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引领研课程
启思践行共成长
为进一步推进课程研究方向,理清研究思路,解决课程研究中的问题。2023年10月13日,石岩宝石幼儿园特邀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时松教授来园对课程工作进行指导。
01深入现场 实地指导
时松教授及教师深入班级活动区,现场观摩班级生成课程开展。生成活动既非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化的教学模式,亦非幼儿漫无目的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
02专家引领 助推成长
时松教授对我园课程开展情况进行诊断与梳理。从“什么是生成、预设课程”、“为什么要做生成课程”等方面逐一展开细腻阐述,并结合丰富生动的教学案例,帮助教师进一步对生成课程的理解与实践理清了思路。
03共研共思 答疑解惑
生成课程的开发和建构,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只有真正地立足儿童、亲近儿童、珍视儿童、追随儿童,以儿童感兴趣的问题为导向,不断生成问题、探知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唤醒儿童的内生动力,让每一个儿童都能被看到,让每一个生成课程都更真实而有意义。
通过此次专家指导,加强了教师们对生成课程的进一步理解,提升了教师生成课程开发和建构的意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今天的课程梳理是我园课程建设的开始,我们相信,在时松教授专业的引领下,我们会不断的往上走,往前走。
04学有所思 学有所感
每一次相遇都是一次美好的开始,也是经验和智慧交融的撞击。在幼教的路上,我们用心用情,步履不停。
生成课程不是教师僵化地执行预先设计好的方案或计划的活动,也不是听任幼儿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发现和跟随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随时调整活动目标和进程,支持、引导幼儿的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调动和激发每个幼儿的潜力,使课程不断发生和发展,促进幼儿进行动态的有效学习和多元化发展。生成课程允许教师围绕儿童的想法、问题、发展状况和感兴趣的话题与儿童进行交流与合作。
在本次培训中,让我受益匪浅。让我知道我们开展生成程课程时,应遵循4321原则、一日活动中学习与游戏活动如何开展等,虽然只有一个多小时的培训,但是让我们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在实践活动中,我仍需要不断的去学习、研究、总结、反思,让生程课程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冯仕好
感谢幼儿园提供本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感到非常开心,因为我能够亲身参与这次活动,聆听时松老师的讲解。时松老师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分享了他对女儿的父爱。他强调,我们应当把权利给予孩子,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孩子。再有就是我对孩子进行了更多的观察,发现我们往往因为忙碌而忽视了孩子的兴趣。会因为赶时间或者其他的琐事而忽视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我也意识到我在判断孩子的活动是否具有教育价值时,缺乏准确的判断力和经验。我们应当贴近幼儿的生活,去做一些实际可行的课程。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尝试运用时松老师的建议,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选择,而不是试图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他们。我会更加关注孩子们的兴趣,尽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教育的契机。同时,我也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多向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判断力和经验。我会更加注重活动的实际操作性和可行性,尽量设计出贴近幼儿生活的、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和成长。
总之,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我会将所学到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努力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与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一起交流和学习,共同为孩子们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吴文洁
学习了时松教授的生成课程,让我更清晰了生成课程的模式与课程地图的价值意义。生成课程相较于传统课程更具有生命力,是未来的课程走向。生成课程要平衡五大领域内容,要像树叉式不断延伸。让幼儿主动探索,自发学习;让教师们真正从教案中走出来,成为幼儿的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经过近一段时间关于生成式探究课程的学习让我对于课程的模式有了新的经验。
一、深度学习在课程中的运用
基于幼儿核心素养的提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真实的问题情境对于幼儿发现探究的重要性,也要尝试在每一个时间点内学会细心观察、耐心倾听幼儿的语言和行为。从而更好的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从而从深度学习的三个样态出发来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二、课程地图:学习历程的记录
课程地图记录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脉络与途径,随着教育实践不断显现和运用。其不仅仅是一个“点”,更是通过环环相扣的活动串联成无数纵横交错的“线”,生成式探究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实施模式也不断被挖掘和尝试。
三、实践方向
更好地立足于幼儿在活动中的真实状态,减少教师主观意愿上的审视和预设。逐渐改变教师决定课程走向的观念,从孩子的问题情境和语言中不断的生发课程的点,并且有意识的调整环境、材料及角色来支持孩子的探究和看见孩子的自我学习力。
在学习中我明白了生成课程主题选择以及实施生成课程的前提条件是观察、倾听、谈话;教师要在观察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确认观察到的内容是否具有教育意义,是否能形成探究活动;教师要在倾听中进行记录,以便在幼儿离园后对今天的课程进行回顾;教师要在与幼儿的谈话中找到理想的主题,只有当主题确定后才能创设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提高幼儿的参与率。
最后在学习中我明白了生成课程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它重视幼儿的发散思维要求教师以开放的态度,适时调整自己的地位。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只为课程的进程而生成,而是要以幼儿的发展为阶梯,构建属于幼儿独特的活动内容。
——王玉
-END-
图片:邓雅君
编辑:陈春芳
初审:林婷婷
终审:欧阳新茹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市宝安区石岩宝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