慢慢地被食物“侵蚀”,最后健康的牙齿变成蛀牙。
老师的话:5-6岁的孩子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并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为此,让孩子进行了一次实验。科学领域中说到:“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 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3.牙齿医院
有了蛀牙怎么办呢?就要去牙齿医院检查,快来看看我们建的牙齿医院吧!
牙齿医院可以帮助我们修复牙齿健康,所以我不害怕去看牙医了。
“爱”护牙
学习了一系列牙齿方面的知识,我们也知道了牙齿对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于是我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实践等共同得出了保护牙齿的四个方法。
1、正确刷牙
为了将保护牙齿落到实处,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我们发起了21天刷牙打卡活动,家长孩子们都积极行动起来。
老师的话:经过21天的打卡,很多家长反馈孩子潜移默化养成了早晚坚持刷牙的好习惯,好习惯的养成贵在坚持,大家都熟知的道理实践起来不容易,通过家园共育共同完成挑战后,家长和孩子们都非常有成就感,这对孩子的好习惯也是一个正强化。
2、饭后漱口
3、牙齿的好朋友
我们一起讨论了牙齿喜欢的食物和牙齿讨厌的食物并画了下来。
4、牙齿保健操
舌绕运动
鼓簌
叩齿
老师的话:通过一系列活动孩子们都知道应该怎么去保护牙齿,通过自由交流、自主展示,孩子们了解到保护牙齿的方法:坚持早晚刷牙,可以保护我们的牙齿;少吃甜食,可以预防蛀牙。不咬重物可以不让牙齿受伤,走路时注意安全,不磕碰牙齿。
教师反思
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部分,是我们每天都用到的“工具”,也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换牙是每个孩子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它标志着孩子的成长。大班的幼儿对万事万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围绕“掉牙”事件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原有经验认知,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答案,让孩子在经验与科学知识互动中建构经验,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答案,而不是由老师直接告知,锻炼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索过程中也让孩子们记忆更加深刻,提高了他们的求知欲。在自己探寻答案的过程中了解了身体变化的自然规律,知道了牙齿的作用,初步了解了牙齿的结构,了解了蛀牙形成的原因以及对人体的危害,掌握了正确刷牙方法和换牙期的护牙常识。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口腔护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为老师,我们从源于孩子、基于孩子到追随孩子,给与他们支架式的支持、观察和引导,也能欣喜的感叹,孩子们从中学会了发现,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学会了成长。今后我们将继续陪伴着孩子们,去探索更多身边的发现。最后,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口漂亮整齐的牙齿,平和顺利的度过换牙期!让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伴随孩子们一生!让孩子的美“丽”人生,从“齿”开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安阳市内黄县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