嘘,轻轻地
课程缘起
区域活动时间到,孩子们沉浸在游戏当中。不一会儿,一阵阵嘈杂声打断了这份专注,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满和困惑……
伊伊:老师,好吵呀!
阿炳:他们太吵了,我的耳朵快要爆炸了!
子跃:太吵了,我都没办法安静画画了。
佑佑:让他们不要吵,他们就是不听,哼!
中班的幼儿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同伴之间也更加熟悉,无论在游戏还是生活中,都能大方自信地表现自己,更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上课时、游戏时、排队时……叽叽喳喳吵闹的声音随处可见,导致许多孩子不能专注地倾听、游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中班幼儿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通过课程活动的开展、实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由此契机我们开启了关于“声音”的探讨。
课程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认识噪音的特点,能够区分不同环境下声音的适宜性,增强对声音的感知能力。
2.帮助幼儿了解噪音对身体和心理的危害,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保护自己听力的意识和习惯,掌握简单有效的护耳方法。
3.鼓励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共同探索保持安静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规则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使幼儿能够自觉遵守安静行为规范,营造和谐有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课程预设
寻“声”之旅
1
身边的声音
孩子们对身边能发出声音的一切事物都很好奇,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的声音,那我们的耳朵经常可以听到哪些声音呢?
佑佑:在妈妈送我到幼儿园的路上,可以听到汽车喇叭的声音。
茉茉:小鸟叽叽喳喳的声音。
然然:幼儿园里小猫的叫声。
豆豆:做操时放的音乐。
洛洛:我感冒了会咳嗽的声音。
茜茜:下大雨会有很大的雨声。
这些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和孩子共同总结了声音的分类。他们对大自然的声音、生活中的声音、动物的声音和身体里的声音有了更多的认识,感受到了声音的多样性。
2
声音大探秘
基于孩子们对声音的兴趣,教师进一步引导:“小朋友们,我们身边的每一种声音都很特别。现在,大家在幼儿园里找一找,还有哪些有趣的声音呢?”
我们喝水的时候会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
洗手的时候会发出“哗啦啦”的声音。
翻书的时候会发出“沙沙沙”声音。
玩具掉到地上,“咚咚咚”,吓我一跳。
我用手指头敲敲床:“看,我这样敲床,它会发出‘咚咚’的声音。”
我拉着老师的手:“老师,你弹钢琴的时候,有好多好听的声音。”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幼儿创造自由宽松的交流环境,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让幼儿在亲身尝试和体验中,感受声音的奇妙,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寻“吵”之声
1
什么时候比较吵?
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在园生活:“小朋友们,我们在幼儿园里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情。大家想一想,在哪些时候,你们会觉得特别吵呢?”
喵喵:玩区域的时候,有些小朋友总是大声笑,很吵。
子文:排队拿杯子喝水的时候,大家也喜欢大声聊天,都听不清老师说什么了。
臣臣:睡觉的时候,有小朋友说话,我都睡不着了。
八宝:吃饭的时候喜欢大声的聊天。
通过讨论,孩子们意识到在日常活动中,由于兴奋或规则意识薄弱,容易产生不必要的吵闹,影响自己和他人。
2
我的感受
教师:当你们听到这些很吵的声音时,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茉茉:会感觉很烦,想要生气。
芒果:太吵了,我都听不清楚别人在说什么,很着急。
八宝:耳朵不舒服,想要躲到安静一点的地方。
豆豆:吵得我脑子疼,都没办法想事情了。
教师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引导幼儿感受吵闹声音带来的不良影响,帮助他们初步认识噪音。
3
悦音和噪音
教师:小朋友们,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你们觉得哪些声音是好听的,哪些声音是不好听的呢?
阳阳:我们唱歌声音很好听。
杰杰:汽车的喇叭声很难听“嘀嘀嘀”,太刺耳了。
哲哲:玩游戏时小朋友大喊大叫很难听,我都不想玩了。
悦悦:收玩具乱糟糟的声音也不好听。
子文:拉椅子的声音不好听。
通过讨论孩子们发现,乐音就是:好听的,让人听了愉快的声音。噪音就是:难听的,让人觉得心烦的声音。同时,孩子们还发现,如果声音太响了的话,乐音也会变成噪音。而且噪音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危害。
三、“噪”扰他人
1
怎样才算是噪音?
那么多大声才算噪音呢?孩子们的答案是“特别大声”的声音就是噪音。真的是这样吗?有时候大家已经很小声在说话了,但是仍然有小朋友对老师说很吵。那么我们用多大的声音比较合适呢?
于是,为了让孩子更直观的了解声音的大小,我们利用手机上的分贝仪对声音大小和孩子们进行实验。
小声说话时是绿色
小声说话时:分贝仪的指针指向绿色领域,数字在30-40之间。
正常说话时是黄色
正常说话时:分贝仪的指针指向黄色领域,数字在50-60之间。
大声说话时是红色
大声说话时:分贝仪的指针指向红色领域,数字是70-90之间。
祥祥:我知道了,数字大,声音就大;数字小,声音就小。
元宝:数字大的声音肯定就是“噪音”。
我们的结论:绿色是健康的声音,红色是有危害的噪音,30-40分贝是比较安静、舒适的声音,50-60分贝的声音是属于正常声音,超过60分贝的声音就是噪音,到达90分贝以上就会非常的不舒服了,对我们的听力会有损害。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们对声音的大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明白了噪音的量化标准,增强了对声音的感知能力。
2
噪音的危害
有什么办法让孩子简单明了的了解噪音的危害呢?教师拿出绘本《噪音先生》,与幼儿一起阅读:“小朋友们,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噪音,那噪音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有趣的绘本吧。”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绘本里的噪音先生让大家都不喜欢他,那如果我们像噪音先生一样,会怎么样呢?”
伊伊:如果我们像噪音先生一样,别人都不敢和我们说话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
八一:我们小一点说话,别人会觉得很好听。
家屹:如果我睡觉,被噪音吵醒了,头就会不舒服。
通过绘本阅读,孩子们们以童趣的方式了解到噪音不仅会损害听力,还会对心理、睡眠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他们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噪音干扰的意愿。
3
保护我的耳朵
在对声音的不断了解中,孩子们也意识到了有时候需要“降噪”。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我们开展了保护耳朵的健康教育课程。
教师结合耳朵的结构示意图,向幼儿讲解耳朵的基本构造和功能:“小朋友们,我们的耳朵很重要,它可以让我们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它,就会听不到好听的声音了。大家看,这是我们的耳朵,它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教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声音如何通过耳廓收集,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再通过中耳的小骨头传递到内耳,最后被大脑感知。
教师:我们应该怎么保护我们的耳朵呢?
茜茜:如果我们一直对着别人的耳朵大声说话耳朵就会听不到了,所以我们要小声说话。
然然:我妈妈说如果声音很大很大的话,耳朵会生病的,我们不能在太吵的地方待太久。
茗茗:原来有那么多保护耳朵的方法呀,我以后洗澡的时候要小心,不能让耳朵进水了。
一一:我要告诉爸爸,开车的时候不要把音乐开得太大声,会伤害耳朵的。
通过讲解,孩子们初步了解了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认识到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的危害,以及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四、探“静”措施
1
我们可以怎样做
噪音总让人有点不舒服,我们教室里有噪音吗?怎么减少或避免这些噪音呢?
八一:我们搬椅子的时候不要拖着走,要把小椅子两只手搬起来就不会发出难听的声音。
茗茗:我们睡觉时不要说话。
八宝:我们上课的时候要保持安静,不可以小朋友一起大声讲话,要一个一个的说。
幼儿对适中的音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班级常规仍缺乏遵守的意识和行为,因此针对这个问题孩子们进行探讨,经过讨论说出了各种静音措施。
家毅:我们可以把一根手指放在嘴巴前面。
芒果:我们可以告诉他们安静不要这样大声讲话。
佑佑:我们可以给吵闹的小朋友做出禁止动作。
教师鼓励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这些静音措施表征出来,如画画、做手势等,并与同伴分享交流,强化对安静行为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2
安静下来的变化
在区域游戏结束后,我给孩子们分享了绘本《当我安静下来》,这本书用美丽的图画和温柔的文字,鼓励孩子停下来,用心倾听那些在安静时出现的被我们忽视的最自然、最美妙的声音。
教师: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一听,在安静的时候,你们能听到什么声音呢?
阳阳:在安静的时候我听见了风声。
豪豪:睡觉时,我听见爸爸的呼噜声。
洛洛:我能听见我家狗狗的跑步声。
臣臣:玩具掉在地上我也能听见,然后把它拾起来。
通过故事欣赏,孩子们明白安静下来能让他们听到许多平时被忽略的声音,通过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孩子能增强自我意识,培养专注力、想象力和好奇心,同时理解安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促进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声音管理员
1
推选管理员
刚开始孩子们还是能互相提醒,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区域游戏时还是有吵闹的声音,于是我们将游戏时的情景录下来,让孩子观察讨论,经过讨论他们发现在活动时,大家玩的高兴音量就变大了,也没有人去提醒他们小声一点。
伊伊:在小朋友声音大时,我会提醒他。
悦悦:我表现得可好了,我去看看谁的声音最大。
子跃:我可以去找谁的声音最大。
茜茜:我们可以选小班长来听听谁的声音最大。
在大家的协商下,最终决定每天选择一名管理员,负责寻找声音最大的幼儿并提醒其小声一点。孩子们自主报名参加竞选,然后通过投票选出了 “声音管理员”。就这样,第一批静音管理员诞生了。
2
安静日体验
声音管理员上岗了,孩子们决定一起体验一整日的安静日。在这一天里,无论是游戏、集体活动、还是喝水、如厕、睡觉等环节,他们都努力控制自己的音量,“轻轻地”进行每个活动。
臣臣:老师,我发现我们班真的变安静啦!
喵喵:在游戏时,大家都小声地讲话了。
一一:洗手时大家也不吵吵闹闹了。
宸宸:玩的时候也没有大喊大叫,到处乱跑。
豪豪:排队时也很安静,没有大声说话的小朋友了。
通过安静日的体验,幼儿们在一日生活中不断强化 “轻轻地” 规则意识和行为,逐渐养成了与同伴文明交往的常规习惯,同时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各项活动,如安静进餐、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悄悄说话等。他们还深刻体会到在不同环境下调节音量说话的重要性,懂得珍惜和呵护美妙的声音,让它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3
适合我们的声音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室里的噪音明显减少。孩子们用能干的小手轻轻地搬起椅子,轻拿轻放玩具,那些不好听的 “拖拉声” 也慢慢消失了。
茉茉:用好听的声音唱歌还有看书的声音都不是噪音。
伊伊:轻轻走路、轻轻搬椅子都很安静。
臣臣:画画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很小,不难听。
阿炳:我的耳朵不觉得吵了。
芒果:我感觉安静下来,今天的玩具都变得特别好玩。
在对噪音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孩子们不仅意识到要控制自己的音量,还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行动,解决了“无法坚持”控制音量的困难,同时也用自己的良好行为影响和感化身边的同伴,让大家都能不断了解噪音的危害,共同营造安静、和谐、有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课程评价
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亲身体验了如何轻声说话、轻声做事,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生,我们的教育更是要潜移默化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教育渗透在孩子的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
通过这个课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声音,还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同理心。作为老师,追随孩子、支持孩子,尝试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发现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发现。
在活动中,帮助幼儿不断内化“轻轻地”这一规则意识与行为习惯,将“轻轻地”这一文明的种子播种在幼儿内心生根、发芽!“降噪”的故事还在继续,让我们继续学会倾听意见、表达观点,和孩子们共同学习吧!
END
责任编辑|葛楠楠
审核|幼儿园宣传组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徐州市住建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