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缘起
???
参访后沟古村时,一扇特别的门帘成了孩子们眼中的焦点:“这个门帘和里面的不一样,上面有好多正方形”妍妍好奇的凑近门帘,小手轻轻触摸着上面的正方形。
在导游的介绍下,孩子知道了以前人民的生活物资匮乏,做门帘的布是东拼西凑来的。孩子们津津有味的听着导游介绍,围在门帘周围你一言我一语的谈论着。就这样,一场由门帘引发的探索活动就此展开。
回到教室后,孩子们继续讨论着那扇门帘。
惺惺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说:蓝、灰、蓝、灰、蓝、灰。
佑佑:“竖着看起来是一列蓝一列灰一列蓝一列灰”。
涵涵:“我发现四个黑夹着一个蓝”。
睿睿:咱们也来拼个门帘吧。
老师提供了黑色和蓝色的正方形手工纸。涵涵在黑板上拼出了四个黑夹着一个蓝,其他孩子也依照自己观察到的规律在黑板上继续拼摆……
这时萌萌发现问题:这里不对,蓝、黑、蓝、黑、这应该是蓝色,不是黑色。
桐桐:四个蓝夹一个黑色,中间有黑色了,这应该都是蓝色的,你这个错了。
仔仔换成了蓝色,从上往下数:蓝、蓝、蓝,这一列都是蓝色才对。
桐桐说“这个门帘真是有趣,太好玩了,怎么看都有规律。”
仔仔好奇的问到:老师,还有哪些东西也是用一块一块的布拼接起来的呢?
文文:有没有其他图形拼的,圆形、三角形。
反思与调整
.
拼布门帘是传统拼布文化的重要体现,更是人民热爱生活和智慧的结晶。孩子对拼布门帘感兴趣的背后体现着幼儿对图形、规律的敏感性,借助手工纸支持幼儿将其发现的规律进行复制、扩展。带着好奇孩子和爸爸妈妈再次走进附近的古村落,听爷爷奶奶讲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寻找他们曾经见过或者用过的拼布物品,进一步探秘拼布。
周一入园时,孩子们带着自己的调查回到了教室。
煊煊:以前的被子、褥子也是拼起来的,被子上有很多三角形,褥子上有很多正方形。
仔仔:还有沙包,用六个正方形拼。
楷楷:妈妈说他们小时候背的书包也是用布拼起来的。四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真真:奶奶家凳子上的坐垫是拼起来的,像糖果一样的形状。
佑佑激动的说:还有拼起来的衣服呢,它叫百家衣。你们看:生孩子是大喜事,要是向邻居和朋友分享这个消息,他们就会给一块的布,把这些布拼接起来做成百家衣。在100天、还有过年的时候给孩子穿上。
听了佑佑对百家衣的介绍,孩子们对百家衣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欣赏百家衣。
烁烁:好漂亮,五颜六色的。
睿睿:看起来像魔方一样。
文文:我发现衣服上的菱形一会儿是站着的,一会儿又成了倒着的,像睡着了,一会儿又是斜着的。
围绕百家衣,孩子们提出了许多疑问,老师整理成一份“问题清单”。透过这份清单可以看出此时孩子们对百家衣的颜色、造型更加感兴趣。老师和孩子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最终成立3个小组,进行分组探究。
调查之后,各小组将了解到的百家衣资料带到幼儿园,进行小组分享……
1组
煊煊:一定要收集蓝色的布,还要收集姓刘的那家的布,就是刘老师的刘,就能把孩子留下。
涛涛问到:为什么要蓝色?
睿睿补充道:蓝色寓意着拦截,可以拦住妖魔鬼怪,保佑小宝宝健康、平安的长大。
2组
璇璇:百家衣的左右两边都有带子。
“啊”孩子惊奇的大叫起来。
桐桐拿出了他带来的和尚服说:百家衣和我小时候穿的和尚服很像。你们看有一个带子藏在里面。
然然问到“这个衣服怎么穿啊。”
真真摆弄了半天,孩子们还是没明白是怎么回事。
老师:你可以拿着这个布娃娃给大家演示。
真真:先系右边,在系左边。看:肚子前面就是两层,可以保护小宝宝的肚脐眼,不怕着凉。
颖颖激动的说到:我也想有个百家衣,这样都不用塞背心了。
孩子们大笑了起来。
3组
仔仔:百家衣的领子叫大襟,古代很多衣服都是偏向左边的。我们的衣服是对襟的,扣子、拉链都在中间。
然然:衣服的领子还有圆领、立领、v领、娃娃领…
惺惺站起来说:我的衣服就是圆领。
孩子们观察着自己衣领,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
反思与调整
.
《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教师和幼儿确立以小组的方式支持幼儿探秘百家衣的相关问题。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幼儿之间不断提出问题、调动收集信息解决他人疑问,推动了对百家衣的深层次探究,提升了语言表达、倾听他人的学习能力。
区域活动时间,默默和颖颖又拼起了门帘,拼着拼着,颖颖:“要不咱拼个百家衣吧”。
于是,默默和颖颖用拼门帘剩下的手工纸拼百家衣。拼了一会儿,颖颖:“怎么也拼不出魔方的样子。
默默:我知道了,不能正方形拼,百家衣是用菱形拼出来的。
颖颖手握着正方形的两个尖尖说:这样看起来就是菱形啊。
这时,教师投放了菱形的卡纸,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从而发现正方形与菱形的不同。
随后孩子们用菱形拼百家衣,尝试后几次后颖颖失落的说到:还是不对,这比拼门帘难多了。
默默:咱们还是问问老师吧。
“百家衣的哪里看起来像魔方一样?
是这里吗?”教师将百家衣上的一小部分圈起来。
随后将3个菱形替换成同一种颜色继续问到:看看它是什么图形?
“1、2、3、4、5、6,这是六边形吧 ”桐桐兴奋的说到。
老师肯定了桐桐的发现“对,它是个六边形,但和百家衣上的六边形有什么不一样呢?
然然:这个六边形的三个菱形都是蓝色的,百家衣上的菱形是红、黄、蓝,颜色不一样,看起来像魔方。
老师继续追问:那你们会拼六边形吗?
孩子们跃跃欲试,不一会就拼好了一个六边形。
但是如何连续拼六边形,孩子们尝试着……
有的拼成了这样:一个个分开的六边形。
有的六边形里出现了相同的颜色。
还有的拼着拼着就发现不像魔方了。
孩子们着急了起来,文文:那怎么做衣服呀,拼着拼着就错了。
老师:我发现你们每个人都会拼一个完整的六边形,如果把大家拼好的六边形都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
涵涵:我知道了,我们可以像小蚂蚁一样合作拼。
很快孩子们把拼好的六边形粘贴在墙上。这时仔仔发现:“这里一点也不像魔方”,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拼贴的时候又有一样的颜色拼贴在一起。孩子们及时进行了调整。
文文:我们用布来做一件百家衣吧。
惺惺:我也要做,这样就可以穿着百家衣在表演区表演了。
反思与调整
.
基于中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采用材料支持幼儿以对比的方式区分正方形与菱形。用替换法引导幼儿观察两个六边形发现其像魔方的秘密。自主探究三个菱形拼六边形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空间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的发展,合作拼接的成功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自信心,于是他们产生了更大胆的想法:用布制作百家衣。
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终于准备好了布块,怎样将布块拼贴在一起呢?孩子们找到了固体胶、双面胶、玻璃胶、点胶,甚至老师用的热熔胶进行尝试。
很快就发现这些胶根本粘不牢固,玻璃胶还有一股难闻的味道。
文文自言自语的:还能用什么来粘呢?
第二天入园时,然然兴奋跑到教室大声的说到:老师,你猜猜我带来了什么。这是浆糊,它能粘住布。
尝试之后果然成功的把布牢牢的粘了上去,不过浆糊很快就用完了。
妍妍说“要是有面和水就好了。在老家贴对联的时候,爸爸就用面和水做的浆糊。”
妍妍的话激发了孩子们做浆糊的想法。于是教师和孩子们从厨房借来了面粉。
第一次制作:妍妍说要放很多面粉,才能更黏,于是先放了一杯面粉,然后放了一杯水,搅拌着搅拌着发现全是面疙瘩,而且还糊锅了。
第二次制作:蓉蓉先放了一杯水,然后放了一杯面粉,搅着搅着又出现了很多面疙瘩。
星星:火太大了,他搅的那么慢。
佑佑:还是先搅拌好再倒在锅里面吧。
睿睿:他的面粉太多了,应该一点一点的面粉。
第三次制作:睿睿倒了一杯水,放了一勺面粉搅拌。
森森:好像米汤啊,还得放面粉。接着放了2勺、3勺、4勺,这时颖颖说到:冒泡泡了。
璇璇:像酸奶一样,我好想吃一口尝一尝它是什么味道。
那四勺面粉是多少呢?睿睿将四勺面粉放在杯子里,发现有半杯面粉。
一杯水和半杯面粉就可以做出浆糊了吗?佑佑按自己的想法进行了验证,将一杯水和半杯面粉倒在一起,先搅拌均匀,开火后搅拌,成功做好了浆糊。
但是周一入园后,孩子却发现浆糊变样了。
反思与调整
.
幼儿调动经验运用各种工具粘贴布块,失败后自主探究发现浆糊。制作浆糊成了新的兴趣点,教师及时提供材料支持幼儿,在不断的试错中发现面和水的比例问题。面对浆糊坏掉的问题,教师及时提供现代浆糊,支持幼儿继续完成了百家衣的制作。
在实践中幼儿逐步发现现代浆糊与传统浆糊的不同,进一步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
经过一段时间对拼布的探究,孩子们已经被拼布作品漂亮的颜色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深深吸引。怎样让拼布文化在我们的当代生活得到更好的弘扬呢?孩子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颖颖:应该把百家衣、百家被画出来,做成宣传画、图书这样就能大家看见,而且我是画画高手。
涵涵:去幼儿园广播室里广播给大家听。
仔仔:我和森森给大家说个三句半,搞笑又好听,大家都能记得住。
妍妍:可以跳舞给大家看,还可以走秀,妈妈给我改造了一件百家衣连衣裙。
佑佑:还可以用手机录下来,发布在抖音上。
经过讨论孩子们确定了:画、做、讲、演、视频5种方式展示百家衣文化,就这样,他们行动了起来……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的发展
孩子们一个个天真无邪的问题,如同一把把钥匙,开启了课程的大门。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环环相扣递进式的探究过程。通过看、访、做等方式再现百家衣,他们的语言表达、艺术表现、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等能力均得到发展,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制作和展示活动,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传承与情感交流。孩子们在实践操作中也深刻感受到了百家衣的魅力与温度,在心中播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珍爱生命、懂得感恩的种子,这正是百家衣课程最为宝贵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让百家衣所蕴含的美好情感与传统美德得以延续和发扬。
???教师的成长
复盘整个项目活动,教师始终坚持把儿童的表面兴趣引向深层探究。以儿童的问题为中心,同时关注到了儿童的学习状态,教师经过精密的观察和科学的反思,适时进行价值分析,给予幼儿适时和恰到好处的支持。
帮助幼儿梳理和总结,通过儿童海报、图文表征等方式把他们“隐形”的思考过程“显性”地表达出来。支持、鼓励幼儿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次解决问题”这种层层递进且又循环的模式挑战新的内容,满足探究的欲望,以此引导儿童的兴趣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
图片|论艳琴 许丽丽 任一佳
文字|论艳琴 许丽丽 任一佳
编辑|王静波
审核|王英霞 王玮