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
宝石幼儿园小一班课程故事
主题起源
在开展心愿瓶的活动中,有小朋友提出想把彩色颜料装进瓶子里,这个想法提出,引发了很多孩子的热烈讨论。
汐瑶:“我想把红色装进瓶子里。”
宇婷:“我想把粉红色装进瓶子里。”
依依:“我想把绿色装进瓶子里。”
唯夏:“我喜欢红色,我要装红色,我好喜欢,因为它像草莓味道的。”
听完小朋友的分享,其他孩子“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沐晴:“我喜欢红色,看到它我就很开心。”
嘉欢:“我想把红色装进瓶子里,像消防员一样的颜色。”
子墨:“我喜欢蓝色,因为它和蓝莓一样的颜色。”
博燃:“我喜欢彩虹的颜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为了满足幼儿探究色彩秘密的好奇心,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我们围绕“颜色”开始了课程探索,鼓励孩子们去探索、发现、分享,启发幼儿成为色彩世界的探索者。
主题脉络
针对主题与孩子围绕(关于颜色,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已经做过什么?还想做什么?)进行讨论:
依依:“用颜色画过风铃。”
子茵:“用有颜色的笔画画。”
筝筝:“想用颜色画一幅画。”
瑞洋:“想玩彩色的玩具。”
琛琛:“想知道黄色和绿色会变成什么颜色?”
根据孩子的回答,我们制定了初步的网络图:
活动一 颜色大调查
为了让小朋友们进一步感知颜色,我们开启了一场颜色大调查。小朋友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完成了《我喜欢的颜色》亲子调查表,并在幼儿园和小伙伴一起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
在分享调查表时,瑞洋说:“我们幼儿园也有很多蓝色、红色的玩具。”他刚说完,全班开始“沸腾了”,“还有黄色”“还有粉红色”“还有绿色”……基于幼儿的讨论,为了让他们更直观的了解幼儿园里的都有哪些颜色,我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寻找幼儿园里的色彩。
活动二 寻找身边的颜色
瑞洋:“我找到了蓝色的垃圾桶和灰色的垃圾桶。”
筝筝:“我找到了绿色的树叶和白色的天空。”
橙子:“我找到了毛毛虫上面的蓝色。”
唯夏:“我先找到和我衣服一样的颜色、还有白色的水池和我裤子一样有白色。”
嘉烨:“我找到红色的小牛和黑色的轮胎。”
昱霆:“我找到了和辣椒一样的颜色。”
依依:“我找到了黄色的树叶。”
姝姝:“我找到了黄色的帽子。”
媛媛:“我找到了粉色的小牛。”
小侦探
孩子们在活动中化身一个个小侦探家,找出了生活中躲藏的颜色,欣赏大自然与周围环境中的缤纷美,享受着各种色彩所带来的惊喜。
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颜色的认知,明白了色彩不仅仅存在于颜料中,更存在于大自然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幼儿园里的颜色,在回家的路上、家里也有很多丰富的颜色。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该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我们要珍视日常生活中独特的教育价值,主动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及需要,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从身边的颜色出发,在观察、比较、分析中发现和了解颜色。在寻找颜色的过程中,还提高了幼儿的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和视觉追踪能力。
活动三 小蓝和小黄
为了支持孩子进一步的探索,我利用晨谈时与小朋友们分享了绘本故事《小蓝和小黄》。孩子们对绘本里小蓝和小黄拥抱在一起变成绿色的现象充满着好奇,追随孩子们的兴趣,我提供了颜料让孩子进行实践操作。
子茵:“我用蓝色和黄色变成绿色。”
昊晨:“我用黄色和蓝色变成了浅绿色。”
昊星:“我用红色和篮色变成了紫色。”
霁琛:“我用蓝色和黄色变成了绿色。”
铭扬:“我用黄色和红色变成了橙色。”
在分享环节,小朋友们发现琛琛、子茵、昊晨、筝筝都是用蓝色和黄色变颜色,但四位小朋友变出来的都不一样。于是,我抛出问题:“这四位小朋友都是用蓝色和黄色变颜色,为什么变出来的会不一样呢?”
琛琛:“摇得不够用力。”
话一说完,孩子们就用力摇瓶子,可瓶子里的颜色还是没有变化。
子茵:“我挤了很多颜料。”
昊晨:“我挤了很多黄色。”
琛琛:“我们有些水比较多,有些水少。”
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及讨论,我们总结出:颜色的变化与水的多少、颜料的多少有关。《指南》中提出“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在将两种颜色混合变成另一种新的颜色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颜色变化的知识,也激发了幼儿对颜色探究的兴趣。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情趣,促进了幼儿观察力、创造力、操作能力的发展。
活动四 找颜色
户外活动时间中,孩子们对于颜色的兴趣依旧浓厚,为了让提升孩子的身体协调及反应能力,我们开展了找颜色的游戏活动。
活动五 彩虹色的花
在找颜色的活动中,孩子们能根据音乐的开始和停止快速做出反应,在游戏中提升了身体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在找颜色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多彩的颜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说今天的玩具是彩色的,像彩虹一样,我们引入了绘本故事《彩虹色的花》,带孩子们一起探索关于彩虹的色彩。
冯筝:“这朵花的花瓣都是不一样的颜色。”
老师:“那这朵花的花瓣有什么颜色呢?”
廷泽:“有黄色。”
子墨:“有绿色、红色。”
义凡:“还有蓝色、紫色。”
瑞洋:“彩虹色的花是彩色的,就是很多种颜色的。”
莉媛:“这朵花有很多种颜色,而且每朵花瓣的用处不一样。”
孩子们听完故事后还说彩虹色的花把花瓣都用来帮助它的小伙伴了,花瓣都掉没了。为了帮助彩虹色的花重新长出多彩的颜色,孩子们纷纷提出各种创意和建议。其中,一个特别有趣的想法是,他们想要用彩色的颜色笔给一朵白色的花涂上五彩斑斓的颜色,以此来象征彩虹色的花重新焕发生机。
在孩子们涂色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孩子是以打圈或无规则涂色的方式进行涂色。虽然这种自由发挥的方式展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为了让画面更加整洁、色彩更加均匀,我决定教给他们一种涂色技巧——平涂法。
在孩子们练习的过程中,我不断给予指导和鼓励,让他们逐渐感受到平涂法带来的效果。
活动六 彩虹伞游戏
在体能大循环的活动中,小橙子看到器械柜的彩虹伞时,她兴奋地跑到我身边,喊道:“老师,这彩虹伞,它的颜色就像我们故事里那朵彩虹色的花一样!我们可以和彩虹伞玩吗?”我肯定了她的想法并拿出彩虹伞。上周我们进行了找颜色的体能活动,孩子们对找颜色活动热情依旧很高,于是我提议使用彩虹伞再进行一次找颜色游戏。
在“彩虹伞”游戏中需要幼儿认真听老师的指令后迅速做出反应,如“找红色”或“找蓝色”。这能够锻炼孩子们的听觉反应能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度和反应速度。
活动七 玩转颜料
多彩的颜色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我们抓住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契机,把握幼儿对“彩色”的理解认知水平,引导孩子们对“还想与色彩怎么玩”展开讨论,鼓励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充分表达,通过讨论幼儿对多彩的颜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昊晨说:“想将很多种颜料混在一起。”冠辰说:“想和色彩捉迷藏。”欢欢说:“想要画彩色的花。”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经过一番讨论,我们决定从玩转颜料开始。
保鲜膜拓印
在关于颜色的讨论中,孩子们提出想用颜色画画,为了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我们利用日常可见的袋子让幼儿进行颜色拓印。
《指南》艺术领域指出:应鼓励幼儿用心去感受美、发现美,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作美。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孩子们在用颜色拓印的过程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释放了孩子爱玩的天性。
彩色涂鸦
保鲜膜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利用保鲜膜当一张画布来作画涂鸦。孩子们听到生活里常见的保鲜膜居然可以作画,瞬间感到疑惑。于是我在网上找到一些保鲜膜制作的艺术作品和小朋友分享和欣赏,煊煊:“哇,保鲜膜真的可以画画呀。”博燃:“老师,我想要去画。”原来保鲜膜真的可以作画,孩子们对这么新奇的画布顿时产生了兴趣,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开始画了。
保鲜膜涂鸦结束后,在总结分享作品时我请他们说说第一次在保鲜膜上绘画的感受。
莉媛:“在保鲜膜上绘画和在纸上绘画不一样,在纸上是干干的,在保鲜膜上是软软的。”
欢欢:“今天我在保鲜膜上画了花,我感觉花的颜色很鲜艳。”
嘉烨:“这是我第一次在保鲜膜画画,很开心。”
煊煊:“在画画时我发现红色跟蓝色混在一起会变成紫色。”
手掌拓印
小手变身成小画笔!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与同伴共同创作,轻轻地按压在五颜六色的颜料上,然后稳稳地印在透明膜上。在创作过程中他们还会相互讨论自己的手掌印:“你看,我的手比你的手大。”“你看我的蓝色是深蓝色。”“我在这里印了三个手掌。”这张透明的膜布上,留下了孩子们与同伴们共同创作的彩色印记。
小手印画不仅能够刺激孩子们的触觉感官体验,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彩色晕染
在小手印画活动结束后,桌面上留下了颜料的痕迹,洋洋拿起纸巾去清理,他惊喜地发现,纸巾在接触颜料后,竟然也染上了色彩,白色的纸巾变得多彩起来。这一发现激发了孩子们的创意和想象力,于是我们决定开展——纸巾晕染。准备好各种颜色的颜料、纸巾和托盘,孩子们自由发挥,探索纸巾与颜料的奇妙组合。
纸巾晕染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惊喜。孩子们看着颜色在纸巾上逐渐扩散、交融,都觉得好神奇。
活动八 藏颜色
为了支持和激发幼儿对颜色的进一步探索兴趣,我们开展了绘本《颜色的秘密》活动,不断丰富幼儿对颜色的认知,拓展他们的已有经验。
当故事分享到颜色精灵进行变色游戏时,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
琛琛:“蓝色和黄色会变成绿色。”
昊星:“红色和蓝色变成紫色。”
昊晨:“黄色和红色会变成橙色。”
依依:“红色、黄色、蓝色放在一起会变成棕色。”
幼儿基于上周的变色游戏经验进行分享,故事讲完后,冠辰大声地说:“老师,我想把颜色藏起来。”刚说完,引起了全班小朋友的注意,“啊~”“我也要”“我也想藏颜色”“老师,我也要”。基于幼儿对藏颜色的浓厚兴趣,我们进行了藏颜色的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实践探索,我提出问题:你们想把颜色瓶藏在哪里呢?刚说完,孩子们开心地分享着:
琛琛:“藏在操场上。”
依依:“藏在教室。”
子茵:“藏在舞蹈室。”
昊星:“藏在鱼池里。”
我让孩子们去到所说的每一场地,进行活动实地探索,通过直观地感受和观察,孩子们发现操场外面下雨了,舞蹈室里有很多人,都不能进行藏颜色的游戏,最终选择了在班级的教室进行藏颜色游戏。
师:“谁来藏?谁来找?”
皓煊:“我想藏。”
丽媛:“我要找。”
欢欢:“我要找。”
筝筝:“我想藏。”
通过幼儿自主自愿选择,明确了负责藏的人和找的人。琛琛、依依、煊煊、筝筝、欢欢、子茵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颜色,开始第一次藏颜色游戏。他们在教室搜索着自己藏颜色的地方,有的藏在厕所洗手台里、有的藏在积木柜里、有的藏在篮子里……。
藏好后,丽媛、昊星、姝姝便伯不及待地开始寻找颜色,藏颜色的小朋友们也跟随身后,丽媛很快找到了藏在柜子里的颜色,紧接着昊星也找到了篮子里的颜色,欢欢很不高兴地说:“你们太快找到了。”全部的颜色找到后,我带孩子们进行回顾分享时,将欢欢的问题拋给孩子们回答:为什么颜色很快就被找到了?
丽媛:“我知道,因为他们放在积木柜里,我一走过去就看见了。”
琛琛:“她们没找到子茵的,但是有小朋友把它拿出来给她们了。”
根据孩子们的讨论,发现颜色很快找到的原因:颜料藏的地方不够隐蔽;颜色都集中在了一起,很快就被找到了;藏颜色的小朋友自己把颜色拿出来了,没有让大家去寻找。
第二次藏颜色游戏
孩子们提出还想再次进行藏颜色游戏,为了支持和满足孩子的愿望,我们开启了第二次藏颜色的开始。这一次,孩子们更加地兴奋,开始穿梭在教室的各个角落里,将颜色藏在自己觉得隐蔽的地方,有的将颜色藏在了娃娃家推车里、有的藏在瓶子手工展示区里、有的藏在桌子下面……
在第二次藏颜色时,琛琛在建构区里张望了许久,没有找到,开始询问建构区的小伙伴们:“你们有没有看到颜色瓶子?”建构区的小朋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纷纷摇了摇头说:“这里没有。”五分钟过后,小朋友点数颜色时,发现少了一瓶。欢欢说:“还有我藏的深蓝色还没找到。”一说完,寻找颜色的小朋友们又开始去寻找最后一瓶颜色,有的趴在地面看床底下、有的爬到桌子底下、有的拉开每个抽屉寻找、有的在玩具箱里寻找,都没找到,纷纷围在欢欢身边询问:“你的深蓝色瓶子藏在了那里?”欢欢开心地说:“我就藏在了画画区那里。”一说完,大家都跑过去,寻找着最后一瓶颜色,欢欢走到装纸的柜子说:“我把瓶子藏在了这个柜子里,然后用一张大大的纸盖住了。”
我鼓励幼儿将藏颜色的游戏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通过这次的藏颜色活动,幼儿从一开始的不知道要怎么藏、藏在哪里,到通过总结时发现问题进行第二次游戏,孩子们享受在探索中发现颜色的乐趣,以及成功找到的刺激感。在活动过程中,丰富幼儿空间方位识别的经验,让幼儿在取放颜色瓶时,引导孩子理解和使用一些方位名词,如“下面”、“前面”、“后面”等词汇字面及含义,能够初步理解方位词;教师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藏颜色和找颜色的过程,体验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活动九 捉迷藏
捉迷藏游戏
一说到要进行捉迷藏游戏,孩子们欢呼声响彻了整个教室,都迫不及待地想参与到活动中。进行第一遍游戏时,全部的孩子都躲在了门后面,有3名幼儿在躲藏的过程中,因跑得太过着急而摔跤。经过与幼儿商讨,调整了游戏规则:小朋友们确定好躲藏的位置后就躲藏好,直到游戏结束,所有人都要学会在活动中保护好自己。丽媛分享说:“我蒙着眼睛听到声音就往这边走,就抓到了。”第二遍游戏时,孩子们很快地寻找到了躲藏的位置,有的藏在了桌子底下、有的藏在了钢琴下面、有的藏在椅子后面,安静地躲藏着。
游戏分享总结时,宇婷分享说:“我蒙着眼睛一直往前走,就找到了很多人。”子茵分享说:“我藏在了绿色的椅子后面,没有被找到。”子茵刚说完,小朋友纷纷分享说:“我藏在桌子下面也没有被找到。”“我藏在钢琴旁边也没有被找到。”由此,孩子们总结捉迷藏需要借助物品进行躲藏,这样不容易被找到。
第二次捉迷藏游戏
基于前一天的游戏经验,在第二天的捉迷藏游戏中,游戏一开始,孩子们开始寻找着躲藏的工具,进行捉迷藏游戏。
幼儿从最开始的兴奋投入游戏,到最后遵守规则进行游戏,提升了幼儿的规则意识。通过寻找和藏身的过程,孩子们对空间的理解与感知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方向感。在捉迷藏游戏活动中,幼儿能认真倾听同伴分享,并在新一轮的游戏中调整游戏方式,让他们感受“我有能力隐藏自己,也有能力找到他人”的成就感,增强孩子探索外在空间的勇气和自信。抓迷藏游戏鼓励孩子们发挥创造力,寻找独特的藏身之处。同时,他们也需要运用想象力来预测对手的可能行动,这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活动十 彩虹伞捉迷藏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为了满足孩子对躲藏游戏的探索,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结合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性,让孩子们听到“狼来了”时快速地进行躲藏,锻炼孩子们的反应能力及身体动作的敏捷性。
通过本次充满惊喜与刺激的彩虹伞捉迷藏游戏,孩子们体验着集体游戏快乐的同时,并能遵守游戏规则。孩子们在游戏中需要与同伴互动,分享藏身地点或共同制定寻找策略,这种互动性增强了游戏的吸引力。
活动十一 会说话的颜色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许多道理和知识,都有可能成为幼儿科学启蒙的素材。为了丰富幼儿对颜色的认知,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我开展了“会说话的的颜色”活动,让孩子们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了解和认识世界。
当出示相关的图片后,孩子们会很快的说出马路上的红绿灯代表着: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垃圾桶的红色是有害垃圾、蓝色垃圾桶是可回收垃圾、绿色垃圾桶是厨余垃圾;还有黄色的警示标识和红色的禁止符号等,提醒我们需要注意安全。
为了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会说话的,我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寻找,幼儿园里会说话的颜色有哪些。
星瑶:“我觉得绿绿的小草在说,不可以踩它。”
泽瑞:“我找到了黄色的小心手受伤。”
欣冉:“灭火器是红色的。”
博燃:“绿色的箭头,要往外面跑。”
依依:“我找到了下楼梯的蓝色小脚丫。”
汐瑶:“篮球上面有黄色的注意安全。”
铭杨:“我找到了小心滑倒,它是黄色的。”
昱霆:“我找到了橙色的注意滑倒。”
子墨:“我看到了要注意有电,它是黄色的。”
在寻找的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和投入到寻找会说话的颜色过程中,都能大致地说出不同的颜色标识所代表的含义。当孩子们在大四班看到哥哥姐姐用橡皮泥捏出漂亮的画时,提出了也想像哥哥姐姐一样,用彩色的橡皮泥制作作品,我们在区域中提供材料满足幼儿的操作愿望。
活动十二 安全标志
在上周开展的“会说话的颜色”的时候,孩子们认识到了安全标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回到教室后,孩子们发现教室里面没有安全标志,但是平时老师在安全活动上,会提醒我们教室也有很多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比如小手不能放在玻璃缝隙里,插座里藏着电老虎,桌子的尖尖角会伤人等等。听到孩子们的谈话后,我们引导孩子们将教室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也制作一个安全标志,以用来提醒小朋友们路过这个地方时要注意安全。
此外,孩子们还注意到,红色的标志大多数都是在“禁止做”的事情,于是,他们在画“禁止做”的安全标志的时候,会选择用红色的马克笔进行绘画。
莉媛:“禁止把手放在窗户上,小心夹手。”
唯夏:“不可以爬高,爬高会摔下来,会受伤。”
子茵:“禁止把手放在门口,会夹手。”
依依:“注意夹手。”
子墨:“禁止把手放在电线上,会漏电。”
冯筝:“不能高空抛物。”
活动十三 颜色配对
在绘画安全标志的时候,小朋友发现平时小伙伴们使用完画笔之后,并没有正确的盖好画笔,导致画笔和笔帽的颜色是不匹配的,这样在下一次使用的时候很不方便。
为了能够让画笔重新找回相同颜色的笔帽,孩子们开始整理这一筐画笔。几个好朋友一起携手合作,共同整理画笔,没过多久,所有的画笔都找到了和它们相同颜色的笔帽,整理过后的画笔又整齐又方便下次使用。
通过颜色配对活动,发展了幼儿将物品进行一一对应的能力。
学习与发展
学习品质:3—4岁的幼儿是感受色彩和表现色彩的最佳时期,幼儿眼里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小班阶段是孩子感受色彩和表现色彩的最佳时期,我们鼓励孩子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深入了解生活中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含义,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与感受,用多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基于孩子们对“色彩”的兴趣,教师作为孩子们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与指导者,为孩子们提供了观察、探索的机会,激发孩子们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从中,孩子们主动观察颜色、使用颜色,感受颜色的丰富性。在实践过程中,从好奇——探究——发现——了解,学会了独立操作,让孩子成为探索颜色世界的探究者。在进行“颜色”的课程中,培养了幼儿学会倾听、遵守规则、喜欢游戏、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健康领域:在“变颜色”的活动中,孩子们知道颜料不能食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在“玩颜色”、“彩虹伞”的体育游戏中,听到老师的指令后迅速做出反应,能听懂口令并遵守游戏规则。这能够锻炼孩子们的听觉反应能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度和反应速度,促进身体动作的协调发展。
语言领域:在“寻找颜色”、分享找到颜色的过程中,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操作的过程,当描述不清晰,会用简单的手势表达。例如:小的积木玩具、大的圆筒、圆圆的球等。在描述颜色作品、分享创作过程时,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并将联想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表达。
社会领域:在“变颜色”的过程中,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颜料,当同伴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帮助。在“小手印画”活动中,幼儿学会了与他人分享和合作,体验了共同创作的乐趣。在本次的颜色探索活动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藏颜色和捉迷藏的活动。
科学领域:在“寻找颜色”、观察颜色变化的过程中,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找到的颜色。在“纸巾晕染”活动中,初步认识纸巾有吸水性,颜料在纸巾上遇上水会将颜色扩散开。通过藏颜色活动,幼儿能手口一致点数并按参与人数拿取颜色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感知颜色瓶基本的空间位置与方位,理解上下、前后里外等方位词。
艺术领域:在“颜色大创作”活动中,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袋子拓印画,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作美。幼儿在在涂色、涂鸦和晕染的过程中,感受色彩的魅力,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的观察力、审美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在寻找“会说话的颜色”活动中,幼儿乐于观看大班哥哥姐姐的绘画、泥塑的作品,并自主自发地进行泥塑创作活动。
教学反思
优点:
1.教师发现并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本次主题课程源于幼儿的兴趣,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参与的积极性和专注性非常高。课程从幼儿对藏颜色的兴趣开始,逐步扩展到捉迷藏、会说话的颜色等一系列活动。我们始终根据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和想要探究的问题来生成教育活动的内容。
2.教师的适当支持,助力课程的深入开展。在“藏颜色”的系列活动中,教师扮演着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当幼儿面临困难,无法进行探究时,教师会及时以提问和鼓励的方式,激发幼儿的进一步思考。
3.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注重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领域有机整合,寓教育于生活和游戏中,使幼儿获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丰富了其认知,促进幼儿空间意识及身体动作协调发展。
4.活动设计丰富多样:本次课程活动涵盖了涂色、游戏、涂鸦和印画等多种形式,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色彩知识。
不足:
1.没有充分让孩子体验玩颜色:在孩子们探索颜色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调动孩子想怎么玩颜色的想法,只停留在画一副颜色的画上。
2.本能建立起与家长紧密合作的关系,共同推进孩子们的色彩教育。
改进措施:
1.在课程实施中,应收集大量玩颜色的素材,开拓幼儿的视野,提供更加丰富的材料,让孩子们尽情地探索颜色,充分调动和满足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在以后的活动中,要深入挖掘课程中蕴藏的教育价值,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在幼儿感兴趣的基础上生成活动,使活动更加多样化,同时能进一步的巩固幼儿的经验,让主题活动更加有深度和广度,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充分利用主题下的延伸区,为幼儿的进一步探究、实验提供时间和材料的支持,引发幼儿深度学习。
2.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一些简单有趣、易于家长参与的家庭延伸活动。
END
图文|小一班教师
编辑|蒙双
初审|林婷婷
终审|欧阳新茹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市宝安区石岩宝石幼儿园

请关注公众号,发送"解锁码"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