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晨谈活动中,与孩子们共同围绕了家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大部分孩子能够表达出自己对家的理解,但仍处于比较初浅的认识氛围,结合了当下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以及讨论后的结果,共同提出了搭建属于我们的家的想法。
家很舒服,有妈咪、爸比、姐姐、妹妹。
家很安全,我的爸爸妈妈、哥哥都很爱我。
在这里很舒服,就像我的家一样。
那不如搭建一个属于我们小四班的家?
随着孩子的兴趣,关于家的搭建探索之旅便由此开始啦!
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家”,我们请来了家长助力,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化身成为调查记录员,从自己最熟悉的家出发,对“我的家”进行初步探究,记录表征。
我家里有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姐姐和我!
我家里有电视机还有小狗!
我的家有一个超大的阳台!
指南中指出要让幼儿感受到家庭和幼儿园的温暖,知道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及与自己的关系,体会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在孩子们的谈话中,能够看到幼儿对于“家”的初步了解以及强烈的归属感,这正是依附生活经验开展研究的好时机。
经过孩子们的调查,结合对真实生活中自己的家的解构,幼儿对于搭建一个“家”有了更多的想法,通过师幼审议,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了不少的想法:
搭建一个家要先有围墙和门口。
还要有厕所,我的房间就有厕所!
还要有客厅、厨房和卧室。
我们一起将孩子们的想法制定了一份计划图,在计划图完成后,孩子们说:好想快点搭建我们的家啊!可是用什么材料进行搭建呢?我们开始了新的审议内容。
用什么材料搭建呢?孩子们兴趣满满的到班级建构区进行材料的寻找,经过对材料的反复对比分析,认为纸砖、纸皮、纸杯等材料都可以用来搭建围墙和门口,于是我们的“家”对门口和围墙的搭建便火热开始啦。
陈鹤琴先生强调教育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成长。在本次活动中,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幼儿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家,重新进行观察和认识,并记录下来,以分享的方式加深幼儿对家庭成员以及家庭结构更具体的认识。
在初次搭建家的门口和围墙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先是利用自己已知的经验进行家大小的围合,并找到了新的材料口字架进行门口的定位,经过观察和发现多多会利用生活中的经验进行砌墙泥的动作,这样会让墙面更加牢固,其他小组成员也纷纷效仿,在同伴之间的合作下,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了围墙和门口的搭建固定。
幼儿运用了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有了门口和围墙,需要进行搭建家庭架构里面的内容了,与孩子们讨论后,孩子们说客厅可以喝茶看电视、还有沙发和玩具,最喜欢客厅,所以我们的下一步搭建的内容,就是孩子们呼声最高的“客厅”。
开始搭建客厅,小组成员们利用奶粉罐和纸皮、桌布搭建了茶几,利用弯板和地垫制作了沙发,但在搭建电视的时候遇到如何支撑起来的问题,在孩子们犯愁的时候,教师引导幼儿幼儿园里有pvc管,可以将电视支撑起来,于是孩子们便去寻找了pvc管,进行了长度对比后,将选中的材料带回班上进行制作,完成了客厅的搭建。
在孩子的探索过程中,遇到了不知如何进行支撑的问题,教师引导孩子知道具体的解决方法,增加了幼儿新的建构经验,触发了孩子们对建构材料认识打开了局限认知。
在搭建完客厅,回顾的时候,多多说,这个门口太矮了,过去总是会倒?该怎么办?孩子们利用已知经验纷纷出谋划策,有了解决办法,我们对门口展开了更进一步的搭建。
这个门口太矮了,过去总是会倒
那我们可以搭高点,比我们人还要高
我们还是可以用pvc管,把门口搭得比老师还要高
这一次洛琳和洋洋很快就找到pvc管和透明胶将pvc管和区域柜进行一个固定,将门口搭建好了。
这时洛琳提出,自己家的门口还会有门牌号,我们也要让别人知道我们这里的家叫什么名字。基于这个话题,我们和班级幼儿进行了一个集体的讨论。
蒙台梭利说过儿童的进步不是取决于年龄,而是取决于能够自由的观看他周围的一切。在重建门口的整个过程中,幼儿对于班级中的一切材料自己自主支配,在提出问题-尝试解决-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不断螺旋上升提升经验。
我们的家叫什么名字呢?基于这个话题,孩子们展开激烈的讨论,取了许多有趣的名字,最终我们以投票的形式进行了门牌名字的确认。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朋友都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孩子们认识到这个是给我们的家起名字。
有了名称,当然要设计得美美的才能装上门口,于是小小设计师开始发动自己的小手进行创作,设计师将创作好的门牌贴在门口上,完成了门口的二次建构,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幼儿利用彩笔创作出自己心中好看的门牌,可见幼儿在平时的生活中对自己家门的观察是非常仔细的,即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也锻炼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门口重建好后,孩子便开始计划着要搭建厨房,教师先是带领幼儿加深了对厨房的认识,组成了要搭建厨房的小组,在开始搭建时便遇到了没有材料的小难题,怎么办呢?
有了前两次的外出寻找材料的经验,这次小组成员们也不局限于教室材料,自主到外面寻找材料,这次真的找到了宝藏据点,满足了孩子们对搭建材料的需求,寻找到了心仪的材料,孩子们也很快搭建好了小厨房,同时也根据孩子们的提议,向家长收集了关于厨房的食材和物品。
指南中指出要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前期我们共同搭建了围墙、门口、客厅、厨房,最后利用家长的床垫完成了卧室的搭建,最终完成了一个家的搭建,孩子们在完成作品后也是成就感满满,迫不及待的进去体验家的感觉。
指南中指出多和幼儿一起游戏、谈笑,在班级中营造温馨的氛围,整个家都由幼儿来主要搭建,幼儿直接感知到了拥有一个家的过程,从而真正认识了家的含义。
为了让孩子们更能够直接体验,亲身体验一个新家构成后的仪式感,我们在班级里与班级幼儿开展了“新居仪式”,一起来看看吧!
这次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亲身体验的方式共同创建一个家,加强了幼儿对班级的幸福感,从不同层面了解了家的构造和含义,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新的建构技能和认识,还增强了幼儿对家情感的培养。
《指南》社会领域“具备初步的归属感”目标中指出“3-4岁能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基于孩子的生活经验,追随孩子们的兴趣,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家庭的成员,加深幼儿对家庭和幼儿园的情感,“开心大家”的建立开始了。
“家”是幼儿直接经验来源的沃土,也是支撑孩子良好成长的重要桥梁。“开心大家”爱家从了解家开始,从对家的意识逐渐从懵懂到尝试感知,到渐渐明晰,最后亲手搭建呈现。在过程中通过互动、探究、实践,一步一步感知“家”的特性,在最后邀请客人来到家中做客,可以看到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的归属感,同伴之间的认同感,以及强烈的情感链接,在经验之上建构、升华,在幼儿心中绘制了一个温暖“家”的模样。
图文排版:郑晓彤、陈广霞
课程实施:明明园全体幼儿
陈广霞、郑晓彤、陈贝贝
初审:潘慧伦
复审:赖剑婷
终审:林文葵、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