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各省入冬之后天寒地冻,冰期十分长久,动辄从十一月起,直到次年四月。春冬之间,河面结冰厚实,冰上行走皆用爬犁。爬犁或由马拉,或由狗牵,或由乘坐的人手持木杆如撑船般划动,推动前行。冰面特厚的地区,大多设有冰床,供行人玩耍,也有穿冰鞋在冰面竞走的,古代称为冰戏。
小寒习俗中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叫做探梅,此时腊梅已经开放了,红梅含苞待放。挑选有梅花的绝佳风景地,仔细赏玩,在鼻中有孤雅幽香,神智也会为之清爽振奋。
腊八粥是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人们觉得喝腊八粥有辞旧迎新的美好祈愿,因为小寒过后不久就要迎来春节等重要节日,腊八粥象征着丰收、吉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腊八粥,能共享团圆的氛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年龄段老师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向幼儿讲解了小寒节气的由来、民俗文化及诗词。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深入了解了小寒的含义、传统习俗,还对相关诗词进行了赏析,更加直观地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到:“应配备丰富多样、易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及物品,支持幼儿开展自主绘画、手工等艺术创作活动。”
寒冬岁末,小寒已至,孩子们在手工活动中,敏锐捕捉着节气更迭带来的细微变化。幼儿用灵动的指尖,绘制出傲雪凌霜的点点梅花和娇艳欲滴的水仙花;拿起小巧的剪刀,裁剪出活泼可爱的各种形象。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孩子们对自然变化的独特感知,在手工创作中,传统节气文化的种子也悄然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社会领域明确指出:“充分利用 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小寒时节,寒意正浓,小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食材、了解习俗,感受着传统节日美食带来的温暖与欢乐;而大班的孩子们则沉浸于筷子礼仪的学习中,从正确的握姿到餐桌上的使用规范,一招一式尽显中华礼仪之美,在一粥一饭、一筷一勺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都在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于寒冬中汲取着成长的力量,让小寒也变得温馨而富有意义。
活动目标:
1、知道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传统习俗。
2、了解熬腊八粥所需的食材。
3、尝试用粘土制作“腊八粥”,感受小寒节气愉快的氛围。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初步了解中华用餐礼仪。
2、学念儿歌,判断图片中用餐礼仪的正误。
3、萌发正确的用餐礼仪意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指出:幼儿要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为了让孩子们适应冬季户外的环境,我们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户外体育锻炼活动。
谚语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小寒节气适量运动可增强免疫力,有效预防感冒,同时使人精力充沛,锻炼时,也要做好御寒保暖哦!
梅 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饮食方面
起居方面
运动方面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林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